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与发展

2017-06-22 08:05姚文丽
东方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心理学发展

姚文丽

摘要:当代社会快速变迁带动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教师的角色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发生改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于新的教学机制,教师应了解并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有效率。

关键词:心理学;教师培养;发展

近年来在教师教育研究当中,心理学角度下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受到广泛关注。重塑教师心理学素养对教师的教学发展而言十分必要。本研究对教师心理学素养以及培养和发展基本方式给予了一定分析研究,发现教师素养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并有效推动教师个人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1 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与个人发展

教师心理学素养指的是教师了解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对象的程度和掌控情况,学生发生的问题和判断准确性等,按照心理学的规律,改变教育方式,从而具有处理学生内心矛盾的能力。其中还包括教师通过心理学理论,完善教育方式并创新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养。涵盖了对学生评价公平公正、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要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解决学生内心层出不穷的矛盾以及使其形成良好品德和完善人格的目的,是学生目前心理状态与心理目标状态之间矛盾的一个过程。从世界有关教学心理学培养的资料中来看,多数学者认为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使其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可以从教师能够合理有效地处理学生心理矛盾来鉴别一个教师的心理学素养程度。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心理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也给教师素质带来了更高的标准。培养教师心理素养刻不容缓,良好的心理素养对教师的自身发展、教学效率、提升当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通常是由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本体性知识构成教师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心理品质特征包括有教育效能、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等21项。在这些心理品质当中,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三方共同认定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有11项内容,其中包括:角色认同、责任感、客观公正性、有恒性以及移情性等。所以,要想学生更快进步就需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另外教师还能够因此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的认同。培养教师心理学素养会十分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可以帮助其知识、思想以及专业技能的发展并不断完善,教师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的形式,着重培养与学生间的关系,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能够促进自身职业更好发展[1]。

2 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法不一,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

2.1本体性知识

指的是教师掌握的某项学科的知识,例如物理教师掌握物理知识内容。只有掌握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开展教学工作,但不是说教师获得这种知识多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教师取得专业地位是必须要具备本体性的知识,但这并非充分条件。

2.2条件性知识

教师所拥有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是有关教师“如何教”的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有关教与学的知识、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以及有关学生评价的知识。拥有这类知识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

2.3实践性知识

这种知识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是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表现。教师需要有情景性,在一些环境中需要凭借教师的教育头脑,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传授的知识赋有一定的经验性,与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关系密切。

2.4文化知识

时代在进步,对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创新思路,顺应社会的发展推陈出新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再刻板而是灵活变通。所以,教师不但要具备以上三种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文化知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2]。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里,教学活动的实体方面是本体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想本体性知识能够被学生有效地吸收,应与学生的特征相结合从而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做出与心理学原理以及与教育学特征相符合的解释,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理解。所以,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理论性地支撑起本体性知识的传授。另外,在实际情境中,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教学情境。实践性知识能够实践性地指导本体知识的传授,同时对条件性知识的运用起到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心理条件是需要具有特定的知识结构。

3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3.1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摩

课堂教学观摩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非组织化观摩与组织化观摩。教师以及师范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学习到优秀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其教育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组织化观摩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通常在进行观摩之前需要制定出一份完整的观察方案,将观察的角度、对象以及大概流程进行确定,也可开展有组织的分析与讨论。通常而言,这类观摩可作为现场观摩,例如听课,还可以通过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的形式。

非组织化观摩不具有组织化观摩这些因素。此类观摩需要观摩人员本身拥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洞察能力,不然难以达成观摩学习的满意效果。

3.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的教学对象为少部分学生,课程时间通常较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开展小型课堂教学,也可将整个教学过程录制视频,课程结束后进行分析。微格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得到训练并提升其教学水平,十分适用于教师以及师范类学生。微格教学的一般流程为:(1)对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例如怎样导入新课程以及怎样向学生提问等需要选定特定的教学行为。(2)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教师或师范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分析与理解需要重点分析的问题。(3)教师或师范学生需要制定一份微格教学的计划,寻找合适数量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对它们开展微格教学并录制。(4)自己微格教学的视频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并对自身的微格教学行为进行总结,指导教师对教学行为的优点与缺点给予分析与意见,自己再通过指导教师的分析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改进措施。(5)教师或师范學生采取重建后的教学方法组织一部分学生再开展一次微格教学。(6)与指导教师一起对第二次的微格教学进行分析[3]。

采取微格教学的形式能够让教师更加深入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展开分析,同时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所以比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微格教学的效果在经过三到四个月后依旧显著。

