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黑山羊口疮病的防治

2017-06-29 18:28王正婵
湖北畜牧兽医 2017年5期
关键词:口疮黑山羊防治

王正婵

摘要:介绍了大足黑山羊口疮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类症鉴别、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黑山羊;口疮;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5-0033-01

山羊口疮病又名山羊传染性脓疱口炎,它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羊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红斑、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主要危害羔羊,且发病率高,多为群发。亦感染成年羊,但多为散发。笔者现将一例大足黑山羊口疮病的诊治过程介绍如下,供参考。

1 病例介绍

三驱镇月池村凌某养羊场共有山羊368只,采用放牧与舍饲补料相结合的饲养方式,2016年10月,该场有86只山羊相继发病,各年龄的羊均有感染,初期主要发生于羔羊,后逐渐蔓延至哺乳母羊及独立分圈饲养的公羊。发病率23.69%,先后死亡30只,病死率34.48%,其中羔羊死亡16只,占死亡总数的53.33%,损失惨重。经饲养员用敌百虫等药物治疗无效。

2 流行特点

该病只危害山羊和绵羊,以1月龄左右的羔羊发病最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常呈散发,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利用被病羊污染的羊舍或牧场而传染。

3 临床症状

山羊口疮病有三种类型,即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也可见混合感染病例。

3.1 唇型

羔羊首先发病,一周内迅速传给全群。病羊初期口角、唇缘和鼻镜上出现红斑点,舌尖及两侧黏膜出现稍凸的红色斑点,继而形成小结节,变成水泡和脓泡。脓疱破溃后形成痂块,如不及时治疗,则患部继续长出丘疹、水泡、脓疱、痂垢,且互相触合,波及整个嘴唇及眼睑等部位,造成唇肿大、外翻,其中嘴角烂斑最为显著。严重者不能采食,日趋衰弱而死。羔羊通过吮乳可把病毒传给母羊。

3.2 蹄型

病羊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泡、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

3.3 外阴型

该型较少见,病羊阴道分泌出黏性或脓性物质,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4 类症鉴别

(1)與羊痘的鉴别。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病羊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

(2)与坏死杆菌病的鉴别。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一般无水泡、脓疱的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

5 实验室诊断

病羊口腔皮肤,以2.5%戊二醛固定后加工脱水,用树脂包埋,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在光镜下检查形态变化,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病毒,可见在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有散在、大小为290 nm×160 nm、多呈线团状的椭圆形病毒颗粒。此外,还可见到锥形、砖形以及特殊的线团样球形粒子,多数病毒颗粒可见到有被膜包裹。

根据现场调查、临床症状和类症鉴别、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确诊为山羊口疮病。

6 防控措施

6.1 预防

不要从疫区引进新羊,必须引进新羊时要隔离观察2~3周,经检验健康后才能与其他羊群混合饲养;平时要做好环境卫生和圈舍的消毒工作,防止羔羊口腔等处的皮肤和黏膜出现创伤。可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对7日龄内的羔羊进行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10 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可有效防止山羊口疮病的发生。

6.2 治疗

羊口疮的治疗以保护黏膜,患部处理,抗病毒,治疗继发感染为原则。

(1)首先用淡盐水浸泡结痂处,剥去痂皮,后用0.1%高锰酸钾液清洗去脓污,再用1∶10的碘酒和甘油涂擦疮面;口腔黏膜处用2%龙胆紫酒精液涂擦。

(2)用食醋、盐饱和溶液8 mL、花椒油1 mL、百草霜1 g,共同混合均匀(根据疮面大小按此比例增减),用棉签渗透涂擦患部,3 d涂擦1次。

(3)对体温升高、继发感染羊只,用青霉素钾80万~160万U、双黄连注射液10~20 mL肌内注射进行抗菌治疗。用上方治疗一周后复查,病羊痊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7 小结

重视种羊引种工作,患羊和带毒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不从疫区引种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应避免饲喂羔羊时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的草地上放牧,羔羊要饲喂营养全面、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全价饲料,保护羊的皮肤、黏膜不受损伤;做好羊群免疫,该病的防控关键在于每年定期给羊只注射疫苗,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减少损失。

猜你喜欢
口疮黑山羊防治
黑山羊和白山羊
山羊过河
赶走你心里的黑山羊
黑山羊的饲喂和育肥要点
黑豆水治口疮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用开水泡苦瓜可治疗复发性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