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牡丹为旅游吸引物发展临夏全域旅游的 SWOT 分析及思路探讨

2017-06-16 22:06敏忠秀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临夏全域牡丹

敏忠秀

在全民旅游时代以牡丹为旅游吸引物大力发展临夏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旅游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加旅游收入的现实选择,更是发展临夏兴州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以牡丹为旅游吸引物发展临夏全域旅游的SWOT分析,深入探讨临夏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

一、临夏牡丹旅游资源历史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山谷多,平地少,平均海拔2000米,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西南部,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这样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非常适合牡丹的生长。临夏自古就有培育、种植牡丹的习俗,1980年临夏市南龙乡发掘的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进义校尉王吉墓中砖雕上面的牡丹图案,充分说明早在800多年前临夏牡丹种植已经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明嘉靖癸亥年(公元1563年) 由吴祯所编《河州志》中也有“ 牡丹旧有数十种, 冠绝全省” 的记载,民间也有“西北牡丹看甘肃,临夏牡丹为最盛”的说法。龚景瀚(1747-1802 年)所著的《循化志》记述临夏不仅有牡丹栽培, 而且还有“打儿架山上野花极繁, 多不知名,唯牡丹芍药可指数”的盛况。清代陇上诗人吴镇(1721一1797年)也留下了“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赞美诗句。1937年历史学家、地理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察记中描述到:“临夏沿路有树,各家养花,沟渠井泉随处皆是,当地鄉风民俗犹喜栽种牡丹芍药”,充分说明临夏种植牡丹由来已久。

二、以牡丹为旅游吸引物发展全域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得天独厚的牡丹旅游资源

临夏栽培花卉由来以及,栽培花卉首推牡丹,每家每户几乎都有牡丹,有着“枹罕花似小洛阳”的美誉。由于临夏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牡丹物种变异频率高,新品种出现快且多,名品较多,以“紫斑牡丹”最为出名,紫斑牡丹属世界原生五大牡丹品系之一,是当前我国唯一被国际园艺学会进行品种登录并受保护的珍贵品种。目前全州家庭牡丹种植户不计其数,数十年、上百年的牡丹古树随处可见。具有规模的种植、观光园区也达几十处之多,如临夏市紫斑牡丹园、红园、南滨河东路十里牡丹观光长廊、古河州酒厂牡丹园、康乐县紫斑牡丹栽植基地等。

2.区位优势(兰州—九寨沟黄金旅游线路中段)

临夏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东临洮河与定西相望,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接壤,位于中原城市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黄金旅游线路的必经之路,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区位优势突出,为临夏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有力的区位保障。

3.互补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临夏,曾称枹罕、河州,享有“中国小麦加”、“牡丹之乡”、“花儿之乡”和“彩陶之乡”的美誉,境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千姿百态的峡谷地貌、多姿多彩的森林草原景观,独特的黄河风光、奇特的炳灵石林丹霞地貌;“八坊十三巷”古街民俗文化住宅区、风格别致的清真寺建筑、马步青故居东公馆、积石大禹导河遗迹、和政古生物化石、景古红军长征纪念园,历史悠久、独具一格的伊斯兰文化,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葫芦雕刻、河州贤孝、傩舞戏、和政秧歌、保安腰刀以及“西北花儿”、回族武术“天启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4.牡丹艺术节的成功举办经验

截止2017年5月“临夏牡丹·砖雕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牡丹和砖雕成为临夏旅游的两张特色名片,历届艺术节期间,游人如织,企业云集,集中开展了牡丹观赏、花儿比赛、花灯展示、旅游推介、产品推销、文化交流和招商引资等诸多拉动经济、吸引游客的措施。为充分实施“商旅活州”战略,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助推商贸招商、提升临夏形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劣势(Weaknesses)

1.旅游吸引物—牡丹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薄弱

从产品类型来看,临夏牡丹旅游产品的开发非常单一,基本围绕在观光旅游产品上,最具影响力的牡丹旅游产品有临夏市滨河南路“十里牡丹观光长廊”、古河州酒厂、红园等几个代表性景点。而与旅游吸引物牡丹相关的旅游产品、配套设施、基础建设等相对滞后,并未形成具有一定延伸性、带动性、复合性的旅游产业链,旅游收入低,行业带动性不强,没有真正发挥“旅游+”在全民旅游时代的作用。

