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打造精彩“第二课堂”

2017-06-22 14:41杨占月
教育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京剧

文|杨占月

“非遗”进校园:打造精彩“第二课堂”

文|杨占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才积淀起来的优秀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活态文化,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得以留存与传承,通过人的传承活动得以保护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应当不断发现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从而使“非遗”传承链得到良好的维护与持续性发展。

促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对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开展了“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探索活动。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对存续于“非遗”中的民族精神传承与文化符号传达赋予新的科学认知。在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为追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基地”,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历史教育、信仰培养、道德渗入、文化认知、技艺传递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民族基因、培育一代新人的文化效力,增强师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通过多年不遗余力的努力,保护传承“非遗”的种子已播撒在东北旺中心小学学生的心田。

学科渗透,课程选修,唤醒“非遗”保护意识

“小学阶段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心理认知的重要时期,小学学科中包含了众多传统文化的内容,是‘非遗’校园传承教育中比较直接、重要的载体。”梁永立校长告诉笔者,“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学科渗透的形式来强化和普及‘非遗’知识,老师们集中讨论、梳理了小学课程中的‘非遗’元素,在日常的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加以特别地强化,同时组织开展丰富的辅助教学活动。”除了必修课的学习,东北旺中心小学还专门开设了景泰蓝的制作、彩塑京剧脸谱制作、秸秆扎刻、粮食画、中医药、风筝、编结、榫卯结构、 面人、打花棍等十余门“非遗”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非遗”知识。

此外,邀请大师进校园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常态工作。学校每月邀请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艺人来学校授课,这些文化瑰宝的传承人亲临现场,为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有“拳打三成脚踢七”的临清潭腿,有老天桥成家班引人入胜的口技“百鸟朝凤”,也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吴氏太极……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东北旺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奉上了他们精心排练的弹拨乐曲目和昆曲表演。这些,正是“非遗”在校园里发芽开花的缩影。

操场上,海淀区“非遗”项目的介绍展板一字排开,向学生们讲述着海淀区拥有的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从古老的民间文学、传统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到传统的美术、竞技、医药、民俗,再到精彩的民间绝活、武术、民间花会、手工制作……这些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文化结晶,构成了海淀区鲜明的京西文化特色。学生们兴奋地围着“非遗”传承人,画风筝,练书法,做陶艺,学剪纸,学做榫卯,听传承人讲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亲手体验“非遗”制作技艺,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社团活动,文化欣赏,提供传承发展平台

午休时分,东北旺中心小学的学生活动平台,不时会传来西皮二黄的声腔,那是学生们在学唱京剧,声音虽显稚嫩,却别有一番味道,仔细打听原来是该校京剧团的同学们在排练。“之前,我觉得京剧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不太明白为什么能唱得出那样的调子,直到加入这个团体,才明白这些都来自不懈的努力。”一位学生家长说,“我们非常珍惜参加校京剧团的机会,去年女儿没有缺席过一次排练,如今已可以唱《贵妃醉酒》等好几个唱段,扇子功、走台步等基本功也练得有模有样。另外,我发现参加京剧社团,不但没有影响文化课学习,反而学习抓得更紧了,学习成绩也十分稳定。”

>>学习传统版画

>>昆曲表演

现在,少儿京剧社已成为学校的教育品牌。2013年新加坡圣婴小学师生来学校进行艺术交流活动;2014年京剧社团学生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的节目录制,得到专家和各界的好评;民乐团学生获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欢乐季春节特辑节目录制;12月京剧社团学生再次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院庆演出活动;2015年京剧社团学生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六一”开放日的演出活动。

关注文化,发展特长,让“非遗”的种子生根发芽

东北旺中心小学开展的“非遗”教学与展示活动,将传统文化引入学校,并与学校的校本课程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从学校发放的‘非遗’校园传承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现在学生不仅喜欢上‘非遗’大师班的课程,与大师们零距离、面对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独特的魅力,更有许多学生着迷于‘非遗’文化作品的创作。‘非遗’入校园一年来,不但使孩子们更加关注传统文化,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非遗’的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重点打造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学校制定的‘课外活动计划’大课表中,‘非遗’课程以其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模式,有效带动了其他学生社团的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非遗’课程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挖掘社区、博物馆、文化宫等周边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非遗’传承教育的工作仍将作为我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继续做下去。”梁永立校长说。

据悉,现在学校在一至六年级都开设了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并保证每周每班都有一节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通过课程、社团等模式逐步发现,并深入培养孩子在“非遗”方面的特长,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需求。

当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孩子面前时,学校为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传承机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来,从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非遗”进校园的初衷是普及传统文化,而如何真正实现“非遗”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不把“非遗”当成负担,不为了进校园而做“非遗”,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东北旺中心小学在学科中渗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教育,在社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升“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水平的做法是非常有益、有效的实践。

猜你喜欢
非遗进校园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