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的瓶颈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7-06-16 20:16罗宁芝刘莹黄文丽
商场现代化 2017年10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构建

罗宁芝 刘莹 黄文丽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跨境电商成为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和出口经济回升的新主力。目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跨境电商的主要发展阵营,其跨境生态圈的构建发展无疑将会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本文主要基于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的发展实践,总结归纳出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及瓶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构建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跨境交易、进行支付结算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出多边化、直接化、高频度、数字化的特征。随着“外贸3.0”时代到来,跨境电商成为我国外贸新常态。长三角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区域电子商务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已初具规模,基础良好。研究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有利于改良地区性跨境电商发展现状,优化跨境电商系统运作,从而切实我国提高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整体竞争能力。

一、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跨境电商的第一阵营,跨境电商无论从平台数量、网站知名度、交易规模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我国6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其中有4个城市就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在平台数量上。杭州的跨境电商规模已达124家,宁波117家平台也在快速发展中,在过去一年中已创造3亿交易额。在市场份额上,浙江的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国际以25.7%的市场占有率位于第一,上海的易趣网、苏宁海外购等跨境电商平台也在不断提高市场渗透率。在交易规模上,以杭州为例,杭州综试区设立一周年的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快速增长至34.64亿元,其中出口22.73亿美元,进口11.19亿美元,建立起了跨境B2B为主导产业体系的“杭州模式”。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在试点城市的领跑下,跨境电商进入“全面铺开期”,孵化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跨境电商企业,区域的良性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二、長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思路

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包括以下几大主体:买卖双方构成的交易主体、交易平台,相关服务的提供商、基础设施提供商以及包括海关、商检、税收、行协在内的其他参与方。目前,以杭州为代表城市的长三角跨境电商生态圈主要呈现“一核一圈一带,全域覆盖”的规划特点。长三角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充分考虑长三角各区域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要素禀赋基础,从而打通生态圈内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使得跨境电商产业链上的节点行业得以扩展延伸,分类整合资源,加快布局线下产业园区,从而打造“互联网+外贸”的智能跨境电商生态圈。

三、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构建优势

1.地区集群优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可分为外商直接驱动型和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前者主要集中在IT产业,后者则主要分布技术含量较低的日用消费品行业,其衍生的产业园集群也使得跨境电商生态圈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地区产业依托上,长三角地区衍生了了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园区集行政监管、物流集散、信息交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产业链上的节点行业在园区内得以延伸扩展,从而各自形成规模迥异的跨境电商生态圈。依托产业园内资源整合,跨境电商生态圈内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得到高效衔接,极大地降低了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物流成本和贸易成本,提高了长三角整体市场的运作效率。

2.地方政策优势依托于国家政策引导,长三角地区的跨境电商整体生态圈逐步铺开成形,跨境电商生态圈辐射腹地进一步扩大。地方城市颁布的扶持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有序建立。杭州综试区的“六体系两平台”制度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起了跨境电商B2C和B2B监管模式和通关作业流程,“无票免税”的政策为综试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企业供了坚实保障,使得杭州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政府引导下,杭州综试区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招强引优”,全年引进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366家,其中龙头企业99家,京东、敦煌网等知名电商投资项目落户综试区,形成了一个互联互通、共生共荣、更有活力的跨境电商生态圈。

3.数据技术优势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企业和海关通力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为通关检测控等环节提供数据支持,为跨境电商通关检验环节保障贸易安全。2015年10月,杭州检验检疫局与天猫国际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约定,杭州检验检疫局将在天猫国际设立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采集点,逐步实现数据共享的跨境电商质量安全“大数据”检测模式。以监督抽查、消费者投诉、境外通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获得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从而在长三角地区建立推行“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的质量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平台,提高了长三角海关出口检验检疫与企业跨境贸易的衔接度。

四、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的瓶颈

1.服务瓶颈

在物流服务方面,除了部分保税区毗邻国际大港口,沿用“保税备货”的模式,长三角地区大部分城市仍需按常规的进出口流程,清关环节冗长,效率低下。在金融服务方面,长三角地区有1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牌照。但由于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是依托于互联网来进行的,必然会面临由于电子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技术风险,制约了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交易中资金流通的安全规范。在消费服务方面,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模式主要是“保税+直邮”,自贸区更类似提供了一个跨境电商中介平台,并没有为买卖双方提供直接的接触机会,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可信的“海淘”体验,将是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发展的一大突破点。

