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开发潜能

2017-06-15 15:12陈久贵
教育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活动过程课堂教学

文 | 陈久贵

成功教育开发潜能

文 | 陈久贵

成功教育以激励学生不断追求并获得成功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成功心理为突破口,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着力点,变外压式、训诫式班级管理为主动参与式班级管理,变以知识为中心、只强调应试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传承的应试教学模式为强调以学定教和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积极培养学生成功意识的教育模式,激发师生把追求成功的过程与德行修养、核心素养提升、潜能开发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而形成源源不绝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功。

成功教育的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方式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适合的教育和适当的训练将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

成功学理念 成功学理念认为,每个人,包括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也都有实现成功的潜能。只要建立有利于诱发学生成功心理并为他们实现成功提供保障的育人机制,采取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策略,就能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开发自身的潜能,通过努力变成功欲望为成功现实;由此又转化为一种更强的内驱力,推动他们各自在原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成功目标迈进。

现代人才学观点 根据现代人才学的观点,凡是在某方面具有较高才能,可以独立承担一定工作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人才,而且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成才。只要我们确立现代人才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专长,坚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就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功教育就是从“天生其人必有才”这一理念出发,给予每个学生一视同仁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为他们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为什么要开展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认定教育方法合理性的主要标准在于其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儿童有八大特点,其中至少有三个特点与成功教育的方法有关。第一,陈先生认为,儿童天生是喜欢成功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成功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二,陈先生认为,儿童喜欢被称赞,这是人们都能感受到的,而成功教育就是对学生实施鼓励性的评价;第三,陈先生认为,儿童天生是喜欢活动的,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成功,学生喜欢活动,教师才有可能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我们往往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讲和示范,否认或忽视了学生的活动,这样必然会否认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功。缺少活动,缺少成功,学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也就无法形成。综上所述,帮助学生成功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反复成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一个人之所以很愿意去做某一方面的事,往往与其成功的经历有关。学生做某一件事获得成功,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他们就会越来越积极地投入到这件事中去。心理学家为了揭开这一原理,曾经做了以下的实验,把同样水平的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的学生给予的作业是通过努力较难完成的(就是使其反复失败),第二组的学生给予的作业是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就是使其反复成功)。训练一个阶段后,用同样难度的作业同时给两个组的学生去做,结果发现明显的差异:第一组的学生(反复失败后)做新的作业积极性低,成功率也低;第二组学生做新的作业积极性高,成功率也高。其实这两组学生在未做这一实验前是同样水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反复成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成功是成功之母 人们常常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对于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新的失败,不但没有成为成功之母,反而成了他们新的失败之母,对于他们来说,缺少的正是成功的机会。新的成功可以使他们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得以延续。

开展成功教育的基本方法

找准问题,主动实现三个转变 近几年,我校师生抓住机遇,团结拼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然而,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科教学采用“短、平、快”的速成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满堂讲授代替学生的主动建构,浓缩知识的发生过程,匆匆讲授概念、原理等内容,急于进行应试训练。学生既缺少知识探索曲折过程的体验,又很少享受获得知识后的成功喜悦。

(2)不重视学生的认知心理研究,在新课引入、内容呈现等环节,不注意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不能够很好地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没有起伏,没有悬念,更有甚者照本宣科,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益低下。

(3)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缺乏对学生课堂表情的观察与理解,没有自然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缺少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

(4)机械训练、模仿操作过多。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有时被看作模仿的机器,练题型、对套路、照葫芦画瓢,学科教学中最为宝贵的思想方法被束之高阁,机械训练过多,学生应变能力欠缺。还有,教学起点高,内容难度大,作业过多,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主动实现下列三个转变:

调整教学目标,由应试教学向能力教学转变。创造能力是智能、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由创造品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三大因素构成。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思维、创造技能正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能力分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和“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两个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重新组合或转换,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开发和培养的一种能力,课堂教学要坚决废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感受、领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转变。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由此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要注重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把具体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的手段。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勇于提出新主张、新方法,主动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在学习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明确教师主导职能,由牵引向指导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研究者,学习的引导者,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激励者的角色上,即做一名学生主体认知结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者;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讨论、释疑、解难的点拨者;创设情境、唤醒情感的激励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联想、争辩、评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

认真贯彻“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基本原则 成功教育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切实受到鼓励并不断感受成功,不断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从而摆脱失败者的心态,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实施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

低起点。摸清学生相关知识、基础、能力等实际,把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可以通过谈话、诊断性测试、预习检查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水平。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起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编写课堂练习,创造条件让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体验。

小步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将教学的步子适当地减缓、放慢。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在每一步中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多活动。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教师应精心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各种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快反馈。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活动、课后作业,每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都是“快反馈”的途径,通过这些“快反馈”,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一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又便于教师把握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程度,及时调节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启发式教学,大力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方法,就其价值取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种。所谓注入式,就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收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论,强迫学生记忆。启发式则与此相反,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激其见而后开其义,导其悟而后达其辞”,使课堂教学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教学实践中要始终贯彻“关系先于教学,兴趣先于方法,学情先于考纲,具体先于抽象”这一策略,高度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应用过程,大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高效”的和谐课堂,使课堂呈现“高立意、高互动、高思辨”的局面。

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的感情生活 学习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识—思维—智慧(包括应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感—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知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情感与知识一样,同是学习基础。情感与知识的发展常常是互为条件,和谐共进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情感投入,要用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获取知识后的愉悦之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要求学习的内驱力。教师的情感要善于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现代教育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学生学习环节而言,有各种相应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给予关注和指导。

仅从高考命题趋势看,单纯靠硬拼苦干,靠多上课和大运动量训练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以学法指导解决学生会学问题至关重要。教师既要考虑教又要思考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理想就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产生这一因素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预习过程看成可有可无,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时间紧,没有时间预习而不作要求。殊不知,学生在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和“到底要学些什么”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学习的效率当然不会高。怎样提高预习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必要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和指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才能让学生更会学。学习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最根本的原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做有大爱情怀的老师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广大老师应该成为有大爱情怀的老师,没有爱心的老师不可能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学方法各显身手,但爱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师、信道。我们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我们要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与贴心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活动过程课堂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