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往事

2017-06-21 22:06尚十六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7年6期

尚十六

夏雨入夜,涉水芙蓉街。

晚风扑面,挟几点露水,递过一阵芬芳,那是泥土混着青草的气味。这般时节,大明湖左近的空气总是湿热,天空也压得很低,有一点闷。在蒸腾与骤雨的交替之间,路人不察,日头西行大半。

道旁,是两家相对营业的杂货铺,年轻点的那间,大约与我同岁。店主人在门前支起一张小桌,早早摆上自制月饼的招牌,广式的、酥皮的、京味的,一应俱全,莫不提醒着那匆匆的过客:秋时将至,莫忘早归,免得耽搁了团圆。

商业向荣,得益于白昼的恩赐。昼夜往复回环,繁星莹耀当空,买家与卖家们都随着红轮西坠,一并隐入暮色帘中。傍晚时的骤雨,无根而落,没什么兆头,把整片天空都冲淡许多。舒朗浅云,月色如钩,泼洒在大理石砖面上,相伴明灭路灯几盏,摇晃不定,绘出一幅莫奈笔下的大作。印象之美,大概便是它不仅映在眼底,更流于脑海之中,重现往昔,又次第浮动。而那些无法想象、无从演变的画面,究竟是单调了些。

人涌时,这里是天堂般的俗世,潮退去,又化作一方俗世里的天堂。游客们四散隐没,商铺们收拾停当,流浪者在各自的领地里游荡,细数一日所得,两边的住户提着马扎、晃着蒲扇,享受独属于原住民的平静与安乐。他们包容了整个白昼的吵闹,也不忘给自己留足了夜半三刻的歆享。清明上河图那般光景,到了晚上,彼时与此刻,当别无二样。

我生于斯,长于斯。那曾经鼎沸如斯的供销小院,没等我长大,已改换了几个头面。

初生于世,粮票才取消不久,各色供应小店还未及蒸发。小时候,路口那家粮油店人头攒动——民以食为天,人们总需要些必备的日用,彼时也没有太多的余地以供选择。记忆里,牵着父亲的大手,随他一起,买米买面,经行一家小铺,置上袋卤好的花生米,沽一瓶酒,提些鸡蛋、鲜葱,扬起一片灿烂的笑脸,满载而归。回得家中,父亲打散了鸡蛋,大葱切成碎末,上灶过油,母亲在一旁摆好冷食,三五分钟,满室添香,成就出一餐绝佳的午饭,足可撑起一个对时的幸福。童年的美好,不外乎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任一切都可予他满足。

制度的变革,势必引发市场的动荡。随着官营粮油店退出历史舞台,速食连锁开始时兴,食客也多了起来。以往各式素食点心,慢慢只剩下了甜、咸两种素饼,其余多少都要有些肉馅。肥、瘦相间,秩列有序,脂香四溢,供给那一代挨过饿的长辈,好好解了解馋。这两年看,貌似素食又开始走俏,现象永远躲不过轮回,可背后的因由,已是大为不同。每一代人都是幸运的,只要肯去观察、发现,总能见证些变迁。

社会前行,一季生一季的风景,容颜多变。芙蓉街不远处便是一省庙堂集聚所在,大院朱墙之下,饮食渐次规范。干部们被聚拢在几座食堂里,连锁店失了稳定而关键的客流,生意自然冷落。适逢经济上行,俗世热情又涌向了那些被遗弃的文化风俗。专家们联络当地老人,在那些烟火之地,调研、发掘。一番研究,得知原有关帝圣君道场于斯,赶忙修缮。想当年,与关老爷同行隐没沉沙的一家酒肆,也趁势打出块牌匾,上书“会仙楼”,重新开张。店老板辟一座小院,树高墙,垒青砖。更于那门槛两侧,坐上一对石狮,院内小桥流水,与店家流水一般的账面,消费着往来出入的饮食男女。文化消费,消费的往往是与文化无关之人,难免就冷落掉文化本身。

三叠浊浪拍打,当年的小童,业已弱冠几个春秋,到了陪父小酌的年纪。街口小铺,被咖啡店占去半数门面,酒也失了大半醇味,颇为可惜。岁月不曾停步,青年磕碰着前行,未必是指路的灯太暗,只怪年轻人,偏爱探索未知的领域。唯成长,唯历练,方能学会些与长辈相处、交流的方式和途径。确乎如此吧,不曾叛逆,一心向远,又怎识得亲其亲的深情?

