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季札称贤”背后的儒家德性

2017-06-15 15:37
南方周末 2017-06-15
关键词:礼制贤人徐国

礼制的根基——德性伦理,才是孔子念兹在兹的关切点,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乐何”而孝悌为仁之本,故家庭亲情是一切仁道善政的起始点,换句话说,亲亲为重,尊尊次之。

陈椰

刚刚过去的高考全国卷文综题有一道历史材料题(第47题)颇有意思: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制度,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考卷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目前,改卷紧锣密鼓进行中,官方标准答案尚未公布。我就这道题遍询身边研究儒学的高校师友及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大家都说,季札完全符合儒家的评价标准,熟悉礼乐文明,博学而有政治智慧,挂剑赠徐国国君,信守承诺。但在季札让位这件事上则有了分歧:学者认为体现了个人的德性,比如悌、让或者淡泊名利;一线教师则认为坚守礼制(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维护秩序,体现了季札守礼重义,考的知识点就是教材中关于儒家的以礼治国。

究竟哪一点才是儒家最注重或首要考虑的呢?恢复周礼,以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这样的礼制秩序避免礼崩乐坏的局面,固然是孔子(某一个阶段)的政治理想,但不可忽略的是礼制的根基——德性伦理,才是孔子念兹在兹的关切点,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乐何”而孝悌为仁之本,故家庭亲情是一切仁道善政的起始点,换句话说,亲亲为重,尊尊次之。因为亲亲为仁,尊尊为义,礼固然重要,但毕竟是仁的引申。

回到季札让位这件事上,最重要还是突出悌、让之德,这样的美德在《论语》中屡次被表彰。比如伯夷、叔齐,兄弟俩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其父遗命要立叔齐为继承人,但兄弟相让,最后都逃往周国。孔子称赞为“古之贤人也”,孟子称之为“圣之清者”。伯夷让弟以成孝,叔齐让兄以全悌,又与礼制何干?

再如泰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泰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孔子称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季札让位而被称贤,与乃祖泰伯是同一个道理。

此外,季札弃室而耕,也颇类似《孟子》中那个有名的假设公案——假如舜为天子,其父杀人,舜不应该干涉法官皋陶执法,但作为孝子,舜应该“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背着父亲自我流放,逃到海滨,乐而忘天下,既成全了亲情,又维护了法制。其背后的大孝、不恋权位,才是儒家最称颂的美德。

有一个流行成见:淡泊名利是道家或隐士的做派,而儒家则矻矻追求功名。实则不然。不要忘了,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成就突出的弟子中,孔子最喜欢、最佩服的,恰恰是安贫乐道、甘于淡泊的颜回。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但在对先贤思想文化的理解定位上,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民众观念之间还存在鸿沟。各方需要充分交流,达成一些重要共识,这不仅仅关涉考生命运,更关系到民族文明复兴的前途。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礼制贤人徐国
截贤驿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光影视界
努力打造班级文化,塑造现代小贤人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爱妈妈的小灰兔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尘烟
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
明代文官丧葬公文与丧礼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