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2017-06-15 15:12陈平
教育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特长要素分类

文 | 陈平

课堂,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文 | 陈平

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最热的话题。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工作还远未成熟,口号化、标签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舍本求末和胶柱鼓瑟式的教学,其结果最多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就成为一句空话。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解放思想,激扬文字,各种新思维、新教法、新模式、新概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前几年以山东杜郎口教改经验为首的“九大教学范式”曾风靡一时,近几年以“微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教学模式又悄然而至,目前似成燎原之势。对此,我们既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激动,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核心素养究竟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笔者认为,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关键,即在繁花似锦的表象下,应该关注教学方法中最本真的内涵。

影响教学方法的要素

哪些因素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最大呢?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23条要素,如果我们把它大致分一下类,可以缩减到6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习惯等)、师能(主要包括教师的个性、特长、心理、经验、风格等)、环境与资源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认为,中学教学不能拘泥于采用哪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应对教学目标、内容、学情、师能、环境与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得法”的教学方法或方法组合,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境界。

科学整合要素

整合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本文中所讲的整合是指将与教学方法选择有关的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对教学方法选择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影响并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简称为优选),必要时还要通过对方法的筛选和组合,形成一个优化的系统,从而促进学生在个人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整合 首先从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起。我们知道三维教学目标绝不是三种教学目标,而是一个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整体,教学中必须整体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根据三个方面的目标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而是应该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就给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带来理解和操作上的难度。实践表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整体驾驭三维教学目标的能力欠缺,实践中普遍存在“割裂”的现状;二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大多数教师感到比较“玄”“虚”,在平时进行教学设计时基本上不予考虑,只有在上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时才会写上一段以示全面。以高中数学为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推出,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知识点都内蕴着应该凸现哪些核心素养,教师容易驾驭;从教学过程看,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会昭示要重点培养六大核心素养中的哪几种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培养学生哪些数学素养,更容易使教学目标落细、落小、落实。

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习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作用对象,也是方法选择主要考虑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如知识的类型、性质,内容的多少、难易,前后的联系性等等。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必须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由于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分类的方法可能具有多样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有:按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分类;按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分类;按教学内容的内涵分类;按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形式分类;按教学内容前后的联系程度和逻辑关系分类等。

不同的分类标准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方法整合及优选的思路。从理论上说,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同时按以上五个标准分类,但如果真这样的话,单研究分析教学内容的程序就已经变得让人不胜其烦了,教师日常的备课工作就会变成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每一节课占主导地位的分类往往只有一项,其他分类则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我们在分析一节课的内容时,凭借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和教参的指导,很容易找到在上述五项分类中占主导地位的那一类,然后再思考如何根据这一类的特征进行整合和优选。下面以“按教学内容的难度分类”为例来看看整合及优选的思路。

教学内容的难度对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难度大,教学中消耗的时间就多,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要求亦高;难度小,教学中消耗的时间就相对较小。这是一般性的规律。但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工作,复杂性体现在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地说,对难度大而且地位重要、思维含量高、前后联系较多的知识,应该不吝时间、不吝精力地整合。例如,我们剖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系列模块数学1中的“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这一板块的教学要求,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内容不但难度大,而且地位重要,思维含量高,前后联系较多。如“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函数奇偶性的含义”等,对这些内容,就应该不吝时间、不吝精力地分析材料,精心设计、选择偏重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

对学情的整合 英国教育理论家、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说,“我始终信奉这样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必然会遭遇悲惨的失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那么,研究学情,要考虑哪些基本要素呢?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一般要考虑的要素为:年龄特征、动机与兴趣、心理素质、知识储备、能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品质等7大要素。

对以上要素整合后,怎样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呢?我们认为找准“中间地带”是优选方法的关键。“中间地带”是上海“青浦经验”的创始人顾泠沅先生在《进入21世纪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1997—2010)》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思想: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这两种教学取向从操作特点到价值目标、理论基础,甚至文化背景都有实质性的差别,在二者之间取中、平衡,并按本国传统来进行整合,这种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当然要整合学情的7大要素,读者一定会感到需要考虑的要素太多。事实上,如果你新接一个班或者公开课需要借班上课,那么至少对上述7个要素要进行分析和整合。但如果你所带的班级已经有一段时间(一般需半年以上),对班级学生比较熟悉,那么对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学情要素,如“年龄特征”“心理素质”“能力水平”“思维品质”“学习风格”等已经了然于心了,因此,在具体上每节课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时,只需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本课的材料或类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吗?如果预设感到不明显,能否借鉴“情境教学法”的思路,给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从而撩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学生已具备了哪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水平如何?根据材料的重要性、思维的含金量和学生的掌握水平,是选择“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学指导法”等以“自学—辅导”为主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实验法”“发现法”“尝试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有效地同化或顺应?

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哪些自主权和交互行为(包括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是否可以采用“讨论法”“操作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以“活动—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师能的整合 美国学者理查德·阿兰兹说过:“有些教师就像陈年美酒,任教时间越久就越优秀。然而,另一些教师虽然经过多年教学的实践,但教学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仍旧停留在他们第一次进入课堂时所处的能力水平上。”这个现象似乎具有国际性。有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从来不主动、积极的驾驭课堂,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书呆子;而好的教师之所以成为好的教师,就在于他们根据“特定的”情境,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有机地渗透自己的思想方法,来构建有效、高效、智慧、魅力课堂。

教师的个性特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特别擅长的、可以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某种技能和技艺。个性特长从职业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专业特长和非专业特长。专业特长就是教师可以在本学科的教学中给予学生直接的帮助,如数学教师条理清晰的语言能力,缜密严谨的思维习惯,高超的解题技巧和作图技艺,丰富的数学史知识等;非专业特长是指除了专业特长之外的特殊技能,如运动特长、文史特长、表演特长、书画特长、棋类特长、手工特长等等。

不管是专业类的个性特长还是非专业类的个性特长,只要合理运用,都能使教师的课堂绚丽多彩,自在流畅,并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有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即使是最传统的“讲授法”,也可以上出别样的精彩。中央电视台10套的《百家讲坛》采用的是最质朴的“讲授法”,为什么会成为收视率很高的王牌节目?除了这些大家们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儒雅的气质、高超的处理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课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特别强。时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时而如清泉入涧,清晰动听;时而慷慨陈词,痛快淋漓;当然,处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全球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如:数字化的深度融入、“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学习范式的广泛革命等等。

系统优选方法

以上我们探讨了几大要素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优选,然而即使对个体指标的整合和优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对每一堂课来说,你必须考虑几大要素之间的整合,因为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高度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本文只探讨了基础工作的策略,下一步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此,笔者抛砖引玉地提出两个方面的策略:

教学方法的筛选——每一个要素整合后,都会产生几种备选的教学方法,最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需要对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后科学筛选。

教学方法的组合——很多情况下,一节课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难以奏效,这时需要教学方法的组合,形成教学方法系统。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从方法层面看,面对各种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对那些想在教学改革方面有所作为的教师,切勿为“乱花”“迷眼”。笔者认为,“科学整合要素、合理优选方法”的策略能够引领我们找准落实核心素养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特长要素分类
分类算一算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老板的特长
分类讨论求坐标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