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2017-06-21 08:06闫立刚
时代经贸 2017年1期
关键词:业态服务业商业

闫立刚

从2016年北京商务工作的成果来看,圆满完成了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据初步统计,2016年北京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了一万一千亿元,同比增长6.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130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四:服务贸易实现14 50亿美元,排在全国第二,同比增长10%以上;货物贸易实现“两增长一提高”,北京货物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总部企业达到4007家,世界500强企业58家,继续处在全国第一位。从商业服务业、内贸工作看,运行指标低开高走,圆满收官;疏解和提升并举,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断提高。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6年一季度北京只增长了2.2%半年时候同比增长3.8%:1-9月同比增幅为4-8%,这与市政府下达的6.5%左右的目标有很大差距。1-11月,北京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6.1%,特别是11月,同比增长达到13%左右,达到10993亿元创下单月最高销售额:12月初步统计,增幅约在6.5%左右。截至2016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连续8年保持全国城市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消费已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是经过商业战线全体同事努力实现的。在商业服务业中,消费的贡献率达70%左右。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商业服务业要坚持疏导与提升并举,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2016年,北京疏解专业市场、物流中心149个,新建1700个商业便民网点,生活性服务业连锁化率全市提高5296,城六区提升了5.5%,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活性服务业标准规范的体系。2017年,北京的商业服务业工作要继续贯彻北京核心的功能定位。

对2017年北京商业服务业发展,有三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大力促进连锁化和融合化发展。在疏解不规范业态的同时,大力推动连锁化发展,支持品牌连锁企业进社区入街道,鼓励老字号企业扩大直营连锁范围。着力融合发展,促进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融合发展,加强商业、餐饮、娱乐、家政等集成发展的业态融合,积极探索商业、旅游、文化、体育、金融等的跨界融合,不断创新推动线上线下的模式融合,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优势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融合发展。

北京的消费市场规模大,结构升级也很快,但是离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短板。其中一个就是北京的连锁化规模、质量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街道拆墙打洞、街头小商小贩游走、无照无证经营等情况,在各个区还都能见到,这与首都的形象不符合。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因为老百姓的需求在那里,品牌的连锁企业布局还不能满足老百姓的要求。所以现在不光要疏解,还要与提升并举。这需要实现动能转化,把不规范的企业疏解,让品牌化、规范化的企业补充进来。另外,要促进融合性发展。融合的第一个方面,推进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融合。2015年,北京建立了服务消费指标体系,2016年进一步完善了体系,形成了目前八大类服务消费指标。今年北京要开辟社会总消费的新纪元。对消费的统计要进行改革,从把单纯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统计,转化为社会总消费的统计。第二个方面是业态的融合。2016年1-11月份北京商业各种业态发展的情况,增长最快的是综合性购物中心,增长9.3%左右。此外,在提高生活服务品质的时候,创造了一种新的业态叫社区商业服务业综合体。比如西城北线阁,把原先一个菜市场全部疏解重建,引进品牌企业经营,包含蔬菜、餐饮、食品、家政、维修等多方面,是一个生活性综合服务区。去年全市大概建了20几个这样的社区综合体,发展得非常快,特别受老百姓欢迎。第三个方面是跨界融合。商业与旅游的融合,商业与文化的融合,商业与体育的融合,商业与健康养老的融合,商业与金融的融合。怎么融合?就是消费。旅游消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等等,跟商业服务业能够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第四个方面是跨模式的融合、经营模式的融合。比如网络消费和传统实体的融合,体验性和展示性消费的融合等等。另外一个融合建议发挥首都优势,与总部企业,与央企等各种所有制能够融合发展,相互抱团来发展,抱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新动能。但也要注意的是,融合发展不能不要主业,也不能丢了主业,企业还要用工匠精神、做强主业。比如百货业态、便利店业态等,如果自己做的不强,在融合的过程中只能是自己的迷失。

二是做好“互联网+商务”的大文章。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丰富营销管理手段,提升市场分析能力,加快政务管理服务的变革创新。

“互联网+”带来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电商、C2C、B2C等。现在电商也是商业服务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但是电商的发展也具有不稳定性。比如去年一季度,电商是负增长,降幅在2.0%左右,但是后来逐月的恢复,现在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左右的增长。“互联网+”不光是给商业服务业带来新模式,更重要的是给行业的管理、营销和政府监管带来新变化,为北京发展产生新动能。做好“互联网+商务”,对政府的“放管服”,对企业经营管理意义都非常重大。京商论坛

三是紧抓商业服务业发展的“牛鼻子”。“牛鼻子”就是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模式和渠道会根据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但商品和服務是企业经营永恒不变的主题。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商品和服务为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让消费成为老百姓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

市场、渠道、客户、模式、商品、服务等是我们商业服务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去提倡较多的是市场为王、渠道为王,但现在说的更应是商品、服务为王,市场是企业经营服务的舞台,市场会发生变化,模式渠道也会根据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但对经营者来说永恒不变的,就是商品和服务。怎么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丰富的商品,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是我们商业战线永恒的主题,是我们供需矛盾当中最重要的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要关注商品服务的供给调整和创新。因为商品和服务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需,经过我们的努力,要让消费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业态服务业商业
平台经济下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面向地方新业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大健康业态:购物中心的下一个风口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从业态特性看全球激光拼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