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篮灯”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

2017-06-21 02:11王雪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表演形式艺术特征传承

王雪

【摘 要】“花篮灯”是流行在运城市龙居镇和安邑办事处周家坡一带的彩灯类民间舞蹈之一。多在夜晚时演出,是元宵节灯会中一种动态的花灯展示。通过一群姑娘手持花灯翩翩起舞,组成各种造型摆出“天下太平”等字样,以表达广大人民群众丰收的喜悦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花篮灯”它是一种轰动力极强的广场舞蹈,节奏明快,气势恢弘,不仅有它奇特的艺术价值,而且有它杰出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实地调查,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此精心打造这一传统民间文艺精品,不仅是为了让它更具有表演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更主要是它对研究“花篮灯”的表演艺术,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花篮灯”;历史现状;表演形式;艺术特征;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37-02

运城市盐湖区(原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秦、晋、豫三角地带,古称河东,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南靠中条山,北依稷王山,两山形似列屏,横亘市南市北。中部地势开阔平坦,平均海拔370米,是运城盆地腹地,总面积为1237平方公里。盐湖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运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地处市区西郊,距市区20华里。这里以黄河的支流汾河三角洲为依托,人杰地灵,物化天宝,在沿袭相传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了珍贵的民族民间舞蹈——《花篮灯》。花篮灯又称跑灯,流传在运城市鹽湖区龙居镇赵村和安邑周家坡一带,属于彩灯类的民间舞蹈,它极具当地文化特色和内涵。

一、花篮灯的历史渊源

“花篮灯”系流传在运城市盐湖区一带,是优秀的民间舞蹈之一。根据调查已流行三百余年之久,它创始于明朝末年崇贞王时。当时,朝廷无能,宦官专政,暴政后敛,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高举义旗反对朝廷,所到之处百姓都欢迎,义军势如破竹,直捣燕京,宫中差女手持花灯夹道欢迎闯王,这就是花篮灯的雏形。初创之灯简单易行,有运城籍在京经商的人士将花篮灯带回运城,每到春节进行表演,颇受人们的欢迎。经过三百余年的多次加工,代代相传,技巧也在不断提高。到了光绪年间,朝廷黑暗,农民也无心再把灯玩,清朝末年,花篮灯中断有十余年。辛亥革命清朝推翻,花篮灯又继续在民间流传。日寇侵华,华北大乱,花篮灯再次中断直至解放,人们心情舒畅,文化活动大力开展,花篮灯才再次出现。1955年赴临汾专区会演,获得好评。1958年,当时的龙居公社成立了歌舞团,民间艺人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对舞者进行了训练,穿上统一的服装,在传统的表演形式基础上,对音乐和舞蹈的配合做了严格的规定,使它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

二、“花篮灯”的表演形式

花篮灯主要活动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多是在夜晚演出,是群众自我娱乐的艺术形式。此外,它也参与当地的庙会活动。根据民间老艺人马如麟(1915年出生)讲: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南庙(离赵村仅有半里)古会时,邻近村庄的百姓都到南庙朝拜尧、舜、禹三皇,并演出当地的民间艺术,赵村演出时就是花篮灯。由于它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太平盛世、吉祥如意的向往,抒发了人们欢乐、喜庆的心情。长期以来,在赵村年年演出,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在运城市一带广泛流传。

(一)灯的持法。1.握灯。双手执灯。2.抱灯。双手各“握灯”于胸前,灯的正面朝前。3.持对灯。双手各“握灯”于身前,两灯的背面靠近。4.举合灯。两灯背面相对,合而成一(以下简称“合灯”),右手握灯把上举。5.举分灯。双手各“握灯”举于头上两侧,两灯正面朝前。6.提灯。“合灯”,左手提篮柄稍前抬。

(二)基本动作。1.对灯碎步。做法:“持对灯”,向前走“花梆步”。2.握灯前行。做法:执“抱灯”,走“圆场”。3.握灯左行。做法:双手各“握灯”略低于右“山膀按掌”位,走“圆场”。对称动作为“握灯右行”。4.抱灯横移。做法:双手执“抱灯”,双腿“正步半蹲”向左或右横向走“花梆步”。5.举灯横移。做法:做“举分灯”,向左或右横向走“花梆步”。6.转身晃灯。做法:双手“握灯”于左“山膀按掌”位,左脚向右前上一步,顺势向右转半圈,双手随之经下向右上划成“举分灯”。7.抱灯前移。做法:双手“抱灯”,双腿屈膝向前走“花梆步”。8.举灯后退。做法:“举分灯”走“花梆步”后退。9.提灯踢步。准备:左手“提灯”,站“正步”。第一拍左脚经擦地稍屈膝前踢25度,上身稍左拧,右手随之提向身前。后半拍时左脚前落为重心。第二拍脚做第一拍对称动作,左手原位,右手后甩,上身随之右拧。10.提灯退步。做法:右手“提灯”,左脚起每拍一步交替后退,上身微后仰,左臂随步法前后甩动。

(三)乐器。“花篮灯”的伴奏乐器有大唢呐两支,笛子、板胡、二胡、三弦等,并配以梆子、碰铃、板鼓、堂鼓、小锣、小镲、大锣等打击乐器。根据艺人们讲,花篮灯以前用的是唢呐两支,苏锣、古板、小鼓、小镲、苏镲等乐器。

(四)队形。队形的多种多样,层次不穷,使花篮灯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吸引群众。

(五)音乐。“花篮灯”的伴奏音乐有着它自己的风格特色,在唢呐吹奏的同时,打击乐可以随着旋律轻声敲打,即兴发挥。音乐更是多种多样,变化万千,与其舞蹈动作相辅相成,使整个表演气氛浓烈,精彩别致。展现了当地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六)服饰。女青年穿红绸大襟袄、绿绸彩裤,系黑色围裙,穿绒球彩鞋,非常具有当时社会的民间色彩。

(七)道具。花篮灯共24盏灯。灯背面为平面体,每二盏合拢时即成一完整的花篮。以铁丝轧制骨架(最早为木匠),架上缠彩色纸,外裱彩绸(红、黄、浅绿、乳白色,任选其一)。篮的正面帖“囍”或“吉祥如意”等字样的剪纸,并绘各种花卉图案。篮沿边垂吊黄色丝穗,篮沿上插各色纸花。篮柄上系红色绸花。篮把上缠细铁丝,系红绸带。篮内插蜡烛。棱角分明,造型美观,做工精巧,一盏灯可以从中间分成两半,外面向观众,实如2个花篮。

猜你喜欢
表演形式艺术特征传承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