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茶道

2017-06-21 11:22王璐琦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唐诗饮茶茶叶

摘 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国家之一,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各行各业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生活品质的改善,茶叶正是在唐朝成为了人们的日常饮品。同时诗歌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随着咏物诗的出现、完善,文人开始吟咏身边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物品,并寄情于所咏之物中。随着时间流逝,后人已无法再见唐朝时的茶文化,但可以通过唐诗,去了解、去感受。

关键词:唐诗;茶道

作者简介:王璐琦,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4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3

茶、咖啡、可可可以说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中国很早就有茶树,很多学者认为茶叶起源于中国,饮茶也是由中国人开创的。虽然这一说法还有争议,但中国确实很早就有关于“茶”的记载,《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只不过那时茶叶只是作药用。经过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朝时,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饮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走卒贩夫,都把饮茶当作一种风尚。诗作为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数量多,内容广泛,其中就有许多咏茶诗。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中唐朝名茶种类、饮茶方式、茶具和茶叶功效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试图能初步对唐诗中与“茶”有关的诗做一个分析,以此来了解唐朝的茶道。

一、“茶”诗发展概述

唐王朝建立于公元618年,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前期在几位皇帝的统治下,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大一统”王朝之一。政治上统治者励精图治,广开言路,征用贤才;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尤其是唐后期,南方的手工业大幅进步;文化上,文化氛围较为宽松,文化多元化发展,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南北文化、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和中华文化进一步交流;军事上,实力强,灭突厥收吐蕃,少数民族称天子为“天可汗”。

各个方面的因素,促使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茶叶的使用也不再是仅仅作为药用,而是经过烘焙等等技艺,改善了茶叶的口感,使茶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饮料,还用茶叶制作出了其他食品。茶叶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文人还把饮茶当作风雅之事,自然在文学作品中,茶就越来越常出现。据学者统计,《全唐诗》五万多首诗里,有接近600首与“茶”有关的诗,内容涉及茶叶的各个方面。

初唐时期,并没有咏茶诗或诗中出现“茶”的诗,这应该与初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初唐时期主要是稳定统治、恢复生产,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因此飲茶这种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活动,暂时没有取得明显发展。再加上诗歌还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因此无论是从诗作数量还是内容、思想都还较不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唐代茶文化探析——以唐代茶诗为中心的研究》[1]中,提出初唐时期骆宾王的《畴昔篇》中,“茹荼空有叹,怀橘独伤心”一句运用了“茶”的意向。虽然在陆羽将“荼”减笔画成“茶”之前,有的文章中确实用“荼”来表示“茶”,但是在《畴昔篇》中,作者应是用了“荼”的本义——苦菜来表示遭受苦难,和“茶”没有关系。

盛唐时期,从数量上来看,咏茶诗有33首,虽有增长,但咏茶诗真正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还是在中晚唐时期。因为经过前期发展,饮茶渐渐成为习惯,茶叶的冲泡、饮用方式不断创新,文人才有更多内容可写。中晚唐时期写咏茶诗的大致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当时的文人墨客,另一部分是寺庙里的诗僧。因为文人把饮茶当作一种风雅韵事,就和饮酒一样,里面蕴涵了许多热盛哲理。而僧人因为身处寺庙,写的咏茶诗大多包含佛理,因此唐代的咏茶诗蕴含了儒释道三家思想。

二、茶诗中的茶叶种类

通过对《全唐诗》中咏茶诗的分析,这些诗中提到的名茶产地大约集中在五个地方,分别是巴蜀一带、江南一带、湖北、湖南和福建,即中国南方地区,大致与今天的茶叶主产地相同。这主要是因为茶树的独特生长环境使得茶叶产地集中在南方。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到:“古人论茶,唯有阳羡(江苏宜兴)、顾诸(浙江长兴)、天柱、蒙顶(四川雅安)之类。”但是在武元衡的《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灵州碧岩下,荑英出散芳”一句中提到的“灵州”,即今宁夏灵武县,却是与今天大相径庭,现在宁夏灵武县气候干燥,特产是大枣,这从侧面印证了气候环境的变迁,说明了在唐朝可能灵武县的气候条件茶树可以生长。

