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算得了什么?

2017-06-20 09:14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组组长鹿鸣青蒿素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作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更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也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节选自孙建勇《“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题目为编者加)

閱读点滴

科学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不过,要想摘取其王冠上的珍宝,就必须挽起袖子和裤脚,亲自“下田”,用不计其数的心血方能“妙手偶得之”。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青蒿素”,更不会有如今登上诺贝尔领奖台的无限风光。

猜你喜欢
组组长鹿鸣青蒿素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呦呦鹿鸣——中国古代器物之《五彩百鹿尊》
“闲不下来的老兵”——记常德市武陵区中共党史联络组组长 任承忠
乐为党史谋良策——耒阳市中共党史联络组组长谢秋生侧记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鹿鸣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
两副担子一肩挑:记金塔县关工委科技组组长、教育组组长张永忠
为孩子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记广德县誓节镇牌坊社区关工组组长徐品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