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比言传更有效

2017-06-15 15:12王忠付
教育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言传随地吐痰身教

文 | 王忠付

身教比言传更有效

文 | 王忠付

言传身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教育论题。不少老师都发现或经历过,有时候左叮咛,右嘱咐,千百遍地唠叨,教育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然而收效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想透过几个实例,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说一说“言传身教”的问题。

案例1:前几天到姨妹家,见到了她家不到四岁的女儿,让她表演个节目,她却模仿起老师来。让我惊讶的是,她一直板着小脸,伸出小手用手指直指我们几个大人“坐好”“别站起来”“别说话,说话不让你出去玩”……还不时伸手做出吓唬人的姿势,好凶啊。她仅仅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如此言行,只能从老师那里学得,我仿佛看到了她的老师上课时的情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画面似曾相识,也曾见过很多孩子有这样的模仿,只是没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案例2:一次陪妻子回娘家,看到了妻姐家小孩的数学期中测试卷,就随手翻看了一下,发现了一个也许在不少一线老师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整份卷子,妻姐家小孩书写的“9”字就像汉语拼音中的“P”字,并且最后一笔因习惯也出头得比较长。我就将他喊到身边问他:“你平时都这么写吗?”他回答得非常自然:“是呀,我们以前的数学老师就是这么写的,我也一直是这么写的,老师也没说过什么呀……”我当时就无语了,不禁陷入沉思:有时候,学生学不会或是学不好,难道全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吗?

案例3:还清楚地记得那一次观课,课堂上老师讲道:“有的人习惯把痰咽下去,还有的人随地吐痰,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在点名几个同学回答之后,老师做了总结:“不错,同学们的答案都很好,现在来具体总结一下,随地吐痰或者把痰咽下去,都是不对的,因为痰中有许多灰尘和细菌,吸入体内对身体有害,随地吐痰,在痰干以后,痰内的细菌会扩散到空气中,影响他人的身体健康。”末了,这位老师还说:“请同学们为了环境卫生,为了他人的身体健康,千万别随地吐痰。”这位老师讲得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可是,一节课下来,这位老师自己在讲台上就吐了五次痰,动作很是自然,旁若无人,原因或许有很多:是病了,或是来不及到教室外面去,还是习惯了?

上述实例告诉我们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你不希望学生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光凭说,收效甚微,但如果去做了,学生是会照着学的,短时间不见成效,时间长了,就会显现出来。因为学生模仿老师的意识相当强烈,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果老师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学生们也会因模仿老师而自然地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当老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或粉笔头时,老师要主动捡起来;当遇到有人摔倒在地上时应上前扶他起来;当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等,用老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乐于做人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工作中,老师说得再好听,唱得再动人,也抵不过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次直观性的小示范。孩子是一面镜子,从孩子的身上可以随时检验我们的成就与不足,我们必须事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光注意在仪容仪表、修饰打扮上清洁整齐、大方得体,也要注意在与孩子交往中的坐姿立行、表情动作。做到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例如:老师说话高八度,大嗓门,说话行事快人快语,孩子常常也是大嗓门,叽叽喳喳爱说话;老师说话和颜悦色,柔声细语,那孩子往往也是语言温和,得体有礼;老师不拘小节,懒散随便,孩子常常杂乱无章,率性无序;老师严谨自律,有条不紊,孩子往往也是一丝不苟,井然有序。

正如一句话“身教比言传更有效”。师者为师亦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正因如此,你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学生。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教育教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言传随地吐痰身教
痰盒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治理随地吐痰,罚款不是关键
浅析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随地吐痰伤了中国人形象
身教重于言教
公民,请勿随地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