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茶树的原产地是我国西南山区。在早期文献中,就有蜀地向皇室进贡蒙顶茶的记载。在《全唐诗》中,也有很多诗中描写了产自巴蜀的茶,例如紫芽茶、崖柏茶、蒙顶茶、乌觜茶、九华英、绿昌明等。张籍的《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之九一茶岭》中“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一句,就出现了紫芽茶。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安的蒙山之顶,由此得名。蒙顶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中的珍品,从唐代到清代一千多年中,一直都是帝王贡茶,到现在仍然是当地名茶。郑谷在《蜀中三首·其二》中写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残纸一溪春”。

江南一带的茶在唐诗中最常出现,例如浙江的紫笋茶、阳羡茶、剡溪茗、天目山茶、方山茶,安徽的天柱茶和鸦山茶。紫笋茶、阳羡茶在唐朝都是作为贡茶。紫笋茶产自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茶芽细嫩,因为颜色微微带紫,制成的茶叶相抱似笋,所以叫紫笋茶。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紫笋茶从唐朝广德年间开始以龙团茶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并改制条形散茶,前后历时600余年。张文规就在《湖州贡焙新茶》中描写过进贡吴兴紫笋茶的情景:“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顾渚紫笋是唐朝贡茶的重要品种,不仅质量高,而且产量大。《中国茶诗》[2]中提到,“茶树发芽最早也需在农历‘春分之后,贡茶限清明日到京,其间4000多里路,即使‘春分当日采制,送至京都,期限也只有15天,需快马加鞭才能到京,所以又称‘急程茶”。阳羡茶在古代与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齐名。阳羡茶产自江苏宜兴,宜兴古称阳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茶产区之一,现在也是江苏省最大的产茶区。著名的“好茶成癖”的诗人卢仝称赞阳羡茶“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见阳羡茶不仅被作为贡茶,同样也受到文人雅士喜爱。

天柱茶产自安徽安庆市天柱山,也是古代名茶。但是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冷雯雯在硕士论文《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3]中,认为齐己诗《寄敬亭清越》中,“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一句提到的“天柱茗”产自湖南天柱峰。但是诗题中的“敬亭”指敬亭山,在安徽宣城,诗句后一句中的“剡溪”在浙江绍兴,从地理的角度看,“天柱茗”产自安徽天柱山的可能性更大。从内容上看,此诗是齐己寄予僧清越的,清越是安徽宣城人,在敬亭山下新兴寺出家的,齐己在诗中描写的是清越的禅修生活,因此清越所饮茶更可能是产自安徽的。中国地大物博,地名多有重复,因此在研究涉及地名的内容时,往往会给研究者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还是要多方查证,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湖北产的茶叶在唐诗中被提到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碧涧茶,另一种是仙人掌茶。碧涧茶产自湖北荆州,张籍在《送枝江刘明府》中写到:“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诗中出现了“碧涧茶”,且诗题中有“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可以推测张籍诗中的“碧涧茶”和今天荆州的碧涧茶应该是同一种。仙人掌茶产自湖北当阳境内的玉泉山,由玉泉寺内的中孚禅师创制。仙人掌茶并不是由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仙人掌制成的,而是属绿茶类,制成后外形似手指而得名。其茶味清香淡雅,茶汤色泽清亮,但真正让仙人掌茶名声大振的而是李白写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孚禅师俗姓李,是李白的族侄,在他云游至栖霞寺时,恰好遇到李白,于是他把仙人掌茶赠给了李白,李白品尝后觉得此茶可以让人身心舒畅,因此写下了《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此后玉泉仙人掌茶才为人所知。此外,裴迪写过一首《西塔寺陆羽茶泉》,虽然诗中没有明确说出某种茶名,但是唐朝有两种人最喜欢喝茶,一是文人,另一种是寺中修行之人,因此西塔寺也和“茶”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西塔寺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即茶圣陆羽的故乡,更是与茶分不开。天门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被誉为“三乡宝地”,其中“一乡”就是“中国茶文化之乡”。

