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玩”出精彩

2017-06-26 11:20华玉芬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晚餐荷叶公平

华玉芬

215552 江苏省常熟市张桥幼儿园 江苏常熟

孩子对儿童文学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

在每天的午餐后,我们都会和孩子一起欣赏故事、童话、儿歌,让他们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体验,在优美的童话意境中想象,在精练的儿歌短句中品味,在“孩子——文本,孩子——孩子”间的交流中,自然地实现了新《纲要》提出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曾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一个故事《荷叶上的晚餐》:猴妈妈有三个宝贝儿子,总是吵吵闹闹,让他们合作做一件事,没有一件是成功的。有一次为了荷叶上的晚餐,三人都掉进了池塘……

当故事讲到这里时,孩子们都为小猴子们感到可惜:“如果我是小猴子的话,一定要用一个更好的、安全的方法,来拿荷叶上晚餐,然后美美地饱餐一顿;我觉得……”孩子们自发地探究兴趣正悄然萌动,并随即高涨起来。于是,我合上了书本,走到孩子中间,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并随机记录下了几个细节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案例,给我们的教学平添了几许精彩。

一、放手后的精彩之一:探究好办法,美美地饱餐

1.我听到的问题

幼A:我觉得猴老大拉着猴老二、猴老二拉着猴老三的方法,也不太安全。因为它们本来就肚子饿了,一定没有力气,很容易一松手就掉进池塘里的。猴子又不会游泳,会淹死的;幼B:既然大家都想吃到荷叶上的晚餐,就应该学会合作。想个安全、方便的方法……说着,孩子们随即在纸上画出了各种方法的简笔画,一种投入、认真的探究热潮一触即发。

2.我看到的做法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想到了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大家开始分头在班内的游戏区角里寻找可以替代的物品。他们想到了用一脸盆水来做“荷塘”,用一张牛皮纸剪成荷叶状,平铺在水面上。幼A:牛皮纸很光滑的,它浮在水面上是不会烂掉的。幼B:这个圆卡片作盆子,放上一块方形的积木就是一块三明治面包了……孩子们把它们轻轻地放到了“牛皮纸”的荷叶上:“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办法,比一比谁的办法最灵?”幼A提出:荷叶在池塘的中央,水一定很深,猴子又不会游泳,我们可以划着小船去拿晚餐。说罢,他又用牛皮纸折了一条小船,放入“池塘”。幼B:小猴子们肚子太饿了,它们一定划得很快,让我来学一学。只见他用筷子作浆,在“池塘”里捣鼓了几下,“荷叶”上就涌上了水浪,“荷叶”上的晚餐马上沉到了水下。“哦——!”孩子们齐说:“原来,用划船的方法时,还要注意划浆要特别轻,不能让水浪压倒荷叶,只要小船靠近了荷叶,就可以改用手来划船,就一定会成功的……”

3.我的体会

(1)关注孩子的活动兴趣,给予空间刺激探究。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教师讲述故事过程中,孩子们被富有童趣的“吊着尾巴拿晚餐,却又失败了”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他们在为猴子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想办法,以求实践自己能力的意愿。于是,我放下故事书,停止讲述,放手让孩子们探究,在他们自主地“交流办法——记录办法——探究效果”中,不仅想到了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进行替代游戏,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有效地发展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

(2)提升孩子的合作探究意识,在探究中分享参与的快乐。“渴望成功”是幼儿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当看到、听到别人失败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萌生叹息、难过的心理共鸣,会极其希望帮助别人克服困难,也进一步证实自己的能力。在孩子们自主地探究活动中,有的拿脸盆,有的做荷叶,有的找面包……不约而同地分工为“验证好办法”而努力,体现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另外,当孩子们进一步探究方法是否安全时,他们在亲历“划船用力过猛,激起的水浪就会压倒荷叶,打翻晚餐”后,也能积极总结“原来,用划船的方法时,还要注意划浆要特别轻,不能让水浪压倒荷叶,只要小船靠近荷叶,就可以改用手来划船,就一定会成功的……”在这样的总结中,孩子间增强了协作感,體验到了探究分享活动的快乐,有效让孩子在自我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性感知,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科学理念。

