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结对帮扶 助力扶贫攻坚

2017-06-26 07:54陈学彬
重庆行政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单位

陈学彬

开展结对帮扶,既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也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举措。通过结对共建,以先进带动后进,优势群体带动弱势群体,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战,在信息、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在思想理念、思维方式、素质提升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

一、结对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思想引领、资源整合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帮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帮扶工作本身来看。首先,个别帮扶单位始终把关注点放在贫困户的单独发展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兼顾非贫困户的共同发展和全村的总体发展上来,这不但会导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扶贫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其次,缺乏调查研究,一些帮扶单位没有针对贫困户的实际需要乃至整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帮扶计划,采取帮扶措施,名义上是帮扶了,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 同时,少数帮扶单位疲于应付,看似大规模走访,轰轰烈烈帮扶,实则“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即便是帮扶,也仅仅停留在物质扶贫上,局限于给一些慰问金,送一些粮油和衣物及其他物品,这种接济式的帮扶,虽然投入了不少财力物力,但解决的只是困难家庭短期内的问题,没有以发展的观点来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帮助困难家庭提高自身脱贫能力和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

从贫困户自身来看,随着帮扶的普遍深入,大多数贫困户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明白了帮扶单位的良苦用心,从而克服困难,振作精神,一步步摆脱贫困,走上发家致富之路。但也有部分贫困户,不但没有感恩意识,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贫穷心理”。一是想方设法“比贫”“炫贫”。部分贫困户对贫困习以为常,他们听天由命,消极无为,观念陈旧,依赖性强。不只是没有脱贫的能力,甚至没有脱贫的愿望。在大量的入户走访中,我们发现:一部分群众觉得贫穷并不可怕,有的甚至认为“贫穷更好、越穷越好”,“装穷”“炫穷”现象时有发生,总觉得自己才是最贫穷、最需要扶持的对象。在我们入户算账时,存在大量的少报瞒报情况,通过算账,即使已远远超过贫困线标准,他们仍不愿摘掉“贫困”这顶帽子,希望自己永远“贫困”下去。二是把接受帮扶当做理所当然,缺乏感恩之心。有的认为帮扶就是提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有的甚至认为帮扶单位的钱物不要白不要。三是对帮扶责任人产生依赖心理,认为脱贫与自己无关,都是政府和帮扶单位的事,只要有困难,无论大小,都找帮扶责任人解决,更有甚者,有的好吃懒做或沉迷于玩乐, “无病呻吟”,无理取闹,坐等帮扶。

二、优化结对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现象,笔者认为,结对帮扶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坚持“五个结合”。

(一)坚持“帮”与“需”相结合

无论是贫困村,还是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各自不同,因此他们的需求也就不一样。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是基于地理劣势而造成的连片贫困,对于那些居住在深山峡谷、高寒边远地区,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且地质灾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点,无论是安全饮水、安全出行、用电以及通讯等基础条件都难以完善,建设投资大且效益不好的,首先应建议贫困户异地搬迁;对于因交通不便致贫,如城口县双河乡天星村,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天星村也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但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品无法下山,游客无法进山,因此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有一条硬化的村道和便捷的村社级公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致贫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缺失。在我们的入户走访中发现,很多家庭基本上只有留守老人,儿子外出务工,儿媳下山租房陪读,整村找不到几个青壮年,这也是农村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也是帮扶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即便是有资金、有项目,但谁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帮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本地青壮年请回来?如何将他们留下来?只有“人”的问题解决了,发展才有希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致贫原因,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智致贫等。所以,帮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对症下药,分类施策。确保做到精准帮扶,才能精准脱贫。

(二)坚持“扶”与“放”相结合

毫无疑问,结对帮扶,重点在“扶”。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扶持、技能扶持和就业扶持等,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致富意识和本领,开辟致富渠道,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切实改善生活水平。但我们必须厘清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是要将扶贫对象“扶”多久?“扶”多远?“扶”一把还是“扶”一程?还是永远扶下去?这是政府和帮扶单位必须把握的度,也是帮扶对象所要思考的问题。每一个帮扶对象都是自己致富路上的主体,脱贫致富,是他们自己的事,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帮扶单位和个人只是参与者。“扶”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是为了给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致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大环境。“放”才能让他们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只有贫困群众主动创造、自主脱贫,才能永远甩掉“穷”帽子。

(三)坚持“点”与“面”相结合

“点”,即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面”,即整个贫困村的全面发展。“点”上的贫困与“面”上的落后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结对帮扶,既要在“点”上围绕“精准”下功夫,根据每个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和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不同的支持,着力解决教育培训、医疗救助、住房保障、产业扶持等个性问题,帮助贫困家庭走出困境,尽早脱贫。又要围绕“面”上,将目光放到整个贫困村甚至是全乡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要在统筹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上下功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弥补社会事业“欠账”,壮大特色产业“引擎”,疏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而且要在整合上下功夫,集中各方力量,发挥政策、项目、资金的聚合效应,从整体上改变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无论贫困群众还是非贫困群众,都能整体享受扶贫政策,整体受益,均衡发展。

(四)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首先,扶贫需先扶“志”。物质扶贫解决的只是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贫困,精神扶贫才是脱贫的内生动力源泉,才能斩断贫困的“穷根”。对于那些一味“等、靠、要”的贫困户,需要扶持的并不在经济上,而是精神上。所以,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必须先拔掉思想上的“穷根”,进行教育引导,克服依赖思想;对于真贫的,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人穷志不穷”的理念,激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让扶贫个体的人格尊严 “立” 起来。

其次,扶贫还需扶“智”。贫困群众之所以贫穷,大多还是因为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的缺乏。所以,帮扶不能仅停留在资金和项目的投入上,更应多从智力扶贫上下功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富了头脑,才能富起口袋。在树立贫困群众致富信心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培训,才能真正达到“造血式”扶贫的目的,特别是要加强对贫困家庭中的青壮年进行培训,才能确保脱贫致富的持久性和延续性,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五)堅持抓扶贫与抓基层党建相结合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不能把扶贫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割裂开来,就扶贫抓扶贫,就党建抓党建,因为贫困,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还有班子、队伍、人的问题,基层党组织是直接影响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结对帮扶工作中,必须要将抓扶贫和抓党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扶贫与党建的同步推进。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把基层党建目标任务与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有机融合,把群众愿望、群众需求与党建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办好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实事,把扶贫项目做到群众心坎上。同时要将结对帮扶工作落实与少数基层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整治有机结合,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让党组织真正站到扶贫开发“前台”,真正居于扶贫开发“第一线”。

作者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填单位 要推敲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