大明湖畔,清风叠起,杨柳依依。

铺面变换,醇醴经不住世道,或趋淡薄,亲子之情却愈酿愈浓厚。父子二人,对饮愈欢。做老人的,早晚要放下撑持偌久的威严;为子女的,迟早会勘破心智初开的扭捏。所有的震慑、违逆,如薄壳一页,包不住炭火般的温情,也止不住团圆相聚时的笑颜。

独生子女家庭,是时代的产物。特别之处,在于内中每一位成员,都是这出戏下的新生代,哪个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人生如戏,不到落幕之刻,谁也不敢说把自己的角色诠释个完全。“再来一杯”、“少喝一点”,老与少都是编剧。最日常的台词,渗透着所有诗词佳句都无法比拟的热切。人生戏、戏人生,是入了戏,还是做作的表演,大概就是真情与假意的最大区别。我们总习惯用理性斗智,把感性留給心之所牵,若是融合一点,或许又能有些新的体悟。这世上也能少一些无必要的争执,抑或冲动过后自责连连的罪愆。

走过半截芙蓉街,停驻一家副食百货门前。橘黄色的白炽灯下,与主家分坐小凳,聊的尽是琐事。那没收拾完的摊档上,还挂着一排洁具。这些年来,家中用过的拖布、扫帚,被一一列了个遍。老街坊间的亲切,便源于此。十年漫谈,除不通名姓,竟比一般朋友还要相知。临别,买一袋盐,颔首告别。熟人社会的温暖,就在这样的小屋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

人的成长或许并不是一个匀速的过程,我总觉自己有一个漫长的少年时期,而成人以来的日子,只似眨眼之间。时光不曾饶却,那个少年已成了顽童眼里的大叔。而他们,也难逃游人口中的一声“大爷”。

宇宙广阔,纵横都是无穷,一生一灭,万灵归于渺渺。唯愿每一朵年长的生命之花,都能凋萎得慢些,年少的朋友们,也莫要盛开太切。一世人,短短几百月,在“惜时”号角常震耳侧的当下,几人可作正解。奋斗之余,尽兴之后,身躯已然疲累,不免省却些看似不必的时光,而这被丢弃一旁的分分秒秒,哪一刻不是本该留给亲情的时间?凡人如我,慷慨于世,嘴上挂个自由、潇洒,可回头看看,那对父母亲长的大方,怎又偏生少得可怜?

夜至深时,行人寥寥,可以归矣。

幽婉甜柔,一曲苏州

年少听说,长江以南,是谓江南。吴侬软语,山水连环。没有胡地的风沙漫天,只轻歌浅唱,情话缠绵。江南余韵,姑苏山水之间,游时忘返,别后思念,道不尽一曲幽婉柔甜。

一趟旅途,一个站点,便是一卷故事的开篇。

下列车,出月台,径往拙政园左近住下。启窗帘一角,对见木制雕栏。院中天井,有绿植几株,伴黄梅两枝,交错攀缘。时值岁末,芽芽细蕊,碎开五六瓣,徐风轻送,摇曳生姿,递上梢头。

庭中腊梅,不觉居北方时的孤傲,经吴地水土滋养,反见几分娇俏,花也生得清甜。倏而风起,未及点灯,正与梅香撞个满怀。撩得嘴角微扬,又洒落溢开,四下里灌溉,蕴化出一室幽芳。

姑苏的幽,比逼仄宽一些,较轩敞窄一点。似孤身探路,往复回环,一段有一段的风景,却怎么望不到头。

这里是江南园林最好的落处。古时王侯将相、巨子名流们的私家庭院,汇集于此。在尘霾蔽日的当下,姑苏城独聚一股清流。同是石砌木榫,南北胜场各占。北地重森严,豪门大院,府制有序,巍巍然不可轻犯。南人则不同,名士自古风流,花草林木,深潭假山,各人巧设心思,千家庭院,万种风情。

伫立园中,遥见往昔骚人墨客。交游访友之间,拾他人之雅味,乐一己之悠悠,或抒闲愁。逢明华绽耀,风随燕走,主人引友入园,回廊漫步,堂中对坐觥筹。国也忧,民也忧;进亦忧,退亦忧。同道至交,秉烛畅谈,嗅亭边细雨,听池畔蛙鸣,不觉星稀月朗,天际明眸。或偏厅小驻,东厢烹茶,烟气缭绕,独赏金秋。俯仰之余,得一场诗酒。读书人的狂放恣情,便全在这一院之中了。

做官的也好,袭爵的也罢,无不自恃身份,喜怒不露形色。是怕也好,是伪也罢,往往做不得自己。只有在那白墙青瓦、疏影横斜的小院里,才舍得褪去袍服,暂搁八股,置方砚,唤书童,蘸开笔墨,畅然于一方释然的小世界,细语那些不足与外人道哉的经世初衷。

