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公共行政精神重塑的路径探析

2017-06-26 19:39马婷婷
经营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德治传统文化

摘 要 目前中国公共行政人员普遍缺乏公共行政精神,这不仅会腐蚀行政系统,影响公共行政的有效运行,还会带来贫富差距的拉大、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社会道德风气的衰落等严重后果。因此,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精神重塑之路是必要而紧迫的。本文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为贵”思想、“德治”思想等对公共行政精神重塑具有现实意义,用传统文化来引导公共行政精神的建设具有可行性,公共精神重塑的具体路径为:将传统文化中的“缘法而治”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为政以德”思想、“民为政本”思想向公共行政精神中的法治理念、责任理念、德治理念、民本理念引导和转变。

关键词 公共行政精神 传统文化 德治 民本思想 法治理念 责任理念

一、引言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行政因其自身的性质和时代的背景在社会变革漩涡中处于中心位置,而公共行政人员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其自身言行举止和个人素质关乎我国公共行政的有效运行。然而,近年来行政官员的贪污腐败、行政人员的道德失范、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偏失,行政效率的低下,行政组织的自我膨胀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而且还会带来社会负效应,甚至进一步发酵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何我国公共行政陷入这样一个困境中?从意识形态邻域来解释是我国公共行政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价值取向不符合公共行政的要求,追源溯流,就是我国公共行政人员缺乏公共行政精神。那么,何为公共行政精神?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说:“对于个人而言,公共行政的精神意味着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承诺。”[1]他认为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公共行政精神是公共行政人员在行政过程中的价值理念。公共行政精神要求行政人员有效地服务于公众,满足公民需求,维护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其内涵包括公共精神、服务理念、公正理念、民本理念、法治理念、责任理念、廉洁理念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主流价值体系中,儒家思想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其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要求为政者具备“克己”、“修己”、“正身”的德仁修养,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2]鉴此,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德治思想等与当代公共行政精神的相关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以期探究一条符合中国文化底蕴,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精神重塑路径。

二、公共精神重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共行政领域更是把GDP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标准,忽略了精神层面、意识层面的建设,结果导致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缺失,出现了公共行政人员言行失范,权力本位、官本位意识浓厚,服务理念、责任理念、公正理念、廉洁奉公理念淡薄的现象。这会给社会治理带来极大阻力,腐蚀社会肌体,影响政府公信力,还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构成威胁。其产生的后果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导致群体事件的频发

由于缺乏公共精神,部分行政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积累财富,拉大了贫富差距,引起民愤。这种不顾人民利益、言行失范、以权谋私的“恶果”最终会诱发群性体事件。相关研究显示群体事件发生的导火索一是平等主体间纠纷引发的纠纷,二是官民矛盾引发的冲突。[3]“昆明火车站血案”、“幼儿园门口的砍人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暗示着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甚至是对政府的不满。这类事件在网上公开报道后会形成了模仿效应,引起极端分子、激进分子的跟随效仿,采用暴力手段对社会进行一系列报复,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社会恐慌。

(二)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

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是0.4,而我国近10年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7以上,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子。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众多,腐败和垄断是首要原因。[4]行政权在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下,会走向极端,公共行政人员从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追求质变为谋求私利的追求。确实,没有公共行政精神的支撑,行政人员又如何在极大物质诱惑下独善其身?行政权力利越大,政府的寻租的机会就越多,所谓的权贵一族就会利用行政权力为自己谋取巨额利润,这势必造成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三)催化社会道德风气的衰败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公共行政人员的言行也受到群众的瞩目,上行下效进而影响着社会的舆论。“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行政人员公共行政精神的缺失将腐蚀行政环境、败壞社会道德风气,行政系统的“不正之风”会在施政过程中吹向社会,进而影响社会公德。当今的中国,已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道德难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慢慢淡出公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及冷漠的社会关系。

三、以传统文化重塑公共行政精神的路径

(一)“缘发而治”向现代法治理念的引导和转变

古代法家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了舜的例子,舜每次都亲自解决田间和捕鱼的纠纷,花了三年时间解决了三件事,韩非觉得舜的做法不可取,“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韩非子·难一》)。应该制定法律,公布于众,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当今社会治理也应秉持“法治”优于“人治”的理念,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让国家治理有法可依。其次,韩非主张“明法”、“一法”原则,“明法”也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让全国百姓都知道。“一法”就是“刑过不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古代法家所提倡法律平等性和公开性可以在现代行政过程中得到弘扬与运用,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来维护公民的利益,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及依法行政。

(二)“经世致用”向现代责任理念的引导和转变

所谓“经世致用”就是要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以求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5]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精英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及求实事求是的特点。先贤们追求把自身所学贡献于君主、贡献于百姓、贡献于社会,强调一种心怀天下的责任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就是这种情怀。古代“经世致用”的思想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入世精神,这种入世精神突出体现人对于社会、大众的强烈责任感。当今中国的行政人员依然需要这种 “以天下为己任”责任意识,树立“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明确自身的职能,注重政府的责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

(三)“为政以德”向现代行政道德建设的引导和转变

“为政以德”不仅是儒家学说的道德规范,还是经典的传统治国理论。传统德治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用道德来感化被统治者。“德才兼备”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选择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德才兼备”的评价标准借鉴到现代公共行政领域中,以此来选拨公务员,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公共行政人员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而且还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古代用“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来提倡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率先垂范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继续树立“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可以润化我国的政风、民风。现代提倡的“以德治国”,强调为了行政权力的正当运行,行政人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要求公共行政人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推进行政道德制度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建设。将现代公共行政中的管理制度同行政道德的价值标准结合起来,用制度来进一步强化道德的建设,用制度来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高公共行政人员甚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四)“民为政本”向“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和转变

自古儒家就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使“天下之民归心”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关注民生、注重百姓的利益,是历代圣明君主所推崇提倡的治国之道,现代公共行政过程中在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要求公共行政人员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切实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在行政过程中应结合历史,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深化为“以人为本”理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共行政精神。西汉贾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贾谊新书·大政》),公共行政人员应该时刻秉持民本理念,把公共利益作为行政过程中的价值导向。解决民生问题是公共行政践行民本思想的关键,行政人员要时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及时听取老百姓的声音,解决老百姓迫在眉睫的难题。民生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不断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让社会分配逐步趋于公平合理。另一方面要扩大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照顾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的有效治理依赖于民生问题的改善,一旦民生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公民需求得到满足,相应的“民愤”及社会不安定因素也随之减少,公共行政也就朝着“善治”迈进。

四、结语

公共行政人员要树立公共行政精神,这不仅是自身素质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公共行政有效运行的前提保障。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第一,传统文化对公共行政精神的建设与重塑具有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和为贵”思想等对公共行政精神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当前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腐蚀了整個行政生态系统,而且还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用中国传统文化引领我国公共行政精神重塑是有必要的、可行的。鉴此,可以通过吸收“缘发而治”、 “经世致用”、 “为政以德”“民为政本”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同公共行政精神中的法治理念、责任理念、德治理念以及民本理念联系贯通,以此来推动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重塑。

(作者单位为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马婷婷,女,云南楚雄人,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里克森(美).公共行政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

[2] 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31.

[3] 张甜甜.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态势、特点与治理的意义——基于构建“和谐社会”探讨[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4).

[4] 吴敬琏.极左极右都危险[J].理论学习,2010(12).

[5] 左晓婷.论《书目答问》注语所反映的“经世致用”思想[J].群文天地,2011 (6).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德治传统文化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荷叶礼赞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