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转移法,轻松“应变”文科题

2017-06-30 08:10
黄金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分割线应变演说家

名师简介

黄坚起,广东省首批骨干教师,佛山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佛山市优秀班主任,高明区名班主任,高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分割线

闲暇之时拿起杂志,一则趣闻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位演说家在一次热情洋溢的演说中,不经意间错用了一个比喻:“男人是大拇指;女人是小拇指。”他话一出口便觉失言,而在场的女性听众也瞬间有些忿忿然。在演说陷入难堪,濒临失败之际,演说家话锋一转:“大拇指刚劲有力,小拇指小巧玲珑,不知哪位女士愿意倒换过来?”寥寥数语,女听众们转怒为喜,相视而笑。

演说家的表现让我颇有感触:“应变”,让他在尴尬时刻扭转了僵局,也赢得喝彩。如果学习中学生也能灵活地运用“应变”,会是什么效果?

分割线

我曾在复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提问学生:“‘东京无非也是这样如何理解?”有位学生回答:“表现鲁迅对清国留学生造成污浊气氛的愤懑。”这答案出乎我意料,因为平时学生一般都是按照我常说的“表现鲁迅对东京的失望”来答题的。

面对这个学生的答案,有学生当场就反对:“老师不是这样讲的!”

我有点犹豫,要强加点评吗?还是硬性把答案塞给学生?

迟疑之间,我转换了另一个问题:“同学们:我是讲过‘表现鲁迅对东京的失望,但是,‘失望在哪?”问题一抛出来,一击石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作为清国留学生,不去认真学习,而去谈情说爱;有学生说,把宝贵的学习时间用于打扮自己去了……听完他们的积极发言,我说:“同学们,刚才你们说了这么多,你们想想,这些与‘表现鲁迅对清国留学生造成污浊气氛的愤懑是否相吻合?‘失望的是否是因为这种污浊的学习风气?”结果,学生点头称“是”。

这种应变是典型的问题转移法,就是将那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转移成另外一个比较易懂且与原问题意思不变的问题来思考、回答。

分割线

在讲《陈情表》中的段落时,我曾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辞官养亲的?”在我预想中,这个问题要回答好确实有一点难度。因为要落实到“怎样”上。

但是有一个同学的回答让我有些惊讶。

“第一,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第二,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态度,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第三,再次强调自己的处境,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这个同学的回答赢得当场其他同学的掌声。我当即很好奇地问他,怎么能答得这么全面?他坦言:“我把这个问题理解为‘从哪些角度来表现作者的辞官養亲的?所以,我就寻找了三个角度。”

在同学们对他的赞许中,我也借势讲解关于“应变”的解题技巧,“孙悟空的最大本事就在于‘变,我们做学问的,也要有‘变的功能,把不易解决的问题,‘变成简单化,具体化、明了化。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使得问题的解答更容易,更便捷。”

问题转移法,其实就是要求我们不能把东西学得太死,要灵活变通。一个问题,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变成多种问法,自然就把知识学透了、学到家了。方法掌握了,运用到考试当中,自然也会熟能生巧。

以具体考卷中的考题为例:2016年浙江卷古诗鉴赏

北来人二首(宋)

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当被提问“画线句是如何抒情的?”时,学生可以把问题转换成“画线句是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这样也就可以很准确快速地回答问题: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从这“问题转移法”中也不难看出,教学和学习都是一场复杂而又带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要通过知识丰富的老师和一群生动活泼的学生来共同展开的,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一个没有固定模式的过程、一个不能克隆的过程。作为施教者,自然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背笔记”;作为求学者,善于运用问题转移法,既能让自己的脑动起来,让答题的路子阔起来,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打破了思维定向。

猜你喜欢
分割线应变演说家
课桌上的“三八线”
我的“演说家”教练
不会贬值
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温度修正试验
形状记忆合金相间间隔棒减振性能研究
宁东矿区新第三系红层软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分割线设计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超级演说家》第三季
时尚女装中分割线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从未得到机会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