领悟“中”字蕴含的教育智慧

2017-06-15 15:12田宝宏
教育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哲学理念学校

文 | 田宝宏

领悟“中”字蕴含的教育智慧

文 | 田宝宏

>田宝宏校长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

挑起“中教育”这个话题,既不是我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个身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是对教育改革深层次思考之后的一个探索。

对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中”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中国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象形世界观,也是中国人在建设民族家园方面的创世实践观。但令人遗憾的是,近、现代中国的不少哲学、历史和文化大家们,囿于某种思想的束缚,往往片面强调“中”在中国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论意义,而极少去谈“中”在华夏先民创世过程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天象地理方位的客观存在,更忌讳或否定古人对“天象”“天理”“天道”“天命”“天中”等自然之“天”的属性、规律所做的系统、客观和科学的论述。因而,出现了一些背离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性、规律的曲解。

“中教育”,不是“中学教育”的简称,但讲的确实是中学教育。“中教育”正是领略到了“中”字产生的智慧,其过程是不断探索教育之根本和最佳契合点的过程,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固化思维、固执己见,不要停留在某个时段而沾沾自喜,要用开放的、运动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中学教育。

我和“中”字之缘,起始于西南大学学校精神的影响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作为笔者完成博士学业的母校——西南大学的精神,是其对学人品格精神的高度规范和要求。“特立”,语出《礼记·儒行》:“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这段话是说,遇到盛世,不自轻自贱,遇到乱世,仍然坚持信念,对观点相同的人,不妄加吹捧,对观点不同的人,不妄加非议,儒者不随声附和,要保持独立人格。“特立”,谓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

“特立”与中的关系在于:“中教育”里面,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理条件,独特的心理条件、心理个性,把每个人的特点都找到,这就是“中”。“中”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要找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因其材,施其教,是关键所在。所以,“特立”是真正的体现“中”,“特立”不是要求我们批量生产规范化的产品。“中”,从这一点上来讲,就是万物都要找到它的点,每一个人都要去找到他的点。“特立西南”,表达的是西南大学找到的她的“中”。

“学行”则源自《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最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

正是在西南大学浸透着人文精神和涵养的熏陶下,提升了“本我”的学术品格和人文修养,让我一回归中学,便开始尝试从哲学层面“问中”,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寻中”,从实践层面开始“执中”而“得中”,执着地践行做“中教育”。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教育往往把中学办成一种模式,批量生产“人才”。现实的召唤,让我们感受到了问题之严重,感受到了违背规律的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抹杀了人性这一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试图以“中教育”思想,去指导办学行为,指导学校的管理,进而创造出一个新的、以实践论证为依据的有思想的学校。我觉得,中教育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找到中国教育变革的正确路径,用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去指导我们基础教育的变革。

郑州市第九中学,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郑州的核心区。60多年的沧桑,积淀了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学人的人文涵养和精神。基于此,我以“精一执中”的办学理念为出发点,以“中”为核心开始了“中教育”思想的积淀。

依托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借助郑州九中群体60年的教育实践,学校确定了以“中”为核心的学校价值观,它主要包括“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和“修己达人,九德惠风”的校训。“精一执中”的内核既是潜心向学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又是引领师生具有特立独行的批判精神,我们雕琢“基于课标”的课堂生态,打造独特的“中”文化生态校园,把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督学的严格融入多样的课堂生态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重构课堂之生态。

寻中国传统文化之形“象”,求中国文化之真“意”,而具有“意象”思维特征,以汉字为切入点,也许是一种绝好的方式。了解汉字意象,诗词意象,由“象”到“意象”再生发为“意境”,学贵自得、循序渐进、知行合一,进而才能思悟更多中国意象里的中文化内涵,这样也许才能够让中之国人,更好的体验中之哲学。我们试图从人文主义精神出发,考察现阶段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然后从中国人的逻辑和哲学,找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正确的路径,或者说河南话里面最“中”的那个逻辑。这是文化的自觉,更是文化的自信。借助于“中”和“中教育”,进而使郑州九中“特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我们开始尝试从“理念识别、环境识别、行为识别”三个层面,打造独特的学校识别系统,让哲学与文化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的真正变革,开启“中教育”。

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也许只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便可以完成,而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则相当于发动一场革命。于我而言,完成这场艰苦的“革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许是从探索“中教育”中找到了自信,在从事中学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每遇艰难,仍不忘提醒自己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教育”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主张

“中教育”是基于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思考,结合中国哲学的启示,以“中”为思考的原点和核心而提出的教育教学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论。

