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道德力量融入法治建设之路

2017-06-19 09:08柳玉祥
群众 2017年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

柳玉祥

2017年4月13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作出专门部署,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做细做实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江苏省司法系统转变思路,创新举措,拓展路径,以“法润江苏·德法同行”主题活动为引领,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法德融合之路,以道德的柔性力量彰显法律的刚性规范,夯实法治的道德支撑,特别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紧扣“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任务目标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找准出发点,以道德滋养支撑法治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和滋养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我们深刻认识到,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法治和德治互补性、兼容性、一致性的辩证关系。以理念的创新深化,为深入开展“法润江苏·德法同行”主题活动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把德作为法治宣传的当然内容。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发挥法律法规等“国家硬法”的作用,也要发挥道德、习惯、风俗等“社会软法”的作用,以取得法德并举、相辅相成的效果。二是把德作为法治宣传的当然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必须综合运用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等道德规范的教化作用,将法律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唤醒全社会法治自觉,强化全社会法治信仰。三是把德作为法治宣传的当然目的。道德是促使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力量,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运用道德的形式、手段、力量,不仅可以使抽象复杂枯燥的法治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而且可以丰富德治内涵,提升法治效果,推动法治信仰内化为全社会的道德自觉、外化为全社会的道德行为,实现法治的道德化。

找准切入点,以礼仪规范强化法治认同。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把内在的法治品质与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统一起来,以礼仪行为促进规则意识的逐渐养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青少年作为“德法同行”的起点和基础,抓住全省试点“四仪八礼”青少年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契机,征集评选“法治三字经”、校园法治歌曲,在开蒙、成长、青春、成人仪式中吟诵传唱,推广扬州、邳州“中华冠笄法治成人礼”标准流程,“成长与法同行,青春与德相伴”,让广大学生在各个人生关节点深刻感悟法律的真谛。把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德法同行”的关键和重点,广泛开展入职宣誓活动。2016年“国家宪法日”,统一流程、统一誓词,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在109个红色教育基地集中开展“不忘初心,尊崇宪法,共筑共享法治江苏”宣誓签名活动,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渗透相结合,激发了法治专业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投身法治建设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凤凰网推出的全程图片新闻,一小时点击量高达70万人次,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正在探索利用城乡社区道德法治讲堂为居民举办升学、就职、获奖、退休、祝寿等仪式,做到既意蕴丰富、庄重热烈,又形式新颖、健康文明,引导人们在道德感悟中强化法治观念、规范自身行为。

找准突破点,以民间规则养育法治习惯。乡规民约是最具普及性、最有实效性、也最接地气的道德规范,是法治宣传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在“德法同行”活动中,我们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行政机关干部开展志愿服务,帮助8253个村(社区)发动村居民共商共议共决,将法治元素导入村规民约、市民公约,把法治要求融入道德准则,运用道德手段化解纠纷17万余件,解决垃圾分类、房屋租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养老服务等百姓关注关心的基层公共问题,让基层群众在遵从共同约定的过程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今年4月,組织全省1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发出《争创“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倡议书》,传播“生活就是法律、法律就是生活”理念,推动基层法治、德治、自治建设共生共长,合力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抓手少、组织难的问题,我们推广如东县评估守法诚信企业指数的做法,联合省经信委评选104家依法管理诚信经营先进企业和52名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第三方评估企业社保、税务、环保、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守法情况,评估结果与银行信贷授信额度直接挂钩,以道德荣誉感和经济实惠激励全省企业积极履行法律义务。今年,又和省经信委等部门共同印发《江苏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基本指南》,制定实施《江苏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每年选择50家企业开展试点。

找准立足点,以传统文化彰显法治追求。我国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记忆和身份标识。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传播法治观念,能充分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让法治获得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一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法治资源。从首任司法部长史良等15位常州法学名家、苏州顾炎武、淮安韩信、徐州刘邦、南通张謇等地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传说、格言警句等传统文化资源中提炼阐发法治精神,提升现代法治观念在民众中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召力。二是大力运用传统文艺形式。创作推广昆曲、苏剧、锡剧、淮剧、扬剧、柳琴戏、淮海戏、泗洲戏等455部法治戏曲作品,培养232支专业法治文艺团队、3310支业余法治文艺演出团队,每年开展万余场次日常文化生活,把法治精神普及到大众百姓之中。三是积极依托传统民俗。打造金坛法治福孝文化、海安孝廉文化、丰县法治信义文化等112个“德法同行”平台,以地方传统民俗活动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让仁爱孝悌、修己慎独、谦和礼让、友亲睦邻、诚信重义、勤劳节俭等道德价值理念,成为法治观念的重要源泉。四是有机植入传统美德。遍布城乡的1.3万个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体验馆融入“忠孝礼义信”等道德元素,“法润江苏网”联动百家普法网站、“两微一端”择优展播法治格言警句331条,法治故事178篇,法治微电影、戏曲331部,法治先进人物137人,法治农民画近2万幅,努力运用公民熟知的传统文化着力营造全社会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人文环境。