唐朝福建的名茶主要是蜡面茶。蜡面茶是一种很特别的茶,它起源于唐代,是通过蒸青、压榨、烘焙制成的茶饼,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名贵的香料膏油,印成茶饼后光润如蜡,煎点时“乳泛汤面,与熔蜡相似”。湖南岳阳的“滬湖茶”与福建建州的“建茶”都属于蜡面茶,唐代滬湖茶比建茶更有名,到了宋朝,滬湖茶种植减少,建茶才逐渐兴起,取代了前代阳羡茶和滬湖茶的地位。

湖南的名茶是岳阳的滬湖茶和衡山的石廪茶。滬湖茶是贡茶,诗僧齐己的诗《谢滬湖茶》写到:“滬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可见滬湖茶采取了“蜡面茶”的制作工艺。唐朝时,滬湖茶不仅是贡茶,还曾经远销到吐蕃。据周建刚先生考证[4],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提到:“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湖之含膏。”又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石廪茶产自衡山石廪峰,李群玉诗《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云:“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

三、茶诗中的饮茶方式

唐诗中除了种类繁多的名茶,还有许多关于唐朝文人雅士喝茶方式的诗,有的方式与今天大不相同,对这些不同的喝茶方式进行总结,可以对唐朝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茶叶在最初作药用,因此早期人们采取直接咀嚼的方式,后来则用水煮沸饮。到秦汉时期,出现了半制半饮的方式。至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唐代的民间煎茶法,要先用火高温烤茶,烤好的茶还要趁热包好,避免香气散失,冷却后再碾成粉末。唐诗中有很多描写碾茶的诗,例如白居易在《游宝称寺》中写到:“酒嫩倾玉液,茶新碾玉尘”,就是把碾新茶时飞扬的茶粉比作“玉尘”,十分具有美感。还有成彦雄的《煎茶》:“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成彦雄在云游僧人碾蜀茶时,帮着捡树枝做柴火,将碾茶的场景形象地展现出来,别有一番轻松闲适的意味。

制好的茶,人们通常用水冲泡来饮用。当然,冲饮时也有许多讲究。首先是泡茶的水,唐朝的茶艺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水对茶汤口感的影响,因此开始注重对泡茶之水的选择。最普遍的、也是最佳的水,是山泉水,唐诗中有很多茶诗都提到用山泉水来泡茶。白居易也写过一首关于山泉水煎茶的诗: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诗人处在一种无所事事,唯有以山泉煎茶为乐的状态,饮一杯山泉泡的水,想对志同道合之人说的话也在这杯茶中了。陆龟蒙写的《谢山泉》也是其一:

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

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

诗人为了用山泉水泡茶,专门用石坛装了泉水封存下来,和僧人共饮泉水泡的茶。

文人雅士喜欢用雪水,因为雪从天上来,至纯至净,符合文人追求风雅的特点。白居易爱茶,写过很多茶诗,他的诗作《晚起》中,“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一句就写了诗人睡醒后精神慵懒,但倚着暖炉,用融雪水煎茶的快活场景。

唐朝时,人们喝茶还喜欢在茶中加入盐。陆羽在《茶经·五之煮》[5]中指出:“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古人泡茶讲究水要“三沸”,盐就要在水初沸时放。这主要是因为唐朝制茶的工艺还不够成熟,茶叶还保留了较高的苦涩度,加盐可以减少茶苦涩的味道,还可以提高茶汤的鲜味。陆龟蒙在《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煮茶》中提到:“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诗人把沸腾的水比作“浪花”,把盐比作“蓝英末”,将泡茶的情景写得充满了意境和情趣,也说明在茶中放盐的习惯。

除了饮茶水之外,也有人把茶叶用来煮粥。王维在《赠吴官》中写到:“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这首诗虽是王维调侃友人而作,但从中可以看出唐朝,尤其是在南方,人们会煮茶糜喝,并且人们是用它来消暑的。储光羲也有《吃茗粥作》:“俺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诗人写了在盛夏时节到友人家做客,在友人家吃了茗粥和蕨薇才回家,也说明唐朝人们有吃茗粥的习惯。

