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7-06-26 10:09黄秋云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6期

黄秋云

524000 湛江市第二十七中学 广东湛江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展开了探讨,从五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分析,以其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參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需要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及以后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严抓学生当前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关注学生日后综合素养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的水平,让学生在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激趣为先,快乐第一,习惯为重,着力培育学生乐学热情

学生“乐学热情”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富有成功感、习惯良好等心理和行为因素方面,采用“兴趣为先、快乐第一、习惯为重”的基本教学策略来追求“乐学热情”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直接的、浓厚的兴趣,迸发出无穷的动力,养成自主的习惯,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并进而感受到学习其他课程甚至人生的快乐和美好,从而为他们成长为终身有学习热情、爱学习的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乐学热情”的培育、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致力于通过建构“快乐自主”的语文学习课堂,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实,这就要求老师们把现“激趣诱学、习惯养成”列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

2创新教法,改进学法,学中悟学,着力培育学生善学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法和学法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实质是单一的分数和升学率),不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不注重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形成善学素养,严重忽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这一学习的核心问题。事实上,不少学生往往通过被动接受、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等方式得到了高分,却掩盖了他们在学习方式、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缺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培育学生“乐学热情”,还要注重探索培育学生“善学能力”的策略方法。

3创新模式,三位一体,推进阅读,着力培育学生悦读素养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大多仅限于教科书内所编课文的教学,而对所编课文的教学又主要指向于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篇章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传授、结论性知识的灌输、应试技能的训练等。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费时低效、致使阅读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造成学生阅读量小、积累不足、底蕴不深、文化单薄、素养不高,严重阻碍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发挥,尤其难以为学生培育起终身受用的“悦读素养”。毫无疑问,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近年来出现的“扩大阅读量、课外阅读课程化、引领读整本书、推进亲子阅读和全民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和生活、时尚”等阅读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新目标、新境界。

在明确阅读教学改革方向、目标的同时,我们要着手探索“改革阅读教学、推进三位一体大阅读、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悦读”的基本策略:

3.1要促进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实践也证明,有选择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补课”;学生由阅读一本书到阅读四五本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成倍增加,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相应提升。

3.2要促进“教读课”目标定位和策略方法的变革。“教读课”要把“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培养”等作为重点;“教读课”要做好五对“加减法”(即在繁琐内容理解分析上做“减法”,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做“法”;在感情朗读技术说教上做“减法”,在感情朗读指导过程上做“加法”;在抽象空洞讲解分析上做“减法”,在直观形象感知感悟上做“加法”;在解答个体学习困惑上做“减法”,在小组合作交流机会上做“加法”;在被动接受教学环节上做“减法”,在主动学习探究时空上做“加法”),坚持“有所教有所不教”,尝试运用“1+X”(即讲一篇教读课文附加若干课外阅读的文章)阅读教学新模式,既扩大“教读课”的“量”,又为上好“自读课”“课外阅读指导和成果展示课”挤出一定时间,同时把指导学生阅读配套的《语文素养读本》《朝读经典》落实,就能实现大阅读、高质量。

4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科学训练,着力培育学生语用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三多三少(即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读得少、练得少、用得少)”现象,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深挖洞”和“繁琐分析”上,不仅挤占了学生阅读积累的时间、带来学生文化底蕴严重不足,而且还挤掉了学生宝贵的基础训练、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间,造成学生母语基础不扎实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普遍较差,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后续学习,甚至造成他们严重缺乏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只有致力于通过语言文字的科学、有序、扎实训练来增强“语感”、夯实“基础”、锻炼“语用”能力,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真正凸显语文课程和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实践性”。

笔者在长期指导教师和研究教学中,有这样的深刻感悟和实践体会:一是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来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二是要改革创新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突出实践环节,落实基础训练,增强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四个吃准”(即吃准学段目标、编写意图、课文特点、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包括综合设计朗读、默读、背诵、速度、精读等读书活动和科学设计课堂练笔活动等),并尽可能增加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的时空,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整体提升。三是根据“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师要深入学习“语文修订课标”,了解各学段目标要求,特别是关于知识能力的要求;注重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知识点、能力点,尤其要研究这些“要点”是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设计在每篇“教读课”的课后思考训练题之中的,做到前后衔接、左右关联、系统归纳、整体把握;教学预设要细化落脚点,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利用慧眼梳理出“隐藏”在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语言运用训练点,自然扎实地落实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之中。总之,学生母语基础的夯实、语用能力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唯有科学训练、持之以恒,才可能大功告成。

5着眼终身,面向全体,整体提高,着力培育学生发展后劲

核心素养的特点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育人性)特征高度契合。所以,只要我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坚持基于语文学科教学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培育起充足的后劲。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来培育起学生终身发展后劲呢?笔者认为,其关键:一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要从“三维目标”出发,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增强;二是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广泛阅读、实践运用、发现创新的良好机会和充足时空,使每一次语文课堂教学都最大限度地抵达“三维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逐渐生成、终身发展后劲的不断增强。

6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为后续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综上所述,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美英.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02).

[2]张锦华.加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