2.旅游六要素是发展短板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是临夏发展全域旅游的短板。比如对外交通能力相对较弱,景区交通标志不完善;住宿、餐饮接待能力有限(表1-1),且这些住宿、餐饮均存在着结构偏低、管理水平混乱、环境卫生欠佳等问题,以牡丹为旅游吸引物的酒店、餐饮并未成形等。旅游线路的开发以观光居多,无深层次产品延伸。旅游商品开发单一、雷同,无地方文化特色。旅游景区等级不高,静态展示多,缺少娱乐、参与性文化活动,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能力差这一现象。

3.品牌化程度低、市场营销滞后

近些年,临夏对牡丹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大,导致外界对临夏牡丹旅游产品并不热衷,甚至淡忘。与之相对应的相关城市却不断加大了宣传营销力度,如山东菏泽、河南洛阳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顿上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而且在宣传营销上也掀起了巨大的攻势,利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强势媒体开展系列宣传营销活动,在国内甚至海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引了大批游客去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旅游观光消费,尤其是2014年“智慧旅游年”以来,更是注重游客的体验和感受,不断加强旅游营销建设力度。

4.缺乏全域、整体开发意识

河州花儿唱道:“登上高山望平川,平川里开满牡丹。”这句唱词形象的描述了临夏人民喜爱牡丹的情怀、处处种植牡丹的景象。临夏牡丹种植历史悠久,且牡丹文化已渗透到临夏人民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无论是绘画、刺绣、还是手工地毯、砖雕、葫芦雕刻等处处都能见到牡丹的魅力,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画牡丹、雕牡丹、吃牡丹皆与临夏人民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面对如此深厚的牡丹文化,旅游建设却显现出来的是“端着金饭碗要饭”的局面。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一带一路”、“商旅活州”战略机遇

历史上临夏曾是中原和青藏高原边远地区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和军事重镇,是汉、唐丝绸之路的要驿,更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马司之一,世有“高原商埠”和“河湟雄镇”之称。作为古丝绸之路南道重要节点,面对“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于临夏而言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的形成

虽然临夏能源矿产资源匮乏,但却处在未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而且还是兰州旅游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到兰州、甘南等地的游客几乎都到临夏观光旅游。随着兰合高速公路的通车,兰合铁路的开工建设,临夏北塬通用机场的规划,双达高速公路、兰刘高速公路、康冶高等级公路、环刘家峡库区公路、永靖—大河家一级公路等多条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黄河风情线和黄河旅游航道建设,黄河水运旅游线路的开发,各景区二级以上公路的配套,无疑为临夏全域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势必将成为兰州都市圈、甘青川大旅游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板块。

3.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获批

2016年11月临夏州永靖县成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将给临夏的全域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借此机遇将“景区旅游”发展为“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是这一时期临夏旅游的重中之重。

4.“自驾游”的兴起

在人们收入水平提升、假期增多、公路设施、旅游服务等逐步完善的条件下,自驾游已成为时代旅游特征。临夏作为“兰州—九寨沟”黄金旅游线路的必经路段,有着不可小觑的旅游经济地位。据了解,2016年五一、十一假期,來自甘肃周边省区如陕西、宁夏、青海、山西、内蒙古等地的自驾车队挤满了临夏的大小景点,多以休闲、观光为主。与此同时,甘肃多家旅行社也正在酝酿自驾游旅游产品,其中首旅集团拟投资30亿元在甘肃进行汽车露营地建设和景区开发,争取在甘肃各地建设8—12个汽车旅游露营基地。甘南等地为了吸引自驾游旅游者,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力促自驾游旅游的快速发展,这无疑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临夏发展全域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四)挑战(Threats)

1.旅游软硬件、接待能力挑战

随着临夏旅游市场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到临夏旅游观光,商贸的同步发展,使更多国家的游客对临夏颇有兴趣,这就不仅要求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上能满足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在解决“食、住、行、游、购、娱”以及语言交流、景区标示牌和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巨大挑战。在实际接待工作中,需要一有大批高素质的接待人员,包括导游人员、饭店服务人员及所有市民的参与。一个高水平的旅游目的地,一个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应该实现“处处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切实让游客感到软件与硬件同步发展,这就需要吸引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人员,这对地方政府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旅游吸引物—牡丹花期的控制难度

