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2017-06-30 02:03李桂芹
北方经贸 2017年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哈尔滨对策建议

李桂芹

摘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的潜能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规划布局,统筹发展;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舞动龙头,规模发展;建设基地,特色发展;整合资源,品牌发展;依靠科技,效益发展;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强化服务、政策发展等措施。

关键词: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和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有序推进,哈尔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创历史新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在此背景下,仍有诸多因素困扰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成为新时期哈尔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能优势

哈尔滨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巨大的发展潜能和突出的发展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

哈尔滨市地处国际公认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土质肥沃,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是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倍;位于世界最佳奶牛养殖带上,发展畜牧业优势明显。大江河、大湿地、大森林特征鲜明,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步。

(二)科研力量雄厚

哈尔滨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乳品行业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省级食品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食品工业科研实力在全国领先。东北农大、林大、商大、工大和黑大等10余所大学分别设有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为哈尔滨市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和人才资源。

(三)区位优势突出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我国沿边开放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远东和东北亚地区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中俄战略合作升级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日、韩、俄罗斯等国都处在哈尔滨“2小时交通圈”内。同时,哈尔滨拥有空港、内陆港,交通发达便利。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领跑全省、叫响全国、辐射东北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产业基础坚实

目前,哈尔滨市围绕乳制品、肉类、粮食、林木等8大产业带,规划和辟建了哈开发区、利民、双城、尚志、宾西等6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先后引进了韩国希杰、加拿大麦肯、双城雀巢、尚志蒙牛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壮大了哈尔滨啤酒、大众肉联、宾西牛业、龙丹乳业等一大批地产骨干企业。

二、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哈尔滨市农业资源富集,粮牧产量均居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首位,但这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发育不充分。从省内看,哈尔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与齐齐哈尔大体相当,大有被追赶和超越的趋势;从东北地区看,哈尔滨市的食品加工业年产值也仅为900多亿元,是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最低的。

(二)精深加工水平低

目前,哈尔滨市粮食本地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30.3%,40%左右的畜禽活体外流,原粮、原料输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依托哈尔滨市丰富的资源优势谋划产业项目、发展精深加工业力度还不够大,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比如:吉林的大成公司可以加工出变l生淀粉、淀粉糖、赖氨酸、化工醇等系列产品,而哈尔滨市的玉米加工产业还停留在速冻食品和饲料等初级加工上,相比之下附加值较低。

(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

哈尔滨市虽然是农业产业大市、食品加工业大市,但却不是强市,根本的原因就是品牌多、名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哈尔滨市食品类中国弛名商标仅有4个,这与食品加工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符。哈尔滨市要成为农业产品加工业强市,在实施品牌战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紧密、规范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目前,哈尔滨市多数龙头企业只与农户签订简单的购销合同,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措施,导致订单履约不好,企业与基地或农户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当价格出现波动时,企业和农户都会随行就市选择交易对象。同时,哈尔滨市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多,但规模不大,经营还不规范,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全市75%的农民出售农产品仍然依靠传统的集贸市场交易。

三、加快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规划布局,统筹发展

合理规划和布局,统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突出地域资源特色,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着力打造“优势互补、产业联动、紧密联结、特色鲜明”的区域食品产业主体功能区。建立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的协调工作机制,避免各地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扩张。针对大都市特点,建议将8区10县(市)农业产业发展划分为“三圈”,即核心圈、近郊圈和远郊圈。核心圈重点打造农业产业研发基地和科技培训基地;近郊圈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吸纳农产品优势企业聚集;远郊圈重点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养规模,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生产基地。

(二)产业集聚,园区发展

按照集群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农业加工园区,在已有的开发区食品园、双城开发区、利民开发区等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和建设以香坊粮食物流中心为依托的粮食综合加工園区,以五常、方正、通河等为重点的水稻加工园区,以巴彦、宾县、延寿等为重点的肉制品加工园区,以双城、尚志为重点的乳制品加工园区,以呼兰、延寿、通河为重点的禽类加工园区。着眼提高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做大做强、拉长延伸乳品、啤酒、生猪、肉牛、肉鸡、玉米、大豆等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互动的产业模式,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

(三)舞动龙头,规模发展

紧紧围绕产业强县工程,扩大招商规模,紧紧依托哈尔滨市优质资源谋划产业项目,提高引资质量,不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在“引、扩、壮”上下功夫,招商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改造扩建一批像双城雀巢、尚志蒙牛、哈尔滨啤酒、宾县牛业等发展前景好的大型龙头企业再开發、再生产。扶持壮大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特色显、后劲足、管理好的企业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队伍,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

(四)建设基地,特色发展

紧紧依托哈尔滨市寒地黑土、绿色生态的农业优势,以及雨润、润恒等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入驻哈市有利契机,全力打造“四大”特色有机生产基地,即围绕双城雀巢、尚志蒙牛等企业打造有机奶生产基地;围绕宾西牛业、巴彦生猪等企业打造有机肉生产基地;围绕呼兰正大、延寿通河樱桃谷鸭等企业打造有机禽生产基地;围绕五常、方正大米等企业打造有机粮生产基地;围绕郊区蔬菜加工企业打造有机菜生产基地,集中解决部分龙头企业吃不饱、开工不足和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基地建设问题

(五)整合资源,品牌发展

发挥各级政府的经济协调职能,着眼于品牌保护,引导各类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对现有品牌通过联合、联产等办法进行整合,走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之路,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推动五常、方正、通河等县(市)水稻品牌整合,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知名品牌。实施以绿色和有机品牌为核心的名牌战略,进一步提高知名品牌的美誉度。充分利用农博会、哈洽会、绿博会等大型展销会的有利契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信誉度。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六)依靠科技,效益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目标,走加工层次深、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鼓励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自主研发,采购先进设备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七)完善机制、创新发展

依法、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发展模式,完善和鼓励“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推行订单生产、实行保护价收购产品、垫付生产周转金、赊销生产资料和返还加工利润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

(八)强化服务、政策发展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储存、保鲜等行业。政府要在发展生产方面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正当权益保障等。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哈尔滨对策建议
静听花开
刘派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哈尔滨冰雪之旅
倘若,爱在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