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评价须拿捏好“度”

2017-06-28 07:45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红红口头语言

口头评价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何发挥口头评价的价值,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發展,更好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笔者认为,教师口头评价必须做到“适度适量又适时”。

评价语言要适度

所谓评价语言要适度,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口头评价时,语言要力求准确,讲究分寸,既要防止“过”,也要防止“不及”。因为不同的幼儿对教师评价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譬如,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要基于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表扬,而不能千篇一律,都是“你真聪明”“你很棒”之类的评价。对于平时不肯积极举手发言或者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可以给予肯定与表扬,这样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他获得成功感。对于一个各方面发展甚好,不需要任何挑战就能脱口而出正确回答问题的幼儿而言,肯定或表扬的评价语言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有学者指出,表扬一定要针对幼儿真实的进步与成就,而且要有客观的证据能直接表明,当幼儿出现进步与成就时要向其说明理由,使之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过多的夸奖起不到鼓励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反而可能导致幼儿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同理,教师在否定幼儿时,也要尽量将否定的语言换成婉转的说法,在使用这类口头评价时,一定要有依据、有真实内容,切忌空洞虚无,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实意和教师的智慧,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思考。譬如,“这个问题你可能还没有完全想好,再给你一点时间思考,你的答案可能就更好了。”否定的评价多了份关爱和鼓励,幼儿自然会接受并朝新的方向发展。

评价频率要适量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现在教师勤于口头评价,特别是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口头评价居多,这里既包括肯定性的评价,如“很好”“能干”“你真棒”等,也包括否定性的评价,如“不对”“不可以”“看看人家做得多好”“怎么又发出声音”等,这样的口头评价在一日活动中不绝于耳。

有些评价不是已成为教师的一种“口头禅”,就是已成为教师控制或制约幼儿的一种手段。随意性口头评价泛滥的结果是,幼儿没有因教师频繁的评价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也未能有更好的自我反思。如此一来,评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存在意义。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曾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她认为,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某样东西对幼儿好,并不表示那样东西越多对幼儿越好。其实,这里所说的“适量原则”不仅适用于对幼儿的注意、爱、玩具的提供、活动的选择等方面,也包括教师日常对幼儿的口头评价。教师在进行口头评价时,一定要有度,不能过多过滥,要恰到好处,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价时间要适时

教师的口头评价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适时。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结。当幼儿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教师如果能马上给予正性强化物,这样幼儿就会巩固这个行为;反之,如果幼儿的行为是消极的,教师就要给予负性强化物,促使其不良行为消退。

口头评价要适时,就是上述理念的具体运用。当幼儿发生某种正面或积极的行为时,教师要作出积极反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以此达到正性强化;当幼儿发生某种负面或消极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告诉幼儿为什么不能这样的道理,让口头评价达到最好的效果。譬如,红红从不肯主动跟人问好,有一天,红红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这时老师就需要及时肯定、表扬红红:“红红今天能主动跟老师问好,真好!”同时还可以给她一个充满爱的拥抱。这样及时、到位、具体的评价也一定会给幼儿留下暖暖的记忆。

(《中国教育报》2017年4月16日

曹玉兰/文)

猜你喜欢
红红口头语言
红红在快乐的假期里
怎样写好英文口头通知
夏日有派对
如何写口头通知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我有我语言
等你来上色
语言的将来
口头作文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