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摹教学刍议

2017-06-30 14:49石扬子
大观 2017年5期
关键词:临摹书法

石扬子

摘要: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内涵。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目光投向了对书法的学习。学习书法分为临摹和创作两个方面,临摹就像打地基,是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唯有地基扎实,房子才建得稳、建得高。故本文通过对初学书法——临摹,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笔画、笔意、字的外轮廓和内部空间来讨论书法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书法;临摹;唐楷;褚遂良

书法是一门以汉字为载体的线条艺术,以笔墨的线条美来体现人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内涵。与书法艺术高度自觉的古代社会相比,现今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以及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书法传承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随着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在当今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而临摹是古代经典字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并且贯穿于学习书法的全过程,是古人与今人之间的对话。唯有古代经典字帖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倘若离开了对经典的临摹,不从经典中汲取养分,将使后期的书法创作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如何临摹,便是学习书法最先遇到的问题。

初学书法者,第一步是选择字体。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大字体。书界一般认为从楷书入手。原因有以下几点:楷书最接近于我们现在的书写,是最实用的字体;魏晋时期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改革使楷书脱离了隶书的方扁字形,弱化了隶书的蚕头燕尾,有了自己的风貌;加之佛教在唐代成为核心,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经生的盛行,使楷书在唐代达到了顶峰。而唐楷较有代表性的书家有:初唐欧阳询、褚遂良,中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各有风格,各有千秋。了解了几个书家的经典作品后,选择一个书体作为入门。

选择好书体后便可以开始练习了。唐代孙过庭《书谱》有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实践,对书法临摹(以唐代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为例)的结字的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笔画

(一)粗细长短

学习书法往往从笔画练起,然后字形结构,接而章法、墨法、风格等。相比枯燥乏味的单练笔画,我认为字中的笔画丰富多变,在字中练笔画不仅不会使学习者不耐烦,而且事半功倍,不仅练习了笔画,同时练习了结构。如《雁塔圣教序》中的“二”字,两笔俯仰有异。长度上,第二笔约为第一笔长度的两倍。粗细上,第一笔约为第二笔过笔处的三至四倍,形成强烈的粗细对比。

(二)起收笔

以“三”字为例,三笔皆为横画,却形态各异。第一笔起笔约为45°,呈俯状,锐起圆收;第二笔行笔于第一笔稍细,收笔较方;第三笔为行笔流动呈仰势,直角起笔,圆角收笔,重起重收。

(三)笔画角度

常闻笔画“横平竖直”,一味地追求“横平竖直”会使字失去变化美。以字帖中的“十”和“不”字为例,两字的竖画,没有一笔是起笔行笔收笔都在一条线上的。再如前面提到的“二”字,两个横画除了粗细、长短、起收笔不同,在角度上,第一笔右上偏高约30°,并非完全的平直;第二笔先是右上偏高,笔画过半后右下偏低,呈弧线。由此可得,横是相对的平,而竖也非完全的直。

二、笔意

临摹应追求笔墨之妙,而非“依葫芦画瓢”的泥古描摹。举“阴”字,右上部分的撇捺,撇画形往左下,势却应为上,与下一笔捺画的起笔相呼应。右下部分的撇挑与点,挑出之势与点画起笔之间,笔画虽断,笔意相连。因此,我们在临摹的时候,除了对字形的观察,还应该多注意体现“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笔墨趣味。

三、外轮廓与内部空间

“为书之体,先入其形。”字形,即字的外轮廓,如汉隶大多偏扁,而唐楷大多方正。从章法上看,此帖字形多呈瘦长,部分独体字偏扁,形成方与扁的矛盾而统一关系。线条的线形与字的外轮廓较易于把握。除了外形轮廓,字内的留白空间也是重要的部分。清完白山人尝言:“计白当黑。”如“闻”字,门字框的左右两部分和“耳”字,使“闻”字分割出三个四方形,而这三个空间,各有不同,“耳”的空间最长,而“门”的右边是方形。若三个空间一致,会使空间出现雷同感,失去对比带来的视觉感受,显得呆板;除了内部空间还有结构与结构之间的空间,“门”字框与内部的字通常有左小右大的规律,这点也是习字时需要加以观察的。

笔者认为,在书法学习中“眼高手低”并非一个贬义词。古人格物,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我用“眼中之字”、“胸中之字”、“手中之字”来对应临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字”指的是字帖这个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态。而“胸中之字”即是人的大脑对文字图式这个客观形象的主观反应,不是复印式的“泥古”摹写。如同绘画中的“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的再现,临摹古代书法经典就相当于对固有的文字的图式的“寫生”。王僧虔在《笔意赞》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字形结构虽然为习书的初级阶段,是较为简单的基本功,却也是神采的载体,所以对临摹应持有审慎的态度对待,切勿只重形质而轻视神采,也勿弃形质而独取神采,要将“眼中之字”进行理解和揣摩,转化成“胸中之竹”,这也是对今后创作的积累。“手中之字”即临摹者通过特定的手段将“胸中之字”书写出来。每次观察后临摹对字帖都有新的体会,便会对之前的“手中之字”不甚满意。这就是笔者所谓的“眼高手低”,这都是对“胸中之字”的提升的表现。因此,恒心和毅力才是学好书法的关键。兴趣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往往“三分钟热度”,只有循序渐进,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提高手上的功夫。只有在掌握好一本字帖,打好基本功能之后再换别的字帖,“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才有可能达到“贵越群品”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鸿琼.书法教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李志刚.论书法临摹中的空间与结构[J].时代文化月刊,2008(12):159-160.

猜你喜欢
临摹书法
诗书画苑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
一种临摹用的红外描线笔设计
试论美术教学中的临摹与创新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