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维度与对策研究

2017-06-27 12:42夏妍
神州·上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美丽中国高职学生

夏妍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社会公民生态意识的形成。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是培育社会生态素质,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探讨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文化、伦理、制度、教育等维度,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生态意识自觉,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美丽中国;高职学生;生态意识;维度与对策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人们生态意识的形成和自觉,它需要人类对大自然的关心和热爱。但目前,“雾霾天气”、“垃圾围城”、“物种变异”等生态事件频繁发生,迫切要求人类要明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所在。而高职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新鲜血液,其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建设美丽中国,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态素质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生态意识范畴的哲学内涵剖析

生态意识范畴的界定在学术界中一直都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总体上可以把生态意识看作为是主体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界产生的破坏和一些消极后果进行主动的反思,即主体思维或者是实践活动在人类思想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所以,通过一些实践或者其他途径让人们从意识上了解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进行自觉保护的观念意识。

人类的意识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即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发展。而错误的思想意识则能够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要正确的引导人类理解生态意识的内涵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生态意识是一种价值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二,生态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然环境需要人类自觉的去保护,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不仅是保护了物种的种类,最重要的是保护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第三,生态意识是一种回归意识。因为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中孕育而生,人类社会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论是人的现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最后,生态意识是一种忧患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供给,但若人类无限度的向自然界索取和破坏,最终必然导致自然界的严重失衡,最终受到惩罚的必然是人类自己。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2.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维度探析

生态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传统的文化中,通过各种“神性”、“鬼性”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形成朴素的生态观,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由于前人的对自然界的良性合理的开发,才使得后代人拥有了宝贵的财富。而如今,文化的复杂多样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冲突,也使得生态观念遭受了巨大的重创,人类为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大肆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环境资源,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等。现如今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逐渐的审视自身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层面上。因此,经过这些年来人类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也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文化、推动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维度。

再者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制度建设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能否与生态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取决于人类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就是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強制性。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向自然的不断索取,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强制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明文规定。所以完善的制度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

3.促进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对策思考

3.1 加强生态文化的教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21世纪生态环境的主题,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让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具体方法有:首先,可以开展保护环境专题讨论会,以作业、调查等方式促进学生去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其次,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并提出当前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希望学生从点滴做起,热爱自然,而不是去破坏环境。再者,可以开展保护环境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拥有保护环境的紧迫意识,然后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增强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进而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3.2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组织学生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

增强人类生态意识,除了依靠人类的自觉性,还必须以强制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破坏生态资源的不法人员予以严厉的打击,人类就不会轻易的以身试法,进而形成人们的生态意识。只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进一步强化人类的生态意识,才能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教学当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相关的法律,比如《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在课后,以黑板报、班会等形式宣传保护环境的模范人员事迹,同时,以竞赛、专题等方式让学生多方位的了解爱护自然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不自觉的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最终提升他们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琴;加强生态伦理教育 增强高校学生责任意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2]包庆德;起源与变迁:人类的生态和生态意识扫描[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侯吉侠;试论生态意识与环境道德[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包庆德,董华;生态哲学维度:人口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5]Э.В.基鲁索夫;余谋昌;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哲学译丛;1986年04期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名称《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研究》,课题号:16Q318。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美丽中国高职学生
人对自然的暴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