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

2017-06-22 21:09黄旖斐
东方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

黄旖斐

摘要:采用问卷法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以及其他亲属抚养教育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510名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1)家庭教养方式(拒绝、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学生的生理相关显著,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相关显著,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拒绝)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同伴关系、自我接纳)相关显著,其他亲属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相关显著;(2)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拒绝)得分越高,青少年学生身心越不健康,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得分越高,青少年学生身心越健康;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拒绝)得分越高,青少年的生理越不健康,其他亲属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得分越高,青少年学生身心更健康;(3)通过回归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拒绝)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得分有反向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前言

青少年学生正迈入或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生理的快速发展,心理的缓慢发展造成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学生产生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弱、高傲与自卑等心理矛盾。根据WHO的报道,全球有近20%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素有很多,有其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的发展、性别、气质类型等,也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学校方面主要指学校的类型,学校的风气等;家庭方面主要指家庭的氛围、父母本身的性格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学历、父母收入、家庭中其他亲属的性格特点、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等。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都是从家庭中习得的。而青春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童年期在家庭中所学到的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就成为个体最初对待社会的方式。如果个体在家庭中能够习得良好的待人处事的方式,那么个体在青春期的社会化进程过渡得比较顺利,反之則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就在2012年-2013年两年间,汕头市丹阳中学的心理咨询室接待的存在各类各样的心理问题的求助学生中,就发现超过70%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家庭方面。因此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家庭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本研究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监护人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时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指父母的教养方式。但是结合目前社会的现状,从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等相应的国家政策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只生一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个孩子承载的是一个大家的希望,而不是单纯的属于父母,也包括其他亲属,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会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了家中的小太阳。这些亲属对待孩子的态度与行为也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亲属的抚养也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家庭(孤儿),因此,在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的同时考察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能丰富以往传统研究的不足。

从古代哲学就一直在讨论身与心的关系却迟迟没有统一的定论,身心的关系是复杂的,生理的健康与否影响着心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与否同样制约着生理的健康。所以本研究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同时,也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汕头市丹阳中学的学生,随机抽取了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六个年级共600名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10份,问卷回收率为85%。其中,男生216名,占被试总数的42.2%,女生271名,占被试总数的53.1%,缺失21名,平均年龄15.69岁(SD=1.72)。

2.2研究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 由Perris等人(1980)编制,用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完整版的EMBU共有162道题目,其中父亲、母亲各81道,题目的内容完全相同,均包含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过分干涉、理解、偏爱、惩罚、严厉等因子。本研究采用蒋奖等人(2010)引进与修订的s-EMBU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含42道题,父亲、母亲两部分各21个条目,题目相同,均包含: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个维度。根据此次研究的需要,在考察双亲的教养方式同时增加了其他亲属这一维度,即同时考察了父亲、母亲、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其他亲属研究题目的数量以及内容与双亲的一致。在本研究中,其他亲属定义为与个体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对个体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问卷中,拒绝这个维度共有6个项目,内容主要涉及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对个体不合理的惩罚、贬低个体的价值、无视个体的自尊心等,如“父/母/其他亲属常常在我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对我大发脾气”;情感温暖这个维度共有7个项目,内容涉及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对个体的关心、爱护、情感支持、鼓励等,如“父/母/其他亲属经常赞扬我”;过度保护包含8个项目,内容包括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对个体行为过分的担心以及控制等,如“父/母/其他亲属要求我回到家必须向他或她说明我在外面做了什么事情”。问卷采用了4级计分,从1分到4分,分别对应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分数越高证明父母以及其他亲属越常使用相应的教养方式。文献回顾,蒋奖等人(2010)考察了s-EMBU的信效度为良好Cronbachs a 系数为0.74-0.84之间,折半信度在0.73-0.81之间,重测信度(10周后)在0.70-0.81之间,并且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该问卷在中国被试中的适用情况优良。在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a 系数分别为0.88、0.93和0.87。

