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惜姣》

2017-06-15 17:31
南方周末 2017-06-15
关键词:周信芳丑角宋江

周言

幼年看周少麟先生《乌龙院》,麒派的看家戏,角是好角,但总觉得有不足。一是阎惜娇泼辣有余,浪劲不足,二是张文远是丑角,戏份有限,看不过瘾,尤其是《活捉三郎》和《坐楼杀惜》配演,把悲剧感让喜剧感冲淡。有的时候阎婆也是丑角,则有抢戏之嫌。

后来才知道,周信芳先生的《乌龙院》,已经是经过删节的“洁本”,因此即便是以演泼辣旦著称的赵晓岚,也很难有发挥的空间(赵的阎惜姣、潘金莲都是经典,而且都是为上海最好的文武老生周信芳盖叫天配演)。为周少麟配演阎惜姣的,大多数时候是童芷苓,童是以荀派为主的,已经在赵晓岚的基础上有突破,但终觉不足。直到李卓群在《乌龙院》的基础上写出了《惜姣》,我的遗憾才得以弥补。

李卓群一直强调,《惜姣》是无意间写的,乃是任务戏,却不想因此,爆得大名。此剧虽然脱胎于《乌龙院》,但老的戏词基本没有,只保留了故事结构,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是一种新的改法,五十年代的旧戏新改,大部分对原来的场次加以增删,然后对唱词和唱腔进行有限度的变动。比如根据《群借华》改编的《赤壁之战》,根据《武昭关》《马昭仪》改编的《楚宫恨》等。而《惜姣》则是“借尸还魂”的改法,唱词脱胎于旧戏,但从语言上已经不大看得出原来的痕迹,而且对于每个演员都是量身订制的词。演宋江的韩胜存,深得谭门真传,演张文远的张琎,叶派小生李宏图的高足。阎惜娇的扮演者索明芳,筱派花旦,踩得一脚好跷,堪称绝学。另外一位扮演者王梦婷,先前看过她的《挂画》,相当不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阎婆孟婆一肩挑的黄柏雪,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丑,前段时间特意去看他与朱强的《审头刺汤》,念白极好,现挂更佳。

《乌龙院》这出戏,周信芳先生演的时候,《坐楼》以唱为主,《杀惜》以做为主,尤其是周先生加了很多麒派的绝活,沿用至今(我曾听周少麟先生说,当年裘盛戎曾希望为周信芳配演一次刘唐,终究未成)。周少麟在唱腔上对《乌龙院》有所变革,尤其是“一言怒恼宋公明”一句,摧枯拉朽,把宋江的一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远超他的父亲。而李卓群《惜姣》里的宋江,要诀在于“脏”,以前宋江的那种粗鲁、邋遢表现得不够,《惜姣》这一点予以突出。韩胜存的宋江粗鲁豪放,比以前麒麟童父子的宋江更有江湖气,匪气尤其得以体现。而原来的张文远,孙正阳虽然已经演得够好,但因为行当的限制,表现得不够,而李卓群大胆地把这个角色改为由小生扮演,并且为此在第一场的戏里,将小生与花旦的对手戏写得非常传神。

《惜姣》脱胎于《坐楼杀惜》和《活捉三郎》,但又不局限于此。全剧分四段,去掉了刘唐下书的关节,以往张文远与阎惜娇的调情,上升为全剧的开篇,即“勾闹杀捉”的“勾”,这也是唯一在电视上播出的片段。单纯从道德批判的角度看,张文远与阎惜姣当然有碍观瞻。但生旦相戏,乃是中国戏曲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当然《游龙戏凤》这样的戏太过通俗,《惜姣》却多了文人墨客的追求。试看这段吹腔:“川涧花海蝶翻绕,仙舟清酒醉春江。香氲钗滑珠髻散,雨渥云巅凤求凰。”我一度怀疑,李卓群可能熟读晚唐花间词,辞藻华丽,浓艳却又精致。而戏里筱派花旦的裹脚布的运用,则堪称一绝,性的暗喻不语自明。

《惜姣》二场,乃是全剧的戏核,也是这出改编剧有别于《坐楼杀惜》的地方。宋江盘问阎惜姣,惜姣大闹,一句话道破惜姣本质:“此院名叫乌龙客栈,阎惜姣就是那看店的人。”一句话,直接点明了惜姣地位的尴尬,也使得此剧深具现代意识。此类的警句在戏中比比皆是:“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既符合宋江在《水浒》中的地位,又何尝不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反讽。

《惜姣》三场,按道理说,应该用一些麒麟童的东西,但作者巧妙地避开了这些,这也是现代戏的追求。有关原来麒麟童演这出戏的要领,比如节奏、技巧等,后世的麒派传人大多照葫芦画瓢,甚至把麒派的加官步演成了扭臀。李卓群并没有刻意追慕麒派的技巧,但对于整场戏节奏的把控,却化用了麒派的渐进,直至把杀人的关节点推向了高潮。

当然最后一场的“捉”,也和以前的有所不同,以前童芷苓、孙正阳演的时候,各类旦角的身段、丑角的技巧都已经运用得非常巧妙,照搬也未必好。但李卓群巧妙在灯光上面下工夫,同时也保留了丑角原来的一些基本台词,用小生的唱法重新予以加工。尤其是当第一场性暗喻的裹脚布被作为吊死张文远的绳索时,全剧被推向新的高潮。

以小剧场的观念来看,这场戏的每个角色,都是主角。原来的刘唐被砍掉,前面的阎婆和后面的孟婆都是由黄柏雪一人分演,从经济的角度,有效节约了成本,也使得老戏骨的作用得到了发挥。而原来的宋江,好歹有点文气,但在《惜姣》里面,似乎刻意描摹宋江的“脏”,以反衬出惜姣的美。当张文远与惜姣调情时,放弃道德批判的立场,已经俨然是才子佳人凤求凰的路数,这种美的体验,京剧里原本有很多,但李卓群把这种美推向了极致。

而从新编戏的角度来看,如何有效地继承传统,同时又不失创新,乃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京剧团立足于传统戏的新编戏,大多大获成功,后代广为流传,如《赵氏孤儿》《楚宫恨》《将相和》等。这些新编戏大多立足传统,但那时编剧的观念,集中在身段、唱腔的新编,这种做法当然规范了各类流派的程式,也无形中限定了各种唱腔的固定化。而今京剧的发展,无论在身段、唱腔方面的探索,想超越五六十年代那种黄金年代,基本上算是奢求。在这种现状下,如何创新求变,《惜姣》基本上给出了一份相对圆满的答卷。

猜你喜欢
周信芳丑角宋江
丑角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大师排练也不含糊
丑角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戏子”和名媛的传奇恋歌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周信芳旧藏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