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7-06-22 07:43程前光刘波燕頔肖钧铭
东方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应用型模块

程前光+刘波+燕頔+肖钧铭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以致用,这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蔡基刚、廖雷朝2010),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文秋芳(2012:289)认为,让部分英语优秀的学生放任自流,免修大学英语,四年后,他们的英语水平反而会降低,这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依托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模式及方法等方面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实际需要为核心,学以致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 由于招生人数较多,国内大多数高校所有学生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四个学期的英语基础课学习,然后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四级考试之后,英语基础教学阶段也随之结束,学校没有在教学中安排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2. 同时,一些高校忽视学生英语水平不同,要求所有学生在前四个学期都进行英语基础课的学习,显然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些学生入校时就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英语四级水平,他们渴望进入大学后,能够提高听说能力,学习一些了解中西方差異的课程及对他们将来就业有用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如果还要他们学习基础课程,就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显然,现行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及社会需求,结果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毕业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学以致用

1. 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作为本科应用型医学院校,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更好地培养本科应用型医学院校外语人才,我们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对我院学生调查问卷基础上,将课程整合成四个模块,即基础英语课程、学术英语课程、医学英语课程和通识英语课程。除通识英语课程外,学生只有完成每一个模块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学习。

1.1. 基础英语课程模块

基础英语包括1-4级的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实行分级教学,学生选择不同的级别,在二到四个学期内完成基础英语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复习基础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最终目标是让他们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后,继续其他的英语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好,在一到二学期就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可选择下一模块的课程学习。

1.2. 科技学术英语课程模块

学生完成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后,直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科技英语(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不同于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但在文体、句法结构、构词法等方面和专业英语有很多相同点。所以在实施专业英语阶段教学之前,所以我们将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医学方向)设为必选课模块,开设两个学期,作为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和衔接课程。依据《课程要求》,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有三个等级: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一个级别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口头翻译、笔头表达、口译、笔译(包括编译)。学生在这一阶段先了解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的一般特点,学术英语有利于学生阅读英语医学文献,熟悉学术论文写作格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国际交流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1.3. 医学英语课程模块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行业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一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英语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教育,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具备本专业的英语交流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毕业后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沟通已经成为必备的能力之一。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工作、科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作为医学院校,以往医学专业英语只在第五学期开设,但随着扩招和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的不足,开设的学校越来越少。我院课程体系改革,设置了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在学生第五、六学期开设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1.4. 通识英语课程模块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英语交流时出现语用失误。

因此,我院设置通识英语课程模块,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一模块甚至在1-4学期,为选修课,学生不受其它模块限制,自由选择。

2.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1. 全面实施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自2008年以来,我院大学外语网络教学,采取“2+2+2模式”,即2学网络自主学习,2学时小班面授,2学时集中辅导。结合形成性评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逐步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是我院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达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

2.2.1 小组讨论式

分组讨论是最传统的翻转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前任务式学习,完成教学的知识传授部分的学习,课堂上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将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深化。另外,小组讨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布置给同学。

2.2.2 情景模拟式

情景剧是教师将教授的课程内容设计成“剧本”,而后通过“演员”——学生来演绎。不论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学延展,甚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景模式让学生能更早地投入实际工作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注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即将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学校和院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要加强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采取各种形式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除掌握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外,要具备课程建设的意识、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教学改革的意识、现代教育技術运用能力等。

因此,我们要求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做学习型教师的理念,寻找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研究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绩效的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尤其将不断学习和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学院和同事的支持和激励下实现团队的共同发展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结束语

通过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模式及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经过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考核和成绩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获取了专业英语的综合知识,把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从通用英语提高到专用英语层面,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文秋芳,2012,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283-292.

[3]王守仁,2006,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界》(5):2-6

[4]蔡基刚,2010,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4):306-308.

[5]陈坚林、顾世民,2011,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语电化教学》(1):3-8

本课题为2015年度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英语专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0115011。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应用型模块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