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千万次观影”现象探韩国电影的崛起

2017-06-19 01:11王丹
报刊荟萃(上) 2017年6期

王丹

摘 要:《釜山行》的热映将韩国电影整体水平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本文认为其原因首先是题材的多样性和严肃性,尤其严肃性题材能够利用电影这种纯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次,韩国电影在场景设置和人物刻画上对细节打磨的功夫很足,从小场景体现时代大情怀。最后是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对韩国电影的崛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着力从题材、剧本、观众、政策等方面对韩国电影的崛起进行分析。

关键词:韩国电影;崛起;现象级

一、选题的多样性与严肃性

在韩国,由于人口基数少,一部影片如果能有上千万次的观影量就可以被称为“现象级”电影了。过千万人次观影的影片从2003年上映的《实尾岛》到目前为止共有14部1。经过对比发现,这14部影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从选题方面来看,这14部作品基本上是严肃的反映社会和历史的题材。比如《汉江怪物》、《辩护人》、《七号房礼物》等影片反映社会问题;《实尾岛》、《太极旗飘扬》、《王的男人》、《双面君王》等作品主要对历史进行剖析。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冲击并没有让一些导演放弃书写底层的苦难和不幸。更为可贵的是,观众对这些叙述“民间疾苦”的话题,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从观影量和票房就能看出一二。在情节设置上,这些严肃题材主要以弱势对抗强势为主线;在人物设置上,以小人物表现出的大情怀来提升高度;在结局设置上,这些影片普遍以悲剧收场。虽然结局不美好,但这样的不美好更能引发共鸣和舆论传播。这样的影片上映后,社会反响呈现出“电影改变国家”的现象。《熔炉》上映第37天,韩国国会通过“熔炉法”,对幼童性侵罪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并废除公诉期;《辩护人》上映后,“釜林事件”在2014年9月重审,5名原告在33年后被判无罪。除了严肃的、表现现实的题材,带有“魔幻”色彩同时体现人性的片子也受到推崇。例如《汉江怪物》、《釜山行》,以环境污染或“生化危机”来表现人性。在好莱坞众多同质化影片的围攻下,韩国电影还能突出重围,确实可以看出创作者在一些细节点的表现上狠下功夫。

反观中国电影产业,题材同质化,主题娱乐化的现象让人担忧。近几年能够在大陆院线上映并引发热议的是2014年陈可辛导演的以“拐卖儿童”为题材的电影《亲爱的》。这部影片上映后,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其实我国早年也有一些表现现实的影片,比如张艺谋早年的《活着》,贾樟柯的《小武》等,但是这些片子因为多种原因没能公开放映,只能算是小众电影,不被大众熟知和推崇。

二、场景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

分析韩国的“现象级”电影可以发现,故事的展开一般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场景范围内,比如《七号房的礼物》,主要场景就是监狱。然而在这一个小场景内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人动容,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温情对比,催人泪下。这样的设定在韩国影视剧中十分常见,韩剧里对家庭主妇的描述通常将人物设置在“家”这一个小场景里,从言谈举止和表情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性情怀,发扬传统文化以及体现民族精神。

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这些电影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根据剧情描写主人公内心变化,通常从坏变好或由普通人变得锋芒毕露。例如影片《辩护人》里的主人公宋佑硕,一开始将他表现为一个“不闻窗外事,闷声发大财”的普通市民。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变成了一个敢于并主动与特权阶层抗衡的角色。这个剧情虽然以悲剧收场,但是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人物的转变,并影响观众作出类似的转变,最终推动了现实中案件的发展。二是将人物刻画成一个饱满的形象,而不停留在“非黑即白”或“非好即坏”上。在《太极旗飘扬》这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中,对被迫推上战场的一对亲兄弟的人物叙述上不光有人性光芒,也有人性弱点。兄弟俩因战争背景反目,女主角英秀因现实困境而牺牲。同样题材的影片《实尾岛》,展现国家利益和小人物的命运博弈,结局悲壮惨烈,却能让观众感受到真情高于政治,这样饱含情感的人物刻画对可观赏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人都有着人性弱点,在特定场景中被表现出来,而不是近乎“神”一样的完美呈现。反观中国有关内战电影,总是划分正义方与邪恶方,将敌对方扣上“道德错误”的帽子。