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问卷 参考了周智娟(2012)对怀化市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所用到的问卷,结合本次研究的情况,将问卷的适用人群从教师改成了青少年学生,通过学生对自身生理状况的主观体验来收集学生健康状况的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健康指标中的十大准则:(1)精力充沛,面对日常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时能从容不迫,不会过分紧张以及容易疲劳;(2)有乐观的心态,能积极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勇于承担责任;(3)善于利用时间休息,睡眠质量好;(4)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强;(5)身体的免疫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正常,身材匀称,头、肩、臂位在站立时位置协调;(7)眼睛水润明亮,眼睑不易发炎,反应灵敏;(8)牙齿洁净、无龋齿,不疼痛,牙龈健康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来评定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s a 系数为0.61。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采用了台湾大学教授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行为问卷。从中选取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纳这三个部分题目来测量青少年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是發展自我同一感的关键时期,个体关于“我是谁”的探索以及对自己目标的投入。其中,人际关系与对自我的认识是同一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问卷重在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将人际关系的重点放在了师生与同伴关系上,同时考察了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通过这样,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学生对老师行为的感受和态度也包括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同伴关系是指学生与周围同伴的关系,以及互动时的感受;自我接纳指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自己优缺点的接受程度,是否足够自信等。每个部分各10道题。题目采用4级计分,从1分到4分,分别对应从来没有、偶尔、经常、总是如此。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文献回顾,国内采用该问卷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如郑日昌、廉串德利用该问卷研究了教师领导行为与高一学生适应之间的关系,问卷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s a 系数为0.72,各分量表在0.60-0.72之间。

2.3数据处理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差异检验和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健康的描述性调查

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母亲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父亲与其他亲属,父亲母亲在过度保护这个维度的分数最高,拒绝这个维度分数最低,其他亲属在情感温暖的分数最高,拒绝的分数最低。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亚健康人数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而健康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小,而心理健康中同伴关系这个维度的得分最高,自我接纳的得分最低。

3.2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特征

3.2.1青少年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是:家庭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这个维度上有性别差异,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其他亲属,对于男生的过度保护的得分要显著要高于女生,尤其是其他亲属,而在情感温暖方面,父母亲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只有其他亲属这一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对男生的情感温暖得分会显著高于女生。

3.2.2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通过调查可知,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其他亲属过度保护这5个维度年级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父母亲以及其他亲属对个体的拒绝与过度保护得分普遍呈下降趋势。

3.3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系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相关十分显著,父母亲的拒绝也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关,其他亲属的拒绝与少年的生理健康以及同伴关系、自我接纳也有相关。

3.4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4.1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拒绝与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家庭教养中情感温暖得分越高的个体,生理会更健康;拒绝这个维度得分越低的个体,生理也会更健康。而过度保护这个维度对个体生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

3.4.2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把青少年学生在健康问卷中的得分分成三组,分数越高,说明学生适应力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双亲以及其他亲属的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显著,情感温暖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对学生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影响显著,拒绝分数越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他亲属的拒绝对青少年自我接纳影响显著,过多的拒绝会降低其自我接纳的水平;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度保护对青少年学生自我接纳水平影响显著,过多的保护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母亲的过度保护还会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3.5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回归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与其他亲属拒绝、其他亲属情感温暖、其他亲属过度保护这9个维度可以共同解释青少年生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的变异分别为5%、6%、5%、11%、7%、7%、8%、11%、5%、2%、5%、4%。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对青少年生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对青少年生理健康有反向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有正向预测作用。

