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7-06-29 20:40林利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钓鱼桂花课文

林利

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导语设计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创新。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创设情景中,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经常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保持在一种激扬的状态中,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教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

四、在实际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一篇课文以前,如果条件许可,可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一下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前,我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到校园的两棵大桂花树下,去摇一摇桂花树,感受桂花纷纷落下置身其中的美好意境,课上重点品读课文的第3小节。先让学生跟老师合作演一演“缠”着母亲的情景?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感悟的切入点,通过表演、朗读、交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接着去体验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想象作者会怎样使劲地摇,(放动画,出现摇桂花的情景)利用插图来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用音乐渲染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再让学生想象:这时,桂花纷纷落下来,像金色的蝴蝶,像闪着金光的小星星,像美丽的雨滴,缠绵地飘呀飘,飘落下来,一朵朵黄黄的,小小的花儿带着浓郁的香味,飘到了——有的学生说:“桂花飘到了我的头上,仿佛给我戴上了金色的花冠,我就成了美丽的仙子。”有的学生说:“再使劲地摇,桂花漫天飞舞,它飘到了我的鞋子上,好像给我的鞋子绣上了一朵朵金色的小花,真漂亮。”……最后桂花越落越多,整个人沐浴到了桂花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全班同学快乐地喊一喊。教学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试想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从何而来?事实证明,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习带来了趣味,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在课外延伸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学生学得意犹未尽时,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补充课外阅读教材,不断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課,学生对这篇课文非常好奇,问题很多,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一部分作解答或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些超出书本知识的问题就引导学生在课外用各种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雄伟的建筑物早在几千年前究竟是怎样建造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合乎情理的说法,并写成一篇很生动的推测作文。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讨论是学习的好方法,全班几十个人讨论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虽然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弊病是很多的,这就需要设“重点发言人”,大家以他的发言为主发表看法,或者补充、或者修改、或者推翻他的意见,重点发言人要当着大家的面陈述自己的见解,回答同学们的质疑,最后做个总结性的发言。一开始,我发现来主动争取担任重点发言人的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同学,怎样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根据他们各自的语文水平为他们指定一些比较容易的段落,并鼓励他们在自己动了脑筋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先来请教老师。这样,通过这个活动,使优秀生对学习更有了信心,使后进生消除了自卑感,树立了自信心。只有让每一位学生体会成功,看到自己的成绩,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所以教师要“顺其童心,投其所好”,让语文学习变得多姿多彩,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取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趣学,让学生在看、听、讲、做等多种综合活动中愉快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猜你喜欢
钓鱼桂花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做桂花糕
背课文的小偷
桂花蒸
打桂花
钓鱼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