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来抄去, 也是瞎抄

2017-06-15 17:33
南方周末 2017-06-15
关键词:诗稿汪精卫常识

邵燕祥

北京一家文摘报,从一家省报的农村版,转摘了一则《炸开汪精卫墓之后发现何物》,说到1946年1月21日晚国民政府工兵炸开汪墓后发现的东西,如陈璧君亲笔书写的三寸“招魂”纸条,以及汪精卫手书诗稿等,是否属实,无从判断。不过它透露的一个细节,即所谓“(汪手抄诗稿)最后一首,字迹歪斜,很可能是汪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云云,稍有旧体诗常识,并略知汪氏诗作水平的人,一眼便可看出这是伪托,且是极其低级的伪托。汪氏尽管晚年有一段时间已不作诗,但他自幼习诗的童子功在那里,打死他,也不会在弥留时留下这样让人在诗艺上耻笑的不通的东西,不光是于平仄不通,文理事理也都欠通。

这一则关于汪精卫遗诗的传闻,就曾见诸南方某一小报,并为文摘类报纸转载。记得1990年代初,我正赋闲无事,曾写一短文辟之,好像刊登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吧,记不清了。

后来,再未见这一传闻发酵。也未见有治史的专业人士出来讲话,可能认为不值得理睬。于是也就一直没得到权威的纠正。于是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卷土重来了。

网络也好,纸媒也好,都会有历史方面的栏目。真正有新见的史论史评,哪能随处可见?多的是史实、史料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丰富读者的见闻,扩大视野,开拓胸襟,特别是披露历史真相的内容,可以激浊扬清,也确实受到读者的欢迎。只要尊重原发作者的权益,可依法依规转发,转载。这已达成共识。但像上面这种,从故纸堆中翻检出一些未经验证应予存疑乃至直接否定之说,抄来抄去,以讹传讹,就是不负责任之举。

仅从这一点看,借着“诗词大会”电视节目的东风,适当提倡在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们中,多少了解些诗词常识,以加强相关的鉴别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为此,我又把当年说过的话重说了一遍,对不起。

2017年3月14日

猜你喜欢
诗稿汪精卫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民国刺客汪精卫
焚诗记
王铎诗稿浅析
汪精卫“绝命诗”被改
汪精卫的地下情人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