4讨论与分析

在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就明确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翻译与理解不尽相同,如:父母抚养方式、家庭教养风格等。虽然翻译不同,但相同的是,家庭教养对个体身心的影响早已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了。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家庭教养的三个维度中情感温暖这一维度,父母亲以及其他亲属的得分都是比较高的,而除了其他亲属,父母亲在过度保护这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情感温暖。结合目前的社会现状,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着增多;从精神层面看,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对精神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对于子女的生养,更多人注重的是质而不是量;从国家政策看,相关的生育政策也降低了出生率。当一个大家庭中只有一两个孩子,那么孩子就能得到来自家庭成员全部的情感温暖,与之相匹配的当然也是保护,一样东西对你来说越珍贵,你就越会尽力去保护他,在加上外界威胁的增加,对孩子的保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就容易导致保护的过度。而其他亲属不是作为直系亲属,保护孩子的责任与义务肩负在孩子父母身上,所以他们更多的是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温暖,以及适当的保护,因此过度保护的得分会低于情感温暖。在家庭教养的三个维度中,拒绝的维度得分是最低的,拒絕与情感温暖是相对的,当家庭中,更多的展现出爱与关怀,拒绝的得分就会相应的降低。

性别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其他亲属过度保护这一维度上男女学生差异显著,男生过度保护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其他亲属的情感温暖这一维度的得分也存在性别差异,其他亲属对于男生的情感温暖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有关,也可能由于男女学生性格差异有关,青春期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普遍会更容易冲动,情绪波动比较大,所以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年级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其他亲属过度保护这5个维度年级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五个维度的得分呈下降的趋势。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亲与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自由。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的生理健康是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从这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知,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十大健康指标为标准,青少年中,亚健康的人数最多,有253名学生,占总数的57.5%,而健康的人数最少,只有69名,仅仅只占总数的15.7%,可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其中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面的。问卷方面,由于采用的是自评式问卷,青少年学生可能还不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比如睡眠质量,有的学生如果刚好2天前由于考试焦虑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就容易盲目的评定自己睡眠质量不好;生理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发育的高峰期,体内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比如:有的学生在长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发烧的症状,这些是正常的;学校方面,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同样也承受着学业方面激烈竞争的压力,学业的繁重也会影响学生的生理健康;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中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这三个方面来看,其中,青少年在同伴关系这个维度得分最高,说明青少年学生在这个维度适应得最好。得分最低的是师生关系,说明相对于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在与教师的关系适应程度较低。青春期也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这时期,青少年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他们不再单纯的听从权威,更倾向于反抗权威,所以与教师容易发生冲突,造成心理适应不良。在童年期,个体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和其他亲戚,在青春期同伴的地位渐渐地超越了父母,因此同伴关系的得分会最高。自我接纳考察的是青少年学生能否完全的接纳自己,无论优缺点,从总体得分情况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基本能够接纳自己。

相关分析与差异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双亲的教养方式(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双亲更多的情感温暖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接纳),而太多的拒绝降低青少年学生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接纳的水平。双亲过多的保护同样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双亲的拒绝和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的生理健康相关显著,拥有更多双亲情感温暖的学生生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较少情感温暖的学生,而双亲拒绝过多的学生生理健康水平就低于双亲较少或没有拒绝的学生。

其他亲属的教养方式也同样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其他亲属的情感温暖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其他亲属的拒绝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其他亲属的拒绝和情感温暖与学生生理健康相关显著,在其他亲属拒绝这一维度得分高的学生生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没有或较少受到拒绝的学生,得到更多其他亲属情感温暖的学生的生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较少得到其他亲属情感温暖的学生。

综上所述,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家庭中,除了双亲对青少年学生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要考虑到青少年的感受,家庭中其他亲属的对待青少年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也应引起重视。给予青少年学生更多理解、关心、鼓励、表扬与爱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无故的惩罚、冷暴力与不尊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需要整个家庭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丽.(2013).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与单亲家庭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陶胡敏.(2013).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对适应性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唐莉.(2008).高中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对身心健康和体育活动影响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硕士论文.

[4]武会玉.(2014).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万宇辉.(2009).青少年亚健康与多种身心健康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周智娟.(2012).怀化市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陶胡敏.(2013).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对适应性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陶胡敏.(2013).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对适应性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周雪婷.(2012).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殷绪群.(2010).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武会玉.(2014).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万宇辉.(2009).青少年亚健康与多种身心健康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肖三蓉,徐光兴(2009).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心理科学探新,第29卷第2期.

[14]殷绪群.(2010).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殷绪群.(2010).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调查探讨四川省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论加强技工学校德育课中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