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民历史自觉的新特征

2017-06-23 07:34田辉赵春霞陈海菊
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导向中华民族历史

田辉++赵春霞++陈海菊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活动是人民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历史自觉作为对历史发展深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使命感和历史定位,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的精神动力。应通过挖掘人民历史自觉的民族性特质、群体性力量、实践性禀赋、全局性思维和核心性导向等新特征,发现和调动新时期人民历史自觉的无穷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中央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军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打赢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历史自觉,是人们建立在对历史发展潮流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对自身的历史定位。这种历史自觉不仅是全体军人应有的使命素养,更是全体人民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深刻地阐述认清历史发展潮流的至关重要性。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潮流汹涌向前的源泉,便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积聚、提炼、升华和凝结的历史自觉。而新时期,人民历史自觉就是在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潮流中,所拥有的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树立的扎实勤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定位。人民历史自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泉的辩证统一,表现为民族性特质、群体性力量、实践性禀赋、全局性思维和核心性导向的新特征。

人民历史自觉具有民族性特质

历史自觉的民族性,表现为每一个民族因具有不同的文明形态、人文传统、价值追求等特点,对历史发展潮流的观察认识、感受理解、反映状态而各有差异。中华民族具有包容、仁爱、尊礼、尚和的民族特质,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契合度。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来寄托与大自然不断抗争的生生不息的原始朴素的历史自觉。之后,在几千年的王朝更替过程中,中华民族用公而忘私、兼爱大同的尚公精神,用锲而不舍、奋发图强的进取意识,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用协和万邦、厚德尚义的包容胸襟,以及穷则思变、革故鼎新的敢于创新的勇气诠释着中华民族历史自觉的传统。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五四运动,坚定信念的长征精神,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造,高瞻远瞩的改革开放,这些历史丰碑都篆刻着中华民族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历史自觉的传承和发展。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历史课题,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族裔,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位为新世纪历史自觉的时代表达。

人民历史自觉具有群体性力量

历史自觉的群体性力量,是人民群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积累经验、开拓实践、凝结智慧和追逐理想的力量。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场景里,少数个人和组织的历史自觉可以像启明星,在苦难黑暗的社会中带来一丝希望。例如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睁眼看世界的魏源,虎门销烟、抵御外寇的林则徐,引进西方技术、西体中用的洋务运动,提倡西学、政治改良的百日维新,崇尚民主共和、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这些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自觉虽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与潮流,但只能成为滔滔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浪花。因为只有绝大多数群体的历史自觉,才能迸发出无尽的力量。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先进的思想理论,被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所学习、吸收、内化、创新,并经过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传播和发扬光大,同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为中国广大人民革命图强的思想武器。一旦群体的历史自觉被唤醒,革命则以燎原之势,掀起抗日救亡、解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飓风。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把握和顺应人民群体的历史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人民历史自觉具有实践性禀赋

历史自觉的实践性禀赋认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洞察、检验人民历史自觉的标尺。人民历史自觉所蕴含的使命与定位需要实践来校正、统筹、落实和实现。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艰巨而辉煌的伟大实践正唤醒和回应着人民历史自觉;而人民历史自觉也能动地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从以经济特区为起点的沿海对外开放,到以上海自贸区为起点的全面深化改革;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态领域;如此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的伟大实践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坚持尊重和发挥人民历史自觉与推进改革发展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结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强音,反映着人民历史自觉将秉承平等、合作、和平、共享、繁荣的原则,引领“一带一路”和“共建亚投行”等战略实践,不断推动世界的永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人民历史自觉具有全局性思维

历史自觉的全局性思维是建立在对历史潮流和当今时代形势全面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把握部分与整体,融通现实与未来,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用全局战略的眼光和时代思维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新常态表现出传统发展方式的增长局限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面临着一场生死存亡的攻坚战,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挑战长期沉积的顽瘴痼疾,需要涉险滩、啃硬骨的勇气和决心。人民历史自觉正积蓄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涌潮。关键时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洞察到这种历史自觉,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国情,统筹全局思维,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并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正是人民历史自觉全局性思维的主体表述,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广域视角,实现发展目标、路径关系、动力机制、有序环境和领导核心等全领域覆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人民历史自觉具有核心性导向

历史自觉的核心性导向表明,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载体必须具有核心导向力,这种力量促进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理论,并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持续进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创新,并通过其执政方略和能力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撰文,习近平总书记拥有“前无古人的历史自觉与担当,展现出厚重的文化积淀,具有丰富的人生历练和政绩,有大国胸襟和国际影响力,也赢得民心民意”。在核心导向的过程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深入人民群体之中,将人民历史自觉中隐性的、表象的、萌芽的现象和趋势高度提炼成为指导我国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领导人的核心作用和高度凝练的理论体系,是人民历史自觉在转化成以人为本、符合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导向呈现,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热情和潜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最广泛的人民历史自觉一旦经过最科学民主的凝聚,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导向,并吸收借鉴国内外文明的一切智慧与成果,将释放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能力与活力。

猜你喜欢
导向中华民族历史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