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故事

2017-06-28 12:22张燕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诗友王昌龄酒楼

(一)

唐肃宗(李亨)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初冬,唐朝四万义军与安禄山、史思明十万叛军,在陈陶进行了一场血战。

陈陶:地名,即陈陶泽,位于长安西北。

结果,唐军全部覆没。

当时,48岁的诗人杜甫,在身陷安禄山叛军占据的长安城前夕,路过陈陶泽,真实地写下这场血战的《悲陈陶》一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而这场陈陶大战唐军的统帅,就是当朝宰相房琯。

房琯曾任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恰逢安史之乱,唐玄宗怆惶向西逃出长安都城;随之,唐肃宗也逃出长安。无疑,两朝新、老皇帝都逃脱了大难,唯一坚守平叛抗乱的只有宰相房琯了。史册这样称赞房琯其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

当唐王朝官军主力从潼关防线崩溃后,一败涂地。而这次陈陶之战的四万义军,倒是陕西各地起义的农家善良子弟。四万义军刚刚集结,显然缺乏军事训练和良好的装备——竟然把农村的老牛车赶上前线。大战前夕,宰相房琯主动上疏肃宗,请缨收复长安。于是,由肃宗亲自准许文职书生房琯亲身挂帅,率领四万农民义军与安史叛军决战于陈陶。最终,唐军惨败。

当时,唐肃宗刚刚登基;可笑的登基地点,却在逃亡途中的关中西部凤翔城,并非都城长安。此君急切希望房琯能战胜叛军,支撑处于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唐肃宗一听陈陶战败,龙颜大怒,要坚决杀掉房琯。

房琯无疑成为唐肃宗的替罪羊。

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关于陈陶之战的记载,显然是李唐王朝为自己修史,为尊者讳;其中有关琯战败的原因,显然不足为凭。只有参看宋代《资治通鉴》的记载,才写出陈陶之战之所以惨败的真正原因:一、四万农民义军,如何正面能够击败十万叛军铁骑呢?二、唐肃宗并不信任房琯,他在军队里安插了监军、还有宦官;这些比房琯更不懂军事的皇家钦差,胸怀异心,竟然在大战前夕,逼迫房琯冒险出兵。房琯还有什么独立地指挥权呢?

陈陶战败,唐肃宗唯独拿房琯开刀,事出有因。而诗人杜甫又为何因房琯获罪受到株连呢?

原来,大唐王朝新老皇帝在安史之乱中,只顾自己逃命,有谁敢于独立中流,抗击叛军呢?房琯在危亡之时,独挑平叛重担;当时杜甫对他寄于很大的希望,把房琯看作力挽狂澜的诸葛亮。还有杜甫难忘房琯的知遇之恩——杜甫曾在逃难路上,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城;次年,杜甫设法逃出长安,一路风尘,追寻唐肃宗的踪迹;一直追到凤翔城,见到唐肃宗。当时杜甫与唐肃宗的见面情景,杜甫写在《述怀》诗中:“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

杜甫如此一心向望大唐,唐肃宗难道还会对他心生杀机吗?唐肃宗当场给杜甫封了“右拾遗”之官,职责就是给皇上提意见,也即无冕之王的言官。恰恰在当时,杜甫获得的这个官职,是由宰相房琯向肃宗推荐的。

杜甫没有想到,这个官职,由此埋下了他与房琯罪案的祸根。

就在唐肃宗当廷一怒欲杀房琯时,文武百官无不为房琯求情,向皇上求告;作为言官的杜甫,也立即出面,替房琯辩白。杜甫更没有想到,皇帝又把刀口对准于他,顿时,朝廷风云骤变,充满杀机——肃宗下旨:我要杀房琯,如不杀他就杀你杜甫。

结果,满朝文武官员原先皆替房琯求情,现时又一齐替杜甫求情,以保杜甫脑袋。

最后,房琯被免职,险些被杀的杜甫也被免职放遂了。

无辜的杜甫,受到房琯“有罪”的株连,在刀口下拣回一条老命;于是,他索性远远离开朝廷,又逃亡四川。

房琯承受不住“获罪”的打击,离开朝廷,就在四川故乡广汉逝世了。

杜甫虽然受到房琯罪案的株连,穷困交迫,但他始终不改的还是对房琯的忠诚情谊——他不会随风转舵,更不会落井下石。杜甫的一颗心,一如他的诗,光照青山,光照世人。

杜甫在四川广汉房琯的墓地,写了一首凭吊老师长、老朋友的诗《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没,驻马别孤坟。