清乾隆帝好附风雅,虽腹中经纶稍浅,终也留下不少令人莞尔的典故,狮子林即传有一则。

彼时圣驾南巡,幸狮子林,见奇山怪石,舍天子龙威,腾挪其中。尽兴之余,挥毫泼墨,曰:“真有趣。”乾隆是帝王家的頑主,妙地胜景,自是游历许多,狮子林得此称赞,其间真趣,可见一斑。至于今日,惟“真趣亭”仍在,盖因“有”字早被纪昀请走,别生雅致。晓岚先生伏地一拜,两三妙语,不但获赐御笔一“有”,更化“真有趣”为“真趣”,全帝王之雅名。唇齿一相接,不过须臾,仕途一道的精髓,已然在其中。小小一座狮子林,果真有趣。

每座园林都有数不尽的典故。春秋流转下,小园几经易主,留下的,除却风流雅事,便是青松翠竹。拙政园,苏州最大的园林,其地位遥似京都紫禁城。在他面前,所有园林不过似官宦府第之于天子禁宫。众小园门前的大道,更像是拙政园旁的几条小胡同。若说故宫是精致的大气,那么拙政园则彰显着一番大气的精致。园开四门,偏门列布在侧,与贝聿铭先生设计之苏州博物馆、园林博物馆、宁王府等庭院馆舍并座,结连成群。正门照壁墙书“拙政”名号,旁设两道,延径入园。洞口上篆“淡泊”、“疏朗”,以铭主人心志。进得内中,豁然开朗。园舍极大,分作四区,景致各异,晨起暮归,不可尽览。近十甲子的承载,予此园不尽珍宝。一株濒绝的茶花,低吟着前人难再的雅兴;一座折角的古亭,又挂缀几多烟雨春秋。名流佳作,奇事趣闻,沿碑廊甬道,顺水势前行。三尺小径,罗扇流萤,花榭亭台,浮阁高楼,心境不同,则情境不同,惟人人各得其所,俱在园中。春来逗花鸟,戏游鱼;夏时折青荷,泛浅溪;逢秋高气爽,对弈亭中;遇冬雪皑皑,围炉观景。真可谓:百园百味道,一时一风情。

如有闲暇,不妨一品苏州菜肴。吴人饮食,尤好甜味。姑苏城中,荤素菜品,大都加糖。粥是甜的,就连酒,也是甜的。

每临金秋,老派苏州人仍保有酿一桶桂花甜酒的习俗。以糯米酒作底,投甜酒药一颗,铺以干桂花增味,置暖处发酵。开窖售卖时,取酒入瓶,不加密封,以便酒体继续发酵。待到冬至时节,酒味最甘,男女老少,阖家共饮,沿袭至今,已成习俗,是苏州人“冬至大如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冬酿桂花酒口感独特,品相诱人。酒体澄澈微黄,缀几点香花小蕊,馥郁满堂。顺而入喉,最是口甘心甜。又由于度数极低,久饮不醉,五脏六腑之内,四肢百骸之间,皆存酒香。其香味特殊,较糯米酒更浓,不似黄酒气浊。若说二锅头、烧刀子们是辣里取甘洌,那么冬酿桂花酒便是甜中饮花香。饮这样的酒,尚需一些缘分,离了这地方,错过这时节,怕就是难得得很了。

苏州酒甜,人更甜。这甜美中,还添一抹温柔。现在的姑苏区,大抵便是苏州古城。城区护城河仍泛碧波,南北两端,抱前朝门楼,东西远向,通阳澄、震泽。经流处,寒山寺顶钟声响,山塘旧城傍水明。乘舟夜游,微澜荡漾,映着河畔明灭的灯火,居舟中的人,俗世纷扰,尽付清流。始知月落乌啼,可任烦恼随霜,飞散满天,不萦于怀;江枫渔火,只是人醉美景,侧卧舟中,对望愁眠。

美景入帘,当伴一段评弹助兴。俚语方言,俱纳曲中。延歌女二人,左持三弦,右揽琵琶,锦衣罗衫,提袖隐面。一曲歌吟罢,自在少年郎,闺深情牵。今有北地客,沙河东流遥相望,对诵当年白乐天。古老的技艺,谱千年的情缘,入得此乡,他方何处再觅温柔。江南才子虽多,争奈甜歌伴日,佳人在侧。纵雄心万丈,如何敌得这一番风流。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苏州山水在,故人何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