三、观众的观影心理分析

从观众一方来说,对含有现实元素影片的追捧无外乎是对自身安全感的渴望和对政治敏感事件的好奇。像《辩护人》、《实尾岛》这样以真实事件改编并和政府有牵扯的内容,让人们本能地想和权力对抗,找出黑暗内幕。在《辩护人》影片的开头有一行字幕: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变,但内容虚构。首先观众通常对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表现的比一般剧情片更加投入,因为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其次是观众内心的潜在恐惧。因为这种天灾人祸可能会发生到每个人身上。电影研究范畴的“完形心理学”,也称“塔式格心理学”,意思指观众虽然局限在电影镜头的框内,但是在心理上却能让故事“完形”。根据经验和想象,能够将剪辑在一起却互相不连续的镜头联想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出现各种情绪变化,并联想到自身处境。这就是完形心理学产生的“框外的世界”。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辩护人》中的国安队队长作证人时说振宇是思想犯,面对质疑时回应称:只要看一眼就能认出谁是“思想犯”。这样的表现让每位观众毛骨悚然。因此,在影片上映后,社会舆论蔓延发酵,迫使沉寂30多年的旧案被重审,5名原告被判无罪。

四、法律政策与政府支持以及文化产业的延伸

韩国这14部过千万次观影的电影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14部过千万观影人次的电影分别是《釜山行》、《实尾岛》、《辩护人》、《海云台》、《太極旗飘扬》、《王的男人》《双面君王》、《暗杀》、《七号房的礼物》、《夺宝联盟》、《汉江怪物》、《老手》、《国际市场》、《鸣梁海战》),与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首先是法律的完善。从朴正熙政府到全斗焕政府(1961-1988年初),电影的生产都必须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才能进行。到1987年6月,韩国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反政府抗议示威活动,使得言论的自由度进一步放宽。从1987-1992年,韩国开始逐渐过渡到新自由主义市场竞争体系,政府也逐渐完成了从军政到民主的转化,韩国整体电影政策必然会与之发生对应的变化。1997年,金大中第四次竞选总统终获成功。金大中时代的来临,不仅给韩国带来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同时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政策支持。1996年,韩国法院判决表示对电影审查行为是违宪的,决定撤销电影审查制度。1997年,韩国电影开始实行分级制度。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韩国的电影产业得以迅速崛起。

另外,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韩国的政府始终对文化事业相当的重视,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保护国内电影事业的发展。通过对国内电影进行配额制度,保证国内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场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保证本国电影在韩国国内不受好莱坞等大片的冲击,还可以使民众养成对民族情感支持和本国文化的坚守,真正实现了文化和产业的融合。

韩国通过电影实现了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宣扬,保持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的出口,将本国文化传播渗透到国外。通过对美食、服装、歌舞、语言等文化输出,彰显了文化软实力。随着韩剧在别国的上映,韩国人重视亲情,热爱国家的形象深入人心。

六、结语

我国的电影产业因为政策法规以及市场因素的原因,文艺类型的影片数量以及表达现实的影片数量极少。而一些无病呻吟的“青春电影”和粗俗搞笑的影片数量呈现井喷趋势,更需要反思的是年轻观众对“小鲜肉”的极力追捧和制片方对大IP的趋之若鹜。

然而,对中国电影产业抱有信心的奉献者和推进者们,此刻正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着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需要各方协同作战。宏观上,需要从政策法规的制定到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微观上,需要从剧本打磨到演员表演等各方面的努力。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电影从业者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张璐.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演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

[2]金玉兰.谈韩国电影对韩国文化的促进作用.电影文学,2013年

[3]韩梦薇.韩国Faction电影相关特色浅谈[J].东南传播,2015年

[4]付瑞萱.韩国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及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

[5]王春华.韩国电影崛起的成功经验[J].中外影业比较,2016年

[6]汪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研究[J].电影文学,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