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两个高地”推进“聚力创新”

2017-06-19 09:08沈和
群众 2017年6期
关键词:江苏人才

沈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确立了“聚力创新”的战略举措,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和高度自觉。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在带动实体经济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深刻转型。实现“聚力创新”目标,既需要科学谋划、明确战略思路,又需要聚焦重点,落实关键举措,核心是形成支持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重中之重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和创新生态高地,网罗天下英才,激发生机活力。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就是要集聚更多天下英才引领创新创业。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全球竞争始终是人才竞争,高端人才价值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性和战略性。江苏拥有各类人才资源近1100万人,总量很大,但高端人才缺乏,特别是全球领军人才十分紧缺。聚力创新,关键在于集聚创新人才之力。要突出产业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构建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政策链,把人才嵌入创新发展全过程,着力在“引、吸、育”三个方面下功夫,让人才的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

“引才”关键靠政策。活跃在江苏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领军人才,超过一半是从省外和国外引进的。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引进的人才更多。在“引才”方面,深圳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深圳“海归”突破6万人,海归创办的企业超过3900家,有60多家超亿元企业,柔宇科技、华大基因、光启、大疆创新、超多维等是海归创新创业的典范。领军人才是最紧缺的战略资源,成长非一日之功,必须舍得花功夫下本钱。实践证明,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就能形成一个创新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快速致富一方百姓。要放眼全球引进产业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政策,通过“走出去”引才、团队引才、以才引才、猎头引才、柔性引才等途径和方式,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提升江苏创新创业的层次和水平。

“吸才”关键靠“土壤”。留住人才需要待遇保证,需要感情联络,更需要事业支撑。江苏现有研发人员74万,在苏两院院士96人,千人计划人才598名,用好这些人才资源,创造的价值难以估量。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人才激励制度,鼓励支持优秀人才扎根江苏创新创业,不断实现人生梦想;另一方面,加强感情沟通,鼓励优秀人才安居乐业,把个人追求融入江苏发展大业,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育才”关键靠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问题,说到底要靠自己培育。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全省共有高校167所,在校大学生接近190万,每年有50多万毕业生,还有各类科研机构数百家。这是形成大规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既要立足当前,加快培养适应创新创业的各类实用性合格人才,又要着眼长远,大力培养能够满足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各类特殊优秀人才。既要做好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做好各类管理人才的培养。力争经过10年、20年、30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国际知名大学、研发机构和国际大师级人物,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进入全球技术创新百强的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打造创新生态高地,就是让创新创业者享受更多阳光雨露。政府是营造创新生态的主体,必须坚持制度创新,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创新的“场效应”。如果说创新创业人才是“根”,龙头科技企业是“主干”,小微科技企业是“叶”,那么,由制度和服务等要素构成的创新生态就是“阳光雨露”,可以孕育更多“参天大树”。多年来,江苏各级政府在优化创新布局、搭建创新平台、设立研发机构、建设资本市场、培育领军企业等方面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特别是去年出台“科技创新40条”激励政策,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创新浓度,产生了积极影响。要进一步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优化创新平台载体。大创新需要大平台和大载体支撑。要认真借鉴深圳南山区支持华为、中兴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提升各类高新区、科技园、创业园的创新功能和服务质量,特别要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和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着力打造江苏“硅谷”,使之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地、创新发展的辐射源。同时,要发挥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苏州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南京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和连云港连博会等博览会作用,使之成为创新发展的国际知名展会品牌。

二是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政府统一协调的创新服务体系。在省级层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强化激励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使创新人才分享更多成果收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三张清单”制度,厘清政府與市场边界;推行创新机构“民办官助”模式,推动以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源头创新;突出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地市级层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强化统筹协调和规划引导;打造新技术新业态的优势产业链,培育世界级品牌企业;鼓励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构建区域创新资金供给体系。在县级层面,强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创新创业。

三是营造宽松环境。科技创新呼唤良好的社会环境、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积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的“创新熟地”和事业平台,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尊重创新主体意愿,少干预多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鼓励优势企业跨国、跨界、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引导中小企业打造“隐形冠军”和行业小巨人。真正让企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让创新人才施展智慧和才华,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发挥科技研发优势,让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切实为企业营造放心、省心、暖心的良好环境,形成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丁和平

猜你喜欢
江苏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江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