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

2017-06-16 00:36程英春
商场现代化 2017年10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摘 要: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地理优势,而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更应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借鉴滨海以及浦东的成功经验,更新经济体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外向型经济新平台,直面发展路线与发展结构上的不足,从而促进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综合保税区;问题;策略

一、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发展近况和基础优势

1.哈尔滨综合保税区近况

哈尔滨市商务局于2014年正式向国务院就设立哈尔滨综合保税区提出申报,并于同年12月25日全面启动十部委联审程序。自启动哈尔滨综合保税区一期项目建设伊始,前后完成围网架设、区内整体综合业务楼主体结构封顶以及道路基础设施项目等多项建设,预计2016年底封关运营。且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内可享受税收、贸易等方面优惠政策,企业保税区内交易可免征增值税消费税.。

2.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发展基础优势

(1)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的区位优势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强度大、范围广,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区位优势较其他城市更为发达,贸易沟通较为便捷。

松花江水能资源较为丰厚,哈尔滨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矿产资源丰富,且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处于黑龙江省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和人才中心。作为中国与俄毗邻的首要中心城市,哈爾滨经济圈位居东北亚中心,也是中国对东北亚贸易的桥头堡和连接亚洲国际货物运输通道的重要门户,是联结东亚航线和北美航线且最靠近北美的二线中等发达城市。近年来形成特有的以区位带动金融的独特金融环境,这种特有的金融环境也与哈尔滨的区位优势融为一体。

(2)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政策优势

从国家全面贯彻落实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到国务院把哈尔滨新区作为唯一一个以俄罗斯合作国家新区为主题的城市;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哈萨克斯坦城市群集发展规划》,到哈尔滨保税区正式获得批准。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前所未有的有利政策便随之出现,从而吸引更多来自世界的目光。

二、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1.体制不适应大规模外企经济的融合

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相比其他内陆城市虽然工业产业基础较为深厚,但综合贸易经验较少,贸易基础较为薄弱,综合保税区体制保守、制度落后,随着大规模外企经济的涌入和当今时代的需要,哈尔滨现有的综合保税区体制没有进行自我发展,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

哈尔滨没有准确的把控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精神实质,脱离实际,呈现出一种被动作为的表面化工作,整个综合保税区内部工作没有确切的主题,政策和政策的实施不够具体化和重点化,通道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且发展速度慢,而国内外产业在通道沿线分布又过于松散,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形成了一种自身定位不清晰的区位劣势。与其他早已形成先导综合贸易保税区的城市相比,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开放程度不高,活力不足,发展缓慢,对国内外产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薄弱,内部体制过于模式化。

哈尔滨综合保税区没有做好加快申建速度和谋划支撑项目招商二者之间的平衡,对于大项目入区问题,也显得过于仓促,经济基础也相对较弱,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及周边配套亟待完善,在国际市场中,更受美国“两洋”战略、贸易保护主义等政策影响,大大削弱了哈尔滨综保区的竞争力。

2.保税区物流水平滞后和物流企业功能不完备

目前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物流服务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利用率低,从而导致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物流服务水平过低。尽管省市县级政府及综合保税区所属机构为该地区企业成功运转做出了可观的让步和辅助工作,但综合保税区服务体系建设过于保守滞后、保税区内部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综合保税区物流网络缺乏高效衔接等问题限制了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物流业的全球化发展,所以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该综合保税区内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严重问题。

与其他内陆城市相比,哈尔滨物流业发展相对较晚,经验较少,第三方物流相对滞后,物流企业不完善,这些问题限制着哈尔滨物流的健康发展。当前,哈尔滨多数物流企业接收业务网络过于零散,只是被动的接收企业业务,没有形成有体系有战略的结构化组织,极大的影响了物流公司的资源配置。其次,物流企业与发货企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仅停留在雇佣关系这一层面,并未将对方视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面对利益问题时,不能考虑到对方的角度,从而双方无法达到共赢。最后,同样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结构过于单一,承担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而按照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要求来说,哈尔滨在成功转型第三方物流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3.国家政策法规不健全使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没有得到充足发挥

通过立法能够明确保税区的本质,明确清楚的立法是建设与发展综合保税区的法律基础,二者有必然的先后性,先立法可以巩固综合保税区所出台的政策,确保政策及法律规章的周密性、稳定性和一体化。哈尔滨自申建综合保税区以来,始终缺乏明确的国家立法,在现存的国际环境下,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造成定位不准确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法规,各省市县级政府颁布了各自的管理办法,政策区域性较强。二是政府给与综合保税区绝对的法律地位,导致大量外企经济“望洋兴叹”。三是综合保税区内缺少统一的法律规章,且保税区内外法律法规差异性较大,易引起冲突。

三、针对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发展的对策

1.引进龙头企业助力综合保税区审批

龙头企业的带头入驻,一方面能提高当地外贸进出口额和产值,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辐射效用显著,在推动贸易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引进龙头产业,在引进相关配套设施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壮大相关产业集群。

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在申建过程中应着重引进龙头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大型央企,从而形成哈尔滨综合贸易产业集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涌入,给哈尔滨综合保税区顺利申建提供项目支撑。

2.完善综合保税区法律体系并优化保税区管理体制

哈尔滨保税区借鉴已有经验,建设应健全综合保税区法律体系,降低综合保税区投资风险,完善投资环境,为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提供健全有效的法律保证,将投资者的关注点从投资成本和利润中脱离出来,为投资者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建立联合一体、权威的保税区发展领导机构,进行保税区宏观指导和评估工作,集中职权,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从行政管理角度来说,要注重实行集中管理制度,加强保税区内部一体化,根据机关相对需求建立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规定区内事务由委员会全权负责,并确保管理权限,同时为避免保税区人力资源的浪费,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在行政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行政手段介入事务的抉择,主要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对综合保税区专门机构进行辅助工作。

3.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市场化,加大哈尔滨综合保税区产业结构调整,在東北亚区域内着重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轻工业、软件工程业等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提升资源利用率,并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开发区,引进国际大企业来哈设厂,以东北亚市场为区位导向,塑造国际化进出口加工基地和优势产业集群。突出特色,加深定位,防止同质化竞争,从而完成国际物流的完整服务。

针对现有金融管理制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解重组现有的外汇制度,将外汇管理进行统一。综合保税区作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验区”,在区内创新试点,革新外汇管理政策,协调外汇管理与产业结构两者关系。为客户设立离岸账户不再限制其资金配置、存款利率品种,进一步为区域企业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1]骞壮.“五大优势”服务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N].黑龙江经济报,2016-3-31(B08).

[2]潘大伟,韩陈,赵佩艳.打通“哈欧”“哈韩”进出口通道[N].国际商报,2016-3-3(C01).

[3]安春生.国内综合保税区经验对哈尔滨市申建综保区的启示[J].对外经贸,2014,(7):60-61.

[4]李涛.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3,(2):89-97.

[5]赫然.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6,(6):16-28.

[6]郭振,王丽娜.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促进对策[J].物流科技,2006,29(125):45-47.

作者简介:程英春(1975.04- ),女,籍贯:辽宁铁岭,哈尔滨金融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方向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