临夏牡丹属于紫斑牡丹的栽培品种群,也是甘肃大部分栽培牡丹的总称。临夏牡丹花瓣基部有明显的大块紫斑,在其形态特征上也与荷泽、洛阳等中原地区的牡丹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由此而被确定为中国栽培牡丹中一个重要的品种群—甘肃牡丹栽培群。临夏牡丹的自然花期一般为4月下旬到五月初,花期只有15天左右,故有“养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说,如遇雨雪天气,花期更难保证。十来天的旅游吸引自然对整个临夏旅游的贡献微乎其微,如何控制临夏牡丹的花期或者寻求牡丹花替代品,亦或温室大棚室内保持分批开花是临夏牡丹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一个难题,更是挑战。

3.来自洛阳、菏泽等地的竞争压力

旅游产品同质化,各地牡丹花会大同小异,临夏牡丹艺术节亦无更多出彩之处。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分布范围广,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种植牡丹、建设牡丹园。各地也以其牡丹资源办起了牡丹花会,同样都以牡丹为主题,多以牡丹的种植规模、品种种类为吸引点,导致全国牡丹开发的趋同现象。各地参差不齐的牡丹公园、牡丹花会,不仅削弱了临夏牡丹的吸引力,也对临夏的牡丹旅游客源市场造成了影响。另外, 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安徽毫州的牡丹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甚至离临夏不到百里的兰州也是异军突起,对临夏牡丹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几个地区都在围绕牡丹做文章,大力发展牡丹旅游和牡丹产业,这对于临夏牡丹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三、以牡丹为旅游吸引物发展临夏全域旅游的思路探讨

(一)重塑临夏牡丹文化、打响全域旅游战略

临夏是西北的牡丹之乡,牡丹文化源远流长,临夏人民自古热爱牡丹,牡丹文化贯穿于临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牡丹文化日渐衰落。牡丹文化作为临夏发展全域旅游的载体,不仅仅是宣传问题,而更应重视其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更需要政府、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借每年临夏举办牡丹艺术节的东风,鼓励民众种植牡丹,进行牡丹园产业化建设,深层次挖掘牡丹文化,强调牡丹旅游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意识。来自2013年“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的一项数据显示,仅2013年整个牡丹节期间,菏泽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568.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创历届牡丹文化旅游节旅游收入的最高水平。由此,作为“西北牡丹之乡”的临夏,应大力借助“一带一路”及“商旅兴州”的战略,全面叫响“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这块金字招牌。

(二)打造“满城尽是牡丹花”的全域休闲旅游城市

现代城市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内在素质与内涵的竞争,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竞争。临夏作为甘肃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休闲旅游条件,州内自然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民俗风情独特,饮食文化发达,人文积淀深厚,加之与省城兰州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为发展牡丹花卉休闲旅游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临夏应秉承“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理念,利用“西北牡丹之乡”品牌,打造国际牡丹休闲旅游城市、打造一批以牡丹为主题的休闲城镇,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体验服务水平。加强对牡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因地制宜,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现“花在城中、城在花中”的和谐景象,全力打造“满城尽是牡丹花”的全域休闲旅游城市。

(三)大力发展“旅游+”和“互联网+”的战略作用

旅游比的是特色,竞争的是服务和品牌,打造临夏全域旅游品牌,就要做好“旅游+”和“互联网+”的文章,跨界整合各种能结合的资源,打好 “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商贸”、“旅游+农业”、“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科普”、“旅游+体验”等多张牌,同时应加强与线上的电商合作,把游客引到线上消费、线下体验,开展O2O营销。

(四)“唱好”牡丹旅游“四季歌”

纵观临夏旅游市场,牡丹吸引民众观光、消费并为临夏旅游带来收益的作用微乎其微。除每年春季四月底、五月初及“五一”小长假、“牡丹旅游艺术节”能吸引周边的游客前来临夏赏牡丹之外,夏秋冬三个季节的旅游跟牡丹主题基本不沾边,如何打破临夏“端着金饭碗要饭”的旅游格局是政府和社会大众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明确夏秋冬三个季节牡丹旅游产品的主题。比如夏季利用“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等民间社会活动打造“唱花儿”、“咏花儿”、“赛花儿”主题节会活动;秋季是临夏农忙时节也是收获季节,应全力打造“饮食文化”,将牡丹文化融入到临夏饮食的方方面面,比如举办“临夏国际牡丹美食节”、“临夏牡丹宴体验”等大型旅游活动;冬季如举办“临夏绘画、刺绣艺术节”、“临夏砖雕艺术节”、“临夏牡丹旅游商品展销会”、“牡丹旅游滑雪节”等大型主题节庆及培训活动,为牡丹旅游产品的内涵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

猜你喜欢
临夏全域牡丹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三不够”牡丹节
寻觅临夏至味
牡丹的整形修剪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