找准着力点,以家风培育涵养法治风尚。“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和传统道德文化基本单元的重要作用,将法治教育贯穿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到日常经常平常、落细落小落实,促进法治观念在家庭里生根,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是江苏“德法同行”的一贯坚持。联合省文明委等部门,在各级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博爱家庭、书香家庭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推选命名中,明确“爱国守法”的基本标准,使法治“好家风”成为看得见的荣誉,着力推动全省2000多万家庭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点。联合省妇联,以“法律进家庭、平安在万家”为目标,在全省开展了第三届“万家学法”读书竞赛活动,向全省免费发放各类普法知识读本近100万册,组织各级各类普法宣传活动2522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和物品145万份,收到各类家庭撰写的法治读书征文1001篇、法治文艺节目脚本572个,吸引100多万家庭参与。征集法治家规家训家书169条(封),开展“最美家庭讲好法治家训”万场巡讲,熊为义、闫怀玲夫妻,潘恒球、顾昌明、王文彬等一大批“中国好人”“江苏好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把法治家训传递、熏陶到各个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由法治建设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法律进家庭”正成为江苏“法律六进”的新拓展、新延伸。在正面引导的同时,突出“孝”“睦”这两个法与德高度重合的领域,组织重阳节尊老敬老法律服务主题月专项行动,集中化解涉老矛盾纠纷3870件,办理涉老法律援助1600件;加大《反家暴法》实施力度,全省基层法院一年就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275件,占全国总数的1/3。这些举措让老人、妇女感受到法律的温暖,让失德违法者体会到法律的威慑,帮助社会公众强化了法律意识。

找准落脚点,以社会力量助推法治自觉。解决义务缺位、权利放纵,发挥社会组织亲民性、草根性、本土性优势养成公民的公共空间意识,是“德法同行”的重要落脚点。一是与省民政厅联合出台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指导意见,探索形成以县(市、区)孵化中心为依托,以基础型、枢纽型、行业型、专业型为重点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模式,建成孵化中心82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普法联盟”“法律服务社”等法治类社会组织3165个,吸纳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宣传,延伸工作触角、扩大服务网络,同时激励帮助社会组织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养成规则意识。二是通过村民自主推选、小组上报、村两委考核的三级选拔机制,选拔出有德行、有声望、有才能的长者、贤人,依托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成立5804个乡贤会,带头学法守法,志愿参与法治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人群管理等公共事务,“新乡贤”已不仅是村民身边的道德模范,其亲缘、人缘、地缘优势更是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国家要求转变为基层群众的自我道德评判标准。三是普遍设立“法治道德银行”,吸引鼓励群众自愿加入,及时记录村(居)民日常学法用法、参与调解、从事公益活动等情况,年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激励机制,推动群众关心参与公共事务。四是搭建“百姓议事堂”,与不遵循契约和规则行事的村(居)民对话协商,“身边人议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抑恶扬善,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更大程度地促进群众进一步熟知、明晰权、责、利的界线,激发越来越多的法治正能量。2016年9月,突出倡导排队、不随地吐痰、不闯红灯、不乱扔乱倒垃圾、不乱停乱放车辆等公共文明行为养成,组织南京市花神庙社区等13个首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联合发出“美好城市·法律相伴·你我共创”倡议书,线上线下结合、省市县三级联动,全省各级各类法治类社会组织发动240万人积极响应。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宣传与道德教育融合渗透,与普通民众的心理意识、生活实践、风俗习惯同频共振,综合运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手段,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强化规则意识,有效推动法治意识转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使法治信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感,为法治建设营造了更加浓厚的人文环境。

(作者系省司法廳党委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