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06-28 15:57李金昭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医治肛管成形术

李金昭

(湖北省大悟县中医院,湖北 孝感 432800)

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的应用效果分析

李金昭

(湖北省大悟县中医院,湖北 孝感 432800)

目的 分析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的肛门闭锁患儿63例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设对照组32例与研究组31例,予对照组结肠造瘘术医治,予研究组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比对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结果 研究组出血量、住院时间相关临床指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门闭锁行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可减少并发症、出血量,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肛门闭锁;效果

肛门闭锁别称肛门闭合,归属于外科疾病,因肛门发育异常,致使肛管未发育成型,导致直肠无法接通外界,直接影响患儿排便[1]。目前多予以肛门闭锁患儿结肠造瘘术与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为明确两种手术医治的效果,研究就我院收治的肛门闭锁患儿63例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的肛门闭锁患儿63例临床资料,均依据病症行经瘘管碘油造影、X线倒立位以及会阴处B超确诊。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设对照组32例与研究组31例,对照组女14例,男18例,年龄5d~1岁,平均(4.31±0.57)个月;观察组女16例,男15例,年龄6d~1岁,平均(4.22±0.46)个月。比对两组基线资料具无较大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结肠造瘘术医治,给予瘘管扩张,行一X型切口,与无菌环境下操作,术后行常规抗炎医治。研究组予以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将尿管置留,行仰卧位,暴露出手术视野,使用电刺激仪,以确定肛门部位为横纹肌体中心,再沿着瘘管到患儿肛门后缘时,行2.0 cm的正中切口。缝合瘘口,并进行分离,使用电刺激仪,依次切开肛门外括肌皮中环与下环,后予以标记且依次切开,直至直肠盲端,分离直肠两侧壁与后壁,分离直肠阴道的间隔时,需确保肛门部位至直肠无张力,并在横纹肌体中心部位放置直肠,并将其包围,重建患儿会阴体。之后于肛门周围位置,对患儿直肠开口施行肛门成形术,术后一个食指需能通过肛门,再修补会阴。

1.3 观察指标

比对两组直肠肛管测压结果;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及出血量。比对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肛门狭窄、直肠回缩以及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直肠肛管测压结果

研究组最大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静息非对称指数分别为(8.97±1.60)KPa、(2.61±0.52)KPa、(27.69±5.70)%;对照组为(6.01±1.05)KPa、(1.36±0.18)KPa、(35.65±6.24)%。研究组直肠肛管测压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研究组出血量、住院时间相关临床指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s)

表1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出血量(mL)住院时间(d)研究组3129.37±6.0812.27±2.48对照组3240.65±6.8316.94±3.73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肛门狭窄、直肠回缩等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情况 [n(%)]

3 讨 论

肛门闭锁为常见性外科疾病,该病主要通过手术方式医治,因传统手术视野狭窄,直肠分离可能不够彻底,继而发生直肠张力情况,患儿手术医治后可能出现直肠回缩并发症[2]。目前多予以肛门闭锁患儿结肠造瘘术与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为探讨两种手术医治的效果,研究就我院收治的肛门闭锁患儿63例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相关临床指标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肛门闭锁患儿施行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原因分析可能是:当人体排便时需要肛门内直肠部的横纹肌以及平滑肌参与,肛门闭锁多发于幼儿,而患儿肛周肌肉发育还未成熟,因此医治肛门闭锁的时候,需保护发育还未成熟的肛周肌肉,尽可能恢复正常功能及解剖结构[3-4]。此外,胚胎发育过程中,其肛门外括约肌为单独发育,与肛门直肠的畸形无较大关联,而直肠已被耻骨直肠肌充分围绕,耻骨直肠与外括约肌的局部肌肉纤维进行相连,联合纵肌以及肛提肌的结构存在,多数内括约肌已经发育形成,而肠管和瘘管结构类似,但开口不处于外括约肌的中心位置,所以能于肛门的外阴部位行肛门成形术[5-6]。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肛门狭窄、直肠回缩等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原因分析考虑可能为,多种手术方式医治肛门闭锁,常规性结肠造瘘术其手术视野过小,手术时直肠分离可能不够彻底,继而发生直肠张力,引发直肠回缩,且无法保证直肠处于外括约肌的中心部位,致使术后患儿会阴部位外观不佳且反复感染[7]。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可于直视情况下将直肠括约肌与直肠进行游离,且耻骨直肠肌不会遭致损伤,不影响排便控制,并减少并发症[8]。本研究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未探析其远期预后,有待临床再行研究。

综上所述,肛门闭锁患儿施行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医治,不仅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出血量,而且还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1] 王金虎,戴春娟,赵绪稳,等.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体会[J].广东医学,2016,37(6):876-878.

[2] 胥 军,刘 博.I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102-103.

[3] 何崇伟.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8):49-50.

[4] 魏晓明,陕得智,毛德强,等.前会阴入路肛门后移治疗先天性直肠前庭瘘21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10):9-10.

[5] 杨 军.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6(13):30-31.

[6] 李强辉,黄少华,周维模,等.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6):112-116.

[7] 黄娜娜,孙 蓉.适宜于中药抗急性肝损伤活性发现与药效评价的动物模型应用概况[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11):669-6673.

[8] 金先庆,李晓庆,郭振华,等.肛管内超声及肛直肠测压在肛门闭锁术后肛门功能评估的意义[J].重庆医学,2014,43(28):3704-3712.

本文编辑:赵小龙

R574.8

B

ISSN.2095-8242.2017.020.3805.02

猜你喜欢
医治肛管成形术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效果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
肛瘘手术发现肛管非典型黑色素痣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