“中教育”是通过对“中”字的起源、元义、演变、发展等研究,探索“中”字蕴含的哲学意义、方法论和时空观,结合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意义而逐渐形成的本土化现代教育理论。

在“中教育”的理论框架里,“中”是价值目标、状态与过程、方法论,指导我们用“中”的哲学和方法论来看待当前的基础教育。在对“中”字的研究和考证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中”字在时、空、道、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并以此作为审视和观察教育现象和教育故事的方法、态度、视角、思考方式等,进而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等。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修订和再实践,逐渐孕育和产生了“中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主张。其形成和构建过程如右图所示:

“中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力求使教育的诸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主张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特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协调共生。

“中教育”强调教育的“恰如其分、适当其时、恰到好处”,我们尝试的“中教育”,是适当的教育、合理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平衡的教育,是赋予教育更多哲学与文化底蕴和人文思考的教育。

“中教育”的主要观点: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让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且更加幸福”。“用社团改变‘分数交往’——相比‘推倒分数论’,我们更希望在追求分数的同时,能给学生加上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学校就好比一方池塘,每个生命在这里各取所需,相互关照,共同融合,构成生机盎然的池塘世界”。“我们的生活中缺乏:实践创新、理性实践”,“以价值立中的方式,作出判断,以思想共生的思维方式,唤醒你我”。

我们在教育上所信奉的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努力培养一种“教育生态良心”。

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呈现出持续性、生态性,这是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和千姿百态的美,这是一种真实的,为个人内心成长的生活。

在一般人的生活世界里,枯燥、焦虑、沮丧渐成其人生主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内心的空虚而成了“低头族”,在他们的“半亩方塘”里,并没有“天光”和“云影”,更没有“源头活水”。

获取“源头活水”的过程,首先是选择的过程,也是自律的过程。

生活方式本身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当把学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只有“本我” 生活中具备了自主理性选择,才有可能形成和谐的“本我生态”,成就人生。

要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就不能跪着教书。

……

“中教育”之哲学观 “中教育”所遵循的哲学亦是“中”的哲学,是“中”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时空观,是“中”所强调的平衡和谐的状态、是“自然本真”、是事物最普遍的发展规律、是追求最适宜的过程。

中哲学即是用“中”的方法来看待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和解决问题。从“守中”认识论和时空观所表达的原则和方法来看待学校、环境、教师、学生等教育要素的发展、变化和过程,理解教育应遵循的规律和应达到状态。从“持中”所蕴含的“适度、过犹不及”“ 执两用中”“ 因时用中”“ 经权达变”等方法论来指导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对“平衡”和“适度”的把握等。

“中教育”之价值观 “中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要达到“中”所追求的 “适度、适宜” ,“价值中立,和谐正中”的状态,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

“中教育”的价值追求是,让每一个生活在学校生活世界里的人都有尊严且更加幸福地活着。在中教育的价值观下,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我们所信奉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教育者注重交往、对话和意义的再构建,不断审视教学评价的真实性与过程性之间的关系,让教与学共同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真实的学科知识的构建和个性发展的真实需要。

“中教育”之学生观 “中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天然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就是帮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完成学生独特的“本我生态”的构建。

基于此学生观,“中教育”思想认为老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应变“特长交往”为“分数交往”;在学生独特性的培养上,学校应提供足够多的“多样性”来满足学生的“选择性”,从而培养既有独立之精神的学生。基于人文精神,提倡“学生学”,尊重学生的差异之美,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力、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既关照学生个体的成长,达到个体身心发展的和谐状态;同时,又要尊重他人的发展,不断地引导学生个体发展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教育”之教师观 在“中教育”的价值体系中,对教师的期待是“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精神的成长”。在“中教育”的思维框架中,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性和独特性。而教师的发展性则体现在教师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在拓展学科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能不断地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精神的成长。

基于此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并基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学术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自身,将研究结果通过课例展示出来,督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主提高。学校为此还专门成立“教师发展处”,并以“点燃教师激情,关注精神生长,追求教学卓越,享受职业幸福”作为教师发展处工作的核心理念。

“中教育”之课程观 “中教育”对课程的理解是:学校课程应为学生发展而服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获得经验的环境、平台和支持。我们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不断的发展和成长。我们强调课程从人的本性出发,关注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在经验中的体会。在这种课程观的关照下,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学校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取向和课程评价模式的确定,关键在于经验的选择、组织和获取方式。如郑州九中的《“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考古与发现课程》等一系列课程都是以活动体验的形式而开展和进行的。