2.经验瓶颈

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产业经验未得到有效推广,是构建长三角地区高效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一大瓶颈。利用跨境电商交易沉淀的数据是实现外贸产业全面提升,提高衔接效率的有效手段。而现如今除了杭州的阿里巴巴平台能够利用云计算、云服务的数据监控系统来进行有效地市场分析预测,长三角地区鲜有跨境电商平台重视信息数据的“处理”,少有平台能在交易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上去针对国外客户的购买行为、消费偏好来理解各国消费模式,预测消费趋势,进行战略部署。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跨境电商企业也未有利用IBM大数据系统,实现强强联合、数据共享的的“互利”意识,打造跨境电商长三角区域品牌效应的意识薄弱。

3.人才瓶颈

与市场需求相符的复合专业型的“高精尖”人才空缺制约了长三角跨境电商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跨境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入驻,成了电商从业者的摇篮。数据显示,29.6%的电商行业人才毕业于长三角地区高校,为电商行业输送人才最多的前十所大学院校,其中5所位于长三角地区。但根据跨境电商企业反映,高校人才培养和工作实际存在着脱节的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无法做到课堂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这无疑给企业造成额外的成本。跨境电商发展所需人才与地区高校培养目标的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矛盾,市场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对称的空缺,同样是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提升发展的一大瓶颈。

五、推进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的策略

1.提升创新跨境电商服务

在物流服务方面,长三角地区应该构建新型跨境电商物流生态组织供应链体系,加快“海外仓+保税仓”融合模式,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跨境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合作,组成跨境物流联盟,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地区以及重要的贸易流向地联合建立仓储中心,加快货物运转速度,整体提高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生态圈运作效率。针对支付环节金融安全问题,企业要提升包括身份识别、防火墙、数据加密等方面的网络安全技术,降低使用者在跨境支付的过程中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的风险。金融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集中管理,协商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联网核查系统,加强对网上跨境支付交易的监测和监管,对备付资金实施严格的区分管理,防范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出现资金混用、挪用等情况。为了优化消费者的跨境电商购物体验,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企業可利用产业园区优势,共同联合,与专业的质检团队和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进行合作,主动承担货物把关的责任。同时,可将上海的“产地直达”的贸易模式,广州的“线下体验店”模式进行推广,推行“020跨境电商购物”模式,为交易双方以及居民消费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产品的机会。

2.加强利用“数据流”和“云技术”

长三角地区各电商平台可共同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利用跨境电商各个平台现有的交易数据信息、评价、维权投诉等海量数据信息,建立一套统一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评价系统,整体提高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同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应起到引领作用,在不断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扶持帮助部分发展尚未成熟、资金技术实力薄弱的小型跨境电商企业,提高企业之间相互的专业人才、技术交流。通过“以强带弱”,广泛聚集人才、企业、资本等要素谋发展,互利共赢,从而不断完善生态链,共同打造长三角更有活力的跨境生态圈。

3.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致力,共同打造跨境电商人才基地

一方面,政府企业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高校云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要素丰富的优势,广泛吸纳熟悉跨境电商业务的专业法律人才、翻译人才和营销人才。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高校应积极探索及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形成校企对接、三方共同培育学生的机制,缩减人才成长周期,培养更多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长三角跨境电商生态圈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坚争.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子商务影响因素研究[J].电子商务,2014(8):7-8.

[2]苏龙.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及其应对措施[J].对外经贸实务,2004(2);18-19.

[3]鲁红春.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境电子商务教学探索[J],企业导报,2014(10):162-164.

[4]黄永江.关于构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外汇业务管理体系的研究[J].金融会计,2013(7);22-29.

[5]孙莺.应用型大学在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J].北京:电子商务,2015(5);93-94.

作者简介:罗宁芝(1996-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本科,研究方向:国际商务;刘莹(1978- ),女,湖南汉寿人,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商务;黄文丽(1995- ),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本科,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商构建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跨境电商与电子商务以及传统外贸电商的对比分析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