3.3有针对性的训练

推动教师发展的有效方法还包括进行专门化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通过学习,得到“有效教学策略”,其中包括有五点关键要点:(1)每日进行回顾总结。(2)准备有价值的新材料。(3)合理地指导课堂作业。(4)安排课后作业。(5)按周及按月进行回顾总结。举一个实验例子,将教师们分为两个组,分别是控制组与受训组,目的是探究受训组的教学有无效果,实验实施者在进行训练前以及完成训练之后对这两组教师带的学生开展了标准化数学成绩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表明:(1)从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时间上,受训组要明显比控制组高得多,尤其是在指导作业、布置作业、回顾以及练习心算等一些方面。但有一部分行为,例如对昨天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课堂中最少空出几分钟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吸收等,控制组在这些方面要高于受训组。需要留意的是,经过训练后应用时间没有增加的行为是策略性的,对于应用频率与时间增加了的就更偏向于常规教学。(2)受训组教师的学生训练后的成绩相比训练之前增加了32%,另外控制组教师的学生训练后的成绩相比训练之前仅仅只增加18%。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专家教师所拥有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常规是能够传授给新教师的,新教师在对这些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后,能够对它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要注意的是,受训教师经过训练之后的教学能力知识获得了提高,并没有因此就达到专家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无一研究表明可将其经过训练成为专家教师。

3.4反思教学经验

只凭短期训练使新手教师达到专家教师的水平是无法实现的,当前不少研究者提出反思教学经验的重要性。对教师心理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反思教学经验,它能够起到提升教学水平的效果。

反思性教学或是反思性实践也可被称之为教学经验反思,指的是教师通过自身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所致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是能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一个方式。

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波斯纳做出了有关教师成长的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同时他提出,不被反思的教学经验等同于狭隘的经验,所构成的知识也只是肤浅的。倘若教师只局限于获取经验而没有深入思考获取的经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个人发展。

科顿等人提出了有关教师反思的框架,对反思的过程进行了分析[4]:(1)教师可以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进行关注,从一切有关领域整理收集有关此问题的一些资料。(2)教师通过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形成问题表征,从而对问题加以理解。还可以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助于理解,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在自身现有的知识中寻找和已知问题类似的信息。假如无有关信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图书以及向别的教师请教等方式取得信息。通过此类研究表明,对教师形成新的解决方法十分有利。(3)问题情境只要有了显著的表征,教师就构建出假设从而对指导行动以及情境做出解释,在心理上考虑此次行动的短期以及长期的效果。(4)将各种行动产生的效果进行充分考虑之后,教师制定出相关计划并采取行动。这类行动第二次被分析和观察的同时也就展开了新一轮的循环。上述教师反思框架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问题反思-反思问题理解-建立解决假设-行动计划实施。

布鲁巴奇等提出了四种有关教学反思方法[5]:(1)反思日志。完成每日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将本日的教学经验记录下来,并同其他教师共同分析探讨。(2)细致描述。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对方的教学,将其感受以及想法详细地描述出来,供教师之间分析探讨。(3)交流讨论。将不同校的教师组織起来,对各自课堂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展开谈论交流以及处理方式,最终产生的最佳方案供参与教师以及其他学校分享。(4)行动研究。为了解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的本质,可采取改进教学的方式,教师以及研究人员展开实验研究,它的实质是直接针对于改进教学实践。

4 教师培养研究的发展

通过这些年来教师成长研究的发展来看,由从前强调外在规则约束教学行为逐渐发展到如今的强调内在知识抵触与回避教育理论。当前教师的教育理论已逐渐不再过分被强调,教育实践开始被人们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它们对学习者、对教育、对自身能力与教学态度以及对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的发展是它们体现价值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教师发展研究尚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日后会进一步紧密结合教师实践知识以及专家教育理论,能够起到防止理论价值终极性的干预,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实践的无序。不但要与实际情况相联系,研究与分析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还要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教师发展各个时期的教学能力进行考察,并研究出可以推动教师有效发展的科学策略,探索出一套能够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教师自身发展的模式。

5 结语

随着我国的发展,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改革,提升教师心理学素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前提。教师心理素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建立有关制度,例如教学评估机制以及考试制度都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的定位。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对教师的心理素养进行培养与深入研究能够有效推动教师自身发展以及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秀娟,苏双平.从教育心理学视角论双语教师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 (1):65-68.

[2]蓝志东.心理学视野下关于教师赏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欧敏静.教师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心理学贡献、问题与启示[J].才智,2013(17):69-72.

[4]屈宸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心理学启示[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4):57-57.

[5]李晓侠.教育心理学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培训,2016(20):136-136.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心理学发展
“没有用”的心理学
区域发展篇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跟踪导练(二)5
图说共享发展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四重境界抵达之法探究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