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2017-06-16 20:44秦琴
魅力中国 2017年21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

秦琴

摘要: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解读林徽因诗歌的美学内涵。从民族性、象征性和结构形式三个角度,阐释林徽因建筑美学意识对其诗歌整体风格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意识;民族忧患意识;意象象征;形象构造

林徽因是一位著名的女建筑家,同时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女作家。她创作过散文、中短篇小说、诗歌、剧本……,但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她的诗歌。

实际上,从林徽因的一生来是说,文学创作并不是她的主要事业。1924年,她来到美国,就读于宾州大学,并决定要以建筑学为终身事业。由于当时该大学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入该校美术学院,但选修的主要却是建筑系的课程。此后,她又转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的工作室中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林徽因回国,在东北大学建筑系工作。从30年代开始,她多次同丈夫及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开始了半流亡的生活,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她写下了大量的书稿。从建筑到诗歌,这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黑格尔将建筑美与诗歌美看成是分属于两阶段的艺术美。可事实上,林徽因的建筑美学对她的诗歌内容、形式乃至意象创造都产生了影响。

在林徽因的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与人情的凝聚,历史与生命的意象延续。它抽象性地象征、表现人类那种普泛的思想意绪;抽象地将人的比如热爱与憎恶、崇高与卑微、欢愉与压抑、幽默与怪诞、平静与躁动甚至狂乱与恐怖等等的心理情绪表现出来。它也是一种展现于大地上的默默无言的有意味的形式。[ ]林徽是用诗眼来看建筑的,因为从客体角度看,这种“建筑意”是天然材料经过工匠的聪明建造而蕴含于建筑文化中的一种精神现象。并非所有的建筑物都具有“建筑意”,只有经过诗人的审美体验,将一系列文化信息与素质蕴含于其中,才具有浓厚的“建筑意”。从主体角度看,这种“建筑意”能给诗人以诗意的文化熏陶与濡染,此之谓“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

实际上林徽因所说的“建筑意”就是指中国古建筑外在形式的诗意象征。它是林徽因所特有的建筑美学意识。在很多时候,林徽因正是用她特有的建筑美学意识来构造她的诗歌的。也就是说,林徽因在其诗歌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注入了许多建筑美学的意念。

林徽因的建筑美學至少包括了民族性、象征性和结构性这三方面的内涵,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诗歌创作的风格、内容和形式。

一、诗歌中的民族建筑意象

林徽因诗歌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忧患意识,来源于其诗歌中的民族建筑意象的选择。

中国古建筑是非常独特的,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历史愈是悠久,可能给人的历史文化的美感便愈是浓郁与深邃,正因为如此,古建筑遭天摧人毁之厄运,是十分令人痛楚的。林徽因曾有过感慨:“在这整个民族和他的文化,均在挣扎着他们重危的命运的时候,凭你有多少关于古代艺术的信息,您只感受到说不出的难受!艺术是未曾脱离过一个活泼的民族而存在的,一个民族衰败泯没,他们的艺术也就跟着消沉僵死。知道一个民族过去的时代里,曾有过丰富的成绩,并不保证他们现在仍然在活跃繁荣的。”[ ]她对民族古建筑破落景况的担忧正是源于她骨子里所流动的民族忧患意识。

虽然林徽因较早就留学英美,受英美文学影响颇大,但由于中国建筑艺术特有的美,给她的心灵深处渗透了大量反映建筑美的意识,所以她的诗依然有着很深的民族传统色彩,在其许多诗作中都出现了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意象,并且与建筑上的画面有关。“其实,相信很多读者从她的诗中还可以感受到建筑师对形、色的独特把握,几乎她的每一首诗中,都有对于形体、色彩等的细致描写;读她的诗,其中描绘的景色就会像一幅幅清丽的水彩画,生动地呈现在您内在的视野中。”[ ]她对于形体、线条、光影、色彩和构图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一种深刻而细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应该说她的诗歌就是这种“仔细”的诉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中华建筑美学的影响使得她的诗歌总似乎表现出含蓄清新的自然美。

二、诗歌中的建筑美学意识

从建筑美学意识中所引申出的特定建筑形象的隐喻性来看,林徽因的建筑美学意识对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莱辛在《拉奥孔》里说:“没有图画感会使一位最生动的诗人也变成一个讲废话的人。而林徽因却让我们在这些“立体的勾画”中透视出太多蕴涵丰富的诗歌内容。至少源于她本身和本真的建筑美学使她的思考和追问得到了隐喻性的表达,后返诗意的世界,打破了“诗”与“画”的界限,在时空中达到一种和谐,这已足够。

三、诗歌形式中的建筑美学结构

建筑美学所强调的结构美,对林徽因创作的诗歌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林徽因建筑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是蕴于其轮廓、色彩等的权衡中,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不事掩饰,不矫揉造作……以求更和悦的轮廓,更谐调的色彩;不滥用曲线或色彩来求媚于庸俗。”这种建筑结构上的审美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对诗歌形式的处理。

林徽因在其特有建筑审美意识里表现出的审美感受不无关系。诗人将建筑上的结构美理想引入了诗歌创造的世界,力求突破新月派格律诗的藩篱,并努力在建筑美学的灵感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诗人说:“诗的表现……最多仅要留着长短节奏。最要紧的是按着疾徐高下,和有限的铿锵音调,依附着一串单独或相联的字义边;它须给直觉意识、情感理智以整体的快惬。综上所述,林徽因在她建筑美学思想的强烈影响下,通过其极其智慧的创造,诚实的努力实验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诗美与“建筑美”的融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形成了林徽因诗歌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试论景观建筑创作中对文学修辞法的运用[J]. 金俊. 华中建筑. 2007(02)

[2]景观化都市建筑学——从200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看当代先锋建筑与教育[J]. 陆邵明,王利民. 华中建筑. 2006(09)

[3]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J]. 华晓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
“物哀美”与三宅一生的艺术设计
手脑结合,升华幼儿美术基础教育
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从汉民族风俗看汉族秧歌的现代审美意识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