中教育理性实践的路径选择 “中教育”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而来的,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体系。它既有关于教育的哲学与精神层面的理论思考,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课堂形态的展现。 如何将“中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层面,与实践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相融合,始终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主要内容。在“中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教育”的实践探索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实践。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终于从“中”和“中教育”的理性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中教育的实践框架,具体如下图所示:

基于实践理性的房屋模型,从上到下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选择和路径选择过程,具体为:

最上面的屋顶为“中教育的理论主张及其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中教育的基本含义、教育主张、哲学观、价值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等。为中教育的理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这个理论依据既是实践开始的指导,同时又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

中间层的支柱为“中教育的三大识别系统”,主要包括“理念识别系统”的学校精神、校训,以及“精一”“九德”的解释等,从精神文化的层面,构建学校中的人的整体认知,形成以“中”为核心的共同愿景;“环境识别系统”的楼宇名称、“书香、古典、园林、中原”特色校园环境等,及生态大课堂构建的“本我生态”等环境,为“中教育”办学理念提供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整个学校的文化、行为提供“中”的环境文化氛围,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精神、思维和行为方式;“行为识别系统”的学校“三种人”的行为,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为和学校管理等制度文化建设等,以影响和“重构”学校生活世界里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一层,即有对“中教育”理论的解释和描述,又能联系到“生态大课堂”的一些课堂实践,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底层的“生态大课堂”即为“中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上的“课堂形态”体现,生态大课堂所有的实践,都体现了“中教育”指导下的“理念”指引、“环境”浸润和“行为”指导,这样共同来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大课堂”。

为了让人们深刻理解中教育的理念,我们打造了三个系统,即理念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三个识别系统互为表里,相互印证,让中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形成习惯。

理念识别系统 学校生活“真”需要哲学意境。用一个高度凝练的哲学理念,营造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环境,是用来表明学校发展目标,即要将这个学校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同时这个哲学理念还要表明,为了实现学校目标,需要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个哲学理念可以赋予学校一种优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备人格一样。这个哲学理念在学校经营中必不可缺,需要全体参与人员共同提倡它,共同拥有它。

借助中国哲学,依托学校六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作为学校理念识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确立了以“中”为核心的学校理念识别系统,它包括“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和“修已达人,九德惠风”的学校校训。

环境识别系统 环境识别系统是我们注意到人的审美有教育、感化、约束和导向的功能,以美的环境把人带到哲学意境,伸手可及、触目可见的不是肤浅的美化,而是有思想内容,有教化精神的优美境界,通过环境的营造,让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在环境中不仅释放了疲劳,而且潜移默化、不由自主地经受文化的浸润。大家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提升在其中。郑州九中以惠中廊、正中园、德苑等校园文化景观为代表的学校园林景观建设和学校建筑群的文化生活主题,彰显出了“书香、古典、园林、中原”特色,传递着“中的教育”气息,中的文化与思想。

在郑州九中,从学校的楼宇建筑、一草一木,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人们会明显感到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中教育”理念带来的追求,而这个追求不是教条,它们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融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唤醒、激发广大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成为师生和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对大家的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方法,我们称其为“养中”,中教育的理念是通过环境识别系统,用温暖、亲切的方式培养起来的,是人们自觉主动接受熏染的,让人从学校的建筑、书法艺术以及传统典籍的优美的语句中,自然联想到 “中教育”,不知不觉中感悟“中教育”,使“中教育”的理念不自觉的影响学校生活世界里的人。

>“让我听到您的声音,让您的期待变成我的行动。”——郑州九中校长助理团招新活动现场

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可以说是一切问题的外在表现,我们最后还是要把各种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实现“中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所做的行为设计,当然这些只是探索和实践的开始,而不是“中教育”的结束,也只是我们目前所能思考和实践成功之处的总结。

我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作为一名耕耘于校园多年的教育人,怀揣对“中教育”远景的期望,试图通过不懈的努力,让中教育的价值目标超越校舍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这不仅是一种愿望,而且是一种需求,一种达到内心平静与幸福的源泉。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走出校门之后,知道他为什么会是中国人,他的精神支柱在哪里,他一生努力奋斗的动力源在哪里。当面对世界、面对更大的舞台时,他能够找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自豪和价值追求。我也更愿我们的思想像树一样抽枝发芽,成为常青树,成长在我们一起耕耘的园地里。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哲学理念学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菱的哲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学校推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