二、放手后的精彩之二:探究好方法,甜甜地分享

1.我听到的问题

幼A:猴子三兄弟,一定会明白猴妈妈这样做的原因的,他们会从此互相合作、关心,不再让妈妈担心、烦恼了;幼B:如果我是老三,一定要把晚餐先分给老大、老二,我要学“孔融让梨”,从小学会谦让;幼C:这样也不太好,别忘记了,好吃的东西要大家分享才更美味,我们还要想到自己的妈妈,应该一家人一起分享荷叶上的晚餐……

2.我看到的做法

大家的言语中都流露出了真切的“亲情”,想着“大让小,小敬大”,想着“一家人分享美食”,真是其乐融融。其中有一个孩子提议:我们来演一演猴子一家,来分一分晚餐好吗?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随即拿出几份点心的操作材料(圆形的蛋糕、正方形的煎饼、空心圈9个、牛奶一盒),孩子们特别高兴,纷纷动手实践。

小组长“方方”说:“我们先来分蛋糕,怎么来把它4份一样大小的呢?”有的说:“直接用刀切一切,分四块就行了。”这一说法马上被同伴制止:“不行的,这样就不公平了,肯定有的大,有的小,一定要公平的。”“我想那就把蛋糕上的包装纸(圆形)先拿下来,把圆形纸先分成四块一样大小的,再放到蛋糕上,切一切,就一样多了。”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做法。当分到空心圈时,孩子们认真地点数着,1个、1个……2个、2个……多了一个怎么办?分给谁都觉得不公平,可是猴妈妈是家里最辛苦的了,多吃一点也应该啊!大家一致赞同猴妈妈吃3个空心圈……在整个操作活动中,组长还特别认真地做好了操作记录。

3.我的体会

(1)关注孩子的阅读体会,给予空间探索交流。“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很容易会被情节生动、有趣,角色形象鲜明、可爱的故事吸引。故事《荷叶上的晚餐》以“爱吃又不会合作”的小猴子虚拟了“爱吃贪玩”的孩子形象,很有生活化、游戏化的寓意。孩子们对于那一份美味却又没有吃到的晚餐,很是惋惜。不自觉地想到了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结局,于是通过模拟情景,大胆探究、认真操作“公平分享”,来演绎生活故事的精彩……

新《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孩子们自主进行探究一个“公平的晚餐分享”结局中,教师积极、及时地给予他们创设探究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能够联系平时所学,大胆进行实践操作。在严格的操作过程、细致的讨论“多了1个空心圈给谁吃?”都凸显出孩子心中的渴求公平对待的心理,也将那一种关爱自己的妈妈(长辈)之情,感恩的心理表露出来了。

(2)挖掘孩子的探究表现潜能,在探究中感受交流的快乐。生活化的故事给予孩子很多的想象空间,大家在对故事情节发生感慨的时候,一种渴望“完美、公平”的心理,积极调动了孩子用“等分”的方式来探究故事的和谐美的兴趣。

在故事的“结局”创编活动中,孩子们能够运用完整的语言,连贯地讲述自己的实际操作过程,一方面梳理了操作的过程,也巩固了“等分”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孩子在交流中也增添了许多完美因素,他们将善良、分享、谦让、关爱、敬爱等优良情感一一通过想象的“人物对话、手势、动作”来表现。在简单的操作交流中,牵引出了潜藏于心的“爱”的情感。更甚至有一孩子就表演起故事来:“我们是亲亲热热一家人,有了好吃的东西就应该大家一起分享。妈妈你最辛苦了,你应该多吃点,我的一份也给你吃吧!……”孩子们在简单的游戏空间里,推让着、交流着,一种浓浓的家庭亲情在淡淡地流淌开来。

三、结束语

放手,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让“教”的智慧与“学”的聪慧有力碰撞;放手,传达出一种平等心态,让孩子的探究为自己的获得掌舵;放手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让“教”隐于形,让“学”乐与心。

猜你喜欢
晚餐荷叶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荷叶像什么
笨柴兄弟
我做晚餐
晚餐怎么吃?
荷叶圆圆
公平比较
健康晚餐“四不过”
荷叶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