四、唐诗中与“茶”有关的器具

唐朝时,无论是制茶、喝茶的方式,还是泡茶的工具,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唐朝的茶具种类繁多,每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唐诗中有不少提到了泡茶的器具。

(一)茶瓯

茶瓯是唐朝最典型的茶具之一,也有人称之为杯、碗,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玉壁底碗为代表;另一类常见的是茶碗花口,通常为五瓣花形。

皮日休写过《茶中杂咏·茶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短短几句话,诗人就写出了茶瓯的特征——圆似月,轻如云。陆龟蒙也在《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瓯》中写到:“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茶瓯在诗人眼中不仅是茶具,更蕴含了无穷的美感,和茶水相辅相成。

(二)茶鼎

茶鼎是煮茶时的用具,其实严格来说,是烧水的用具,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称它为“风炉”,是因为形似古鼎,所以在唐诗中称之为茶鼎。皮日休和陆龟蒙都写过关于茶鼎的诗。

皮日休:

茶中杂咏·茶鼎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陆龟蒙: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鼎

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

曾过赪石下,又住清溪口。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皮日休写的是安徽舒城造的茶鼎质量好,立放的时候稳重,煎茶时水沸腾的声音悦耳动听。陆龟蒙则是写茶鼎煮泉水,泡茶味道好。陆龟蒙的诗中还透露出所用茶鼎是铁铸的。在皎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一句则称茶鼎为“金鼎”,实际上不一定是用金铸的鼎,可能是用铜铸的。说明当时可能是富贵人家用铜鼎,普通人家用铁鼎。

五、唐诗中茶叶的功效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后来渐渐发展成饮品,到中晚唐时期,茶叶在社会各阶层已较为普遍,人们对茶叶的各方面了解、掌握得越来越多,对于茶叶的功效自然也有发展。

首先,人们认为喝茶可以提神醒脑,清神解乏。皎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诗中,皎然写道三饮茶水,便可以头脑清爽,精神百倍,仿佛可以忘却世间烦恼。虽然诗中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可以看出,古人早就发现了饮茶可以提神。现代科学证明,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起到兴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古人虽然不知道茶叶成分,但是古人往往可以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其次,唐朝人们认为喝茶可以醒酒。李德裕在《忆平泉杂咏之五》中写道:"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欲及清明火,能消醉客醒。"茶水不僅能提神,还能让醉酒之人清醒。徐铉也在《和门下殷侍郎新茶十二韵》中提到茶解酒的功效:"轻瓯浮绿乳,孤社散馀烟。解渴消残酒,清神感夜眠。"可见唐朝人们普遍都相信茶能解酒。尽管现代医学认为茶并不利于解酒,反而会使乙醇加速进入肾脏,导致肾脏受损,还不利于心脏。

唐诗中还提到茶叶还可以消暑,不过人们主要是做成茶叶粥。前文中提到的《赠吴官》和《吃茗粥作》,诗人都在诗中指出人们吃茗粥是为了消暑。

唐朝是茶开始兴盛的时代,无论是种茶、采茶、制茶、泡茶的技术,还是对于茶的认识、运用,与前朝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此后,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饮品之一,而且与酒相比,茶叶不伤身,还有养生的作用。中国的茶叶还远销到欧洲,让欧洲人见识到"东方树叶"的魅力。茶道其实起源于中国,起源于唐朝,日本茶道是受中国影响才形成的。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应当更好地了解、掌握、传承。茶道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且古人们还将儒释道思想融合在茶道中,因此从唐诗研究唐朝茶道更是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

注释:

[1]何晓芳. 唐代茶文化探析——以唐代茶诗为中心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2]刘景文. 中国茶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冷雯雯. 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4]周建刚.唐宋时期的“蜡面茶”考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

[5]陆羽.茶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何晓芳. 唐代茶文化探析——以唐代茶诗为中心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2]刘景文.中国茶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冷雯雯. 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4]周建刚.唐宋时期的“蜡面茶”考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陆羽.茶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6]全唐诗[M].上海:中华书局,1960.

猜你喜欢
唐诗饮茶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唐诗写柳之妙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香喷喷的茶叶
唐诗赏读
四季饮茶与健康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