近内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如果房琯地下有知,他也会悲去喜来——尘世上,还有杜甫这么一个忠诚于友谊的患难朋友,为他,险些掉了脑袋;他死后,朋友还在惦记着。这才是人世间的大爱和至爱。

(二)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座高峰。

流传至今的唐诗,以(清)康熙年间编选的《全唐诗》为证;收录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著名诗人二千二百多位。当时,没有报刊传媒,也没设评奖机构,更无谁去炒作。唐诗又是如何流传的?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旗亭唱诗》,记叙了唐诗传世之谜。

原来,诗人吟出新作,开始在朋友间传诵,或题写在寺庙、景区、石崖上。这个过程,也是对诗作的展示和筛选,让它在民间自然淘劣,自然选优。最终,看它能否广泛流传,能否引起世人共鸣,还在于能否在酒楼上传唱,至关重要。唐代“酒楼”唱诗,可谓举世独创。那时的“酒楼”,并非时下闹市灯红酒绿之地,读过《旗亭唱诗》,所指的酒楼,原是繁华都市里充满诗意的“评诗“的民间演唱会。会上没有权威,只有公平。旗亭,原指酒楼。开元年间(618—713),王昌齡、高适、王之涣三位诗友,还未成名,虽有诗作,却寂寂无名,徘徊诗坛之外。

一个雪天,三位诗友,进入长安城东的一处酒楼消遣;虽然他们都是大唐王朝的“县丞”等官,但毫不张扬,低调作人,一如普通市民:悄然自动坐在酒楼一方背眼的角落,等待观尝舞台的歌曲演出。

不一会儿,四位美艳的歌星(笔者注:当时名为艺伎)轮番出场。在她们出场前夕,三位诗友并不知情演唱曲目;王昌龄与高适、王之涣在私下小声商议:“看看有没有演唱咱自己写的新诗?如果有,咱诗友比赛比赛!”并商定,各人在墙上以手指画票,以票为证。王昌龄为什么要出这个点子?因为他们都知道,酒楼唱诗,已经形成长安的风气;但他们心里还没有底气;自己写的,酒楼能否过关,只有顺其自然,强求不得。endprint

第一位女歌星华丽出场了,唱道:

寒雨过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听到她唱的是自己的《芙蓉楼送辛渐》,得意地在墙上画了一票。

第二位女明星出场了,唱的是高适的绝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满足地笑了。

第三位女明星登场,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两次得票,也乐坏了三诗友。但王之涣内心深处,却黯然神伤,失望落寂;眼看诗友们一个胜利晋级,一个“梅开二度”,自己却灰头土脸,名落孙山,对不住诗友,也对不住自己;于是,他暴发出不服输的怨气和怒气,而对诗友们,这个率真而诙谐的书生,当场打睹:“假如下一次还无我的诗,我甘心认输;假如下一场唱出我的诗,就请好友钻进床下,给我跪拜!”王之涣的睹牌,说得俩诗友笑泪交替,因为他们坚信,王之涣胜券在握,只是时候未到,但他们仍然捏着一把汗,因为演唱会临近落下幄幕。

第四位女歌星出场了,唱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風不度玉门关。”奇了!灵了!神了!王之涣此刻惊喜若狂,呼叫诗友:“乡巴佬!钻床!”他与诗友们开怀畅笑,笑得也忘记了自己打赌,忘了让诗友钻床。

当女歌星明白了这几位狂人狂笑的原因之后,才知道他们原是歌曲的词作者,巧遇知音,相见恨晚。她们还特意邀请诗仙们入席饮酒;诗香、酒香、歌香,漫溢诗都长安。

酒楼唱诗,并非小说家言,笔者查了许多史料,决非以讹传讹。

唐诗因酒楼传唱而面世,因民间认定而不朽。正如著名诗人周涛所说的:“诗是要朗诵的。”(《人民日报》2012年10月31日)酒楼唱诗的启示,并没有过时;请看今日儿童都能背诵的,还是唐诗;因为唐诗的句式,恰恰与汉语、口语合拍合谐,具有节奏性、音韵美。比如,白居义之诗,唐代孺妇皆知,天下传唱。试问,连文化人都读不懂的所谓一些新诗,更谈不上朗诵和传唱;新诗的唯一出路,还在于不能违背汉语和口语表达的规律,陆游、鲁迅、钱钟书不约而同地说过:“真诗在民间。”也许,这才是关乎诗的优、劣的至理名言。

作者简介:张燕,女,任职于陕西省宝鸡市群众艺术馆,作品曾在《人民日报 海外版》等期刊杂志发表。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友王昌龄酒楼
Poesía En la frontera
诗友之声
诗友诗书
诗友诗书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酒楼失火案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休闲生活(1927—1937)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