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2017-06-16 15:41伍建海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认可度志愿校企

伍建海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转弱。在旅游业不断壮大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却停下了发展的步伐。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招生难和社会认可度不断降低是目前该专业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探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突围。

协同育人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多方深度协作,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实行协同育人,突破以前单纯依靠院校自身进行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广泛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共享育人资源,形成精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一)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

我国高职院校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是在1985年。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高职院校1068所,基本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除了综合性高职院校单独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外,我国还有一些旅游专业院校,如发展比较好的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五星联盟旅游院校。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人数成逐年下降趋势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数为4.61万人;2013年为5.00万人;2012年为6.02万人;2011年为6.13万人;2010年为9.6万人。近五年招生人数情况反映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在逐年下降,这与中国高校的整体扩招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三)该专业社会认可度不断下降

所谓的专业认可度,就是社会和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高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其办学规模占据了中国高教的半壁江山,由原来的专科层次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院校,是我国顺应时代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教育改革大举措。评价专业认可度可以从三项指标来判定。

1.第一志愿投档率。第一志愿投档率的高低反映了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一般来讲工科类专业、传统优势的文科专业和新兴专业会成为考生追捧的对象。

2.新生入学报到率。考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进一步确立对专业的认可度,该项指标比第一志愿投档率更能反映考生和社会对专业的认可程度。

3.就业对口率。该项指标反映的是学生对行业的认可度,通過对行业的认可度,反馈到对专业的认可度。即是说社会和学生对行业认可度不高,与之相应的高校专业认可度也必会受到很大影响。

笔者所在单位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近几年3A批次招生分数和第一志愿投档率最高院校之一,本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具有较强代表性。通过梳理本校近三年的第一志愿投档率、新生入学报到率和就业对口率,本校旅游管理专业这三项指标并不特别理想,尤其是第一志愿投档率远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招生难已成为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共识。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乏力的原因

(一)考生对于专业选择的考量发生较大转变

在“一技防身”的思想主导下,越来越多的考生在专业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专业本身的技术性,尤其是男生。从近几年旅游管理招生的男女生比例来看,女生比例可以占到85%以上甚至更高,基本判定男生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不会考虑填报旅游管理专业,哪怕是第六志愿。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技术性欠缺,还没开始,就已经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招考生源。

旅游行业现在依然是热点行业,但仅限于在人们的生活中它越来越重要,而并不是体现在就业工作上。与传统的文科专业比如英语、会计、外贸等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不足性明显,不能给考生一种很好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再加上现在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服务行业受到冷落,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影响也就首当其冲。

(二)新专业分流了部分生源和关注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高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全面。近年新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持续火热,社会关注度高,招生形势好,与旅游管理专业形成较大的反差。以本校为例,2014年会展策划专业的报到率达到91.3%,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报到率只有71%,且第一志愿投档率也远远低于会展策划专业。很多第一志愿报考这些新专业的考生因为没被录取上而最后被调剂至旅游管理专业。

(三)旅行社行业的吸引力已今非昔比

改革开放后,旅游业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越来越大,但旅游行业的就业吸引力指数却逐年下降且非常明显。旅行社业、酒店行业、餐饮行业难招人,留不住人的现象普遍且严重。工作技术性不强、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劳动强度大、缺乏稳定性等,都是影响旅游业就业吸引力的主要因素。行业就业吸引力不够,直接影响院校专业招生。

(四)个别旅游乱象的披露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任何个体事件被公众媒体披露报道后都会形成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近年出现的导游强买强卖、辱骂客人等视频的曝光,让社会公众对导游群体的评价度不高,导游职业在社会中的形象不是特别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就是导游服务,类似事件的不断曝光对该专业的招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构建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突围

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经营目标是获取经济利润,把育人作为企业的使命与责任,在现实情况中是比较少见的,这使得校企协同育人存在不确定性。如何突破校企协同育人的瓶颈,就需要我们进行顶层设计,实现机制保障。

旅游管理专业在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会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顶岗实习、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地与企业深度融合,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校企互动、互补双赢的开放式运行机制,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实现校企协调育人组织保障

建立多层次组织管理机构,组建三个委员会:一是成立由企业领导、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优化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专项建设,遴选专、兼职教师,安排教师挂职锻炼,细化企业学习,组织实施教学建设等工作。二是成立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专任指导教师等组成的实习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指导、管理与评价。三是成立由企业一线业务人员、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与改革指导委员会,实行由院系一级主持的例会制度,负责课程建设、特色教材编制、实训安排等实务工作。

(二)着眼于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发掘企业协同育人的利益驱动点

校企协同育人必须要着力于一定的利益驱动点,尤其对于企业方而言。所以在选择协同育人企业时一般选择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校外实习单位。利益驱动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专业设置。追踪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为行业培养大量适用人才。

2.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实践能力强,人才培养质量稳定,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3.企业实习。学生顶岗工作实习管理规范有序,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

4.联合攻关。科研优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直接的效益。

5.员工素质。高校理論与教育资源优势解决员工培训与深造问题,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通过达成以上利益驱动点,实现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三)制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

加强对专兼教师队伍的管理、考核、奖励,保证了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长期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开放性,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如《兼职教师聘任协议》,《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外聘教师考核办法》以及《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四)建立校企信息反馈制

通过定期召开专业教学指导会议,企业兼职教师座谈会等,听取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毕业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提高。信息反馈制对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等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认可度志愿校企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启示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