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监总局向食安欺诈挥拳

2017-06-16 23:13枞荷
商业文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食安食品药品欺诈

枞荷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下大力气狠抓食品安全,严防严管严控食安风险的努力之下,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食药监管部门频频重拳出击,黑心商贩和非法经营受到严打,食品安全指数显著提升。总体来看,我国食安状况不断好转,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原料造假、非法添加、夸大宣传、虚假认证、违规经营、谎报备案和监管信息等欺诈行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阻碍了规范化市场和诚信化社会的建设进程。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从严惩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入手,打响了“舌尖安全保卫战”。

意见稿为“李鬼”戴上紧箍咒

其实,早在2015年4月24日,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签发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维护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2017年2月13日,由国家食药监总局起草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意见稿犹如为“李鬼”戴上了紧箍咒,重拳严惩之下,“李鬼”将无处藏身。

意见稿明确了十种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包括产品欺诈、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食品宣传欺诈、信息欺诈、食品检验认证欺诈、许可申请欺诈、备案信息欺诈、报告信息欺诈、提交虚假监管信息。同时,指出了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相应的法律责任。严明指出,将依法打击,严惩不贷。

意见稿提出,以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宣传食品,如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等情形的,均属于食品宣传欺诈。

食品宣传欺诈最高罚3万

意见稿明确,食品宣传欺诈是指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宣传食品,包括:食品的性能、功能、产地、规格、成分、生产者、标准、保质期、检验报告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献等信息作证明材料;普通食品明示,暗示具有功效或者特殊医学用途的,或者使用“可治疗”“可治愈”等医疗术语;食品宣传信息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食品宣传信息含有未经证实的功效,或者隐瞒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

对于违反前六项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于违反“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对食品作虚假宣传且情节严重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处理,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食品宣传欺诈涉及有关部门职责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向社会公告。

用过期原料就算产品欺诈

意见稿中的产品欺诈则包括:用非食品原料、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及其他非食用用途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加工食品;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他生产经营掺假掺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以及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对于产品欺诈的法律责任,将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标签说明书欺诈包括:虚假标注食品名称、规格、净含量、成分或者配料表、标准代号、贮存条件等信息;虚假标注企业名称、产品注册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加工工艺、产地、生产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虛假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虚假标注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标志;虚假标注“酿造”“纯粮”“固态发酵”“鲜榨”“现榨”等字样;产品标签标注的营养成分与产品实际不符。传统饮食名称与食品及其原料的通用名称不一致,但不会对公众造成误导的除外。

对于标签说明书欺诈的法律责任,将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发虚假信息记入信用档案

近年来,食品安全谣言通过各种平台传播,让消费者备受困扰。正所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意见稿中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也涵盖了信息欺诈。

单位和个人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平台等载体,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媒体杜撰新闻事实,播发故意歪曲事实真相的食品安全新闻;媒体播发含有虚假事实、数字、图标,专家发言等的食品安全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新闻图片或者新闻视频内容进行影响其真实性的修改的,都属于信息欺诈。

对于信息欺诈的法律责任,单位和个人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媒体或者媒体从业人员存在虚假新闻欺诈行为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向社会公告。

此外,意见稿还对信用惩戒和涉嫌犯罪移送作出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有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的,记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情节严重的列入食品药品安全“严重失信名单”,通报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管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安全管理需要全民监督

针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制日报》旗下法制类新闻门户网站《法制网》发表了刘丹题为《有法可依,迈好严惩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的第一步》的署名评论文章。文章说,食安欺诈要全民监督,社会诚信需全民守护。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全民健康已然成为了全社会公民的集体共识。“纯绿色无污染”、“非转基因”越来越吸引消费者,保健食品也成为了人们热捧的健康潮流。很多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往往就是钻了人们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空子。因此,企业责任人在敬畏法律威严的同时,更要培养责任意识和诚信观念,守住基本道德底线;消费者要擦亮双眼、理性消费,同时也要及时揭发和举报。

文章指出,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清朗的食安环境不仅关系百姓健康,也关乎社会诚信建设和市场规范运行,更考验政府能力。只要有关部门严字当头,全面排查,综合治理,诚信食安必然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食安食品药品欺诈
“食安封签”来了
上海市投放7540万张“食安封签”
欧洲网络犯罪:犯罪类型及比例
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济源紧盯食品药品安全
济源紧盯食品药品安全 (配图)
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出台
意外、健康保险欺诈概率识别
防范信用卡申请业务欺诈风险的中美对比
反欺诈:要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