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研究

2017-06-30 08:20冯碧华
中文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共鸣文艺作品沟通

冯碧华

摘 要:共鸣与沟通是文艺欣赏时人与作品心灵的碰撞,是文艺作品勾勒的意境对人思想的冲击。研究文艺作品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一方面能揭示优秀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能透析文艺欣赏与文艺作品之间的关联,提高审美和欣赏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文艺作品 文艺欣赏 共鸣 沟通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文艺欣赏则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的生活态度,更承载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将工作、生产、生活与文艺欣赏相融合,人类发展的目标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文艺欣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中国是文明古国,数千年的文化沉淀衍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因此我国自古代便开始了对文艺欣赏的研究。然而,受限于古代的技术条件,古代研究中鲜有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文艺欣赏的相关作品,而当代我国的文艺欣赏研究领域又缺少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汲取古今相关研究的经验,解构文艺欣赏时人的思想脉络,分析优秀文艺作品的内在特质,对提高人的审美与欣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艺欣赏中共鸣与沟通的基本概念

1.人与文艺作品的共鸣

优秀文艺作品的魅力之处,在于它能通过作品营造出一种震人心弦的情境,当人被这种情境所感染,则会从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一种反应,而这种反应即是人与文艺作品的共鸣。综合来说,人与文艺作品的共鸣主要有两个特点。

其一,心理共鸣是人对文艺作品的认同。任何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作品本身传达出一种思想认识,而人之所以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是源于对作品传达的思想认识的认同。这种认同源于人与文艺作品之间有着共同的立场,即社会价值观,文艺作品传达的善恶美丑与读者或观者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而这才是人与文艺作品能够产生共鸣的前提。

其二,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综合来说,文艺作品是对文学和艺术的概括,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文学作品之外,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都可纳入文艺范畴,而鉴于文艺作品的多样性,不同形式的作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如文学作品通常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冲击,这种共鸣会使人完全沉浸于作品营造的情境中,思维与作品的情境和情节发展高度吻合;而音乐作品除了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外,还能给人带来手舞足蹈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即是人与文艺作品共鸣的外露。

2.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

综合来说,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主要包含了两项内容。

首先,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是人与作品本身的沟通。文艺作品通过内容向人们传达了思想和立场,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属于非语言沟通,如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其内容和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的书面语言是与人沟通的主体。进而,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是一种单向沟通,作品内容即是它的语言,而它与人主要的沟通方式是介绍而非询问。

其次,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品只是其间的媒介。人们通过采集生产和生活中的灵感而创造了文艺作品,它承载了的人的思想,因此,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也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常只会被作品的内容吸引,事实上作品本身也是出自“人”手,换言之,读者与文学作品的沟通,实际上也是与作品作者的沟通。

二、文艺欣赏中提高与作品共鸣和沟通的主要方法

1.阅读文本的方法

严格来说,文艺欣赏是以文本为基础的有限创造,脱离了文本,任何文艺作品都将失去欣赏价值,因此,注重阅读作品文本,以此来体会作品中的生活色彩,是加强与作品沟通和提高心理共鸣的重要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虽然各异,但也会经历一些相同的事情,如恋爱、结婚、生病等等。而文艺作品则将这些事件放大,以夸张的手法赋予其强烈的情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件置于一个由文本创设的社会环境之下,用平实或夸张的笔法将它们表现出来,如此则使读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了共同点。例如,池莉在她的小说《烦恼人生》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形象,主人公印家厚的性格忠厚善良,职业是一名钢铁工人,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池莉不会设计出因外因使主人公发生命运出现重大转折的情节,而是将小说抒写的重心置于生活琐事层面,始终是用平实的笔法抒写普通人平凡的人生。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优秀的文艺作品虽然贴近生活,但却又不是叙述生活的流水账。它虽然还原了生活的原貌,但却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刻意的选择和取舍,而不是为了提高作品的深度而故作姿态。因此,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加重文本阅读,深入理解作品文本的含义,才能找到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共通点,继而也才能通过与作品沟通而产生心理共鸣,从而理性认识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

2.感知形象的方法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事物本是抽象的,但通过人类想象的提炼,便形成了具体的概念,人们探索事物的原理,并为它们冠名,而这一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成为艺术,但很多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却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并通过作品将它们还原,使事物变具体为抽象,而这一过程才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因此,文艺作品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浓缩与精华的提炼,而在接触文艺作品时只有感知它的具体形象,才能加强与文艺作品的沟通,继而与其产生共鸣,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我国古代的诗词,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是生活场景的浓缩和对朴实生活的艺术加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读者只有通过想象来感知这16个字的具体形象,才能读懂这句词中蕴含的深意,而这既是与作品沟通的方式,又是与作品产生心理共鸣的途径。再如,刘震云小说《一地鸡毛》采用了“平面叙述”的结构,将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置于时间、地点的限定之下,既有故事,又没有特定的故事模式,就如同生活中遇到的瑣事,既可以预料,但又可能会出现变数,而只有通过形象感知,才能了解作品采用这种叙事结构的初衷。

总之,不将叙事方式局限于生活也是文艺作品的叙事特色。就如同生活中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性格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范围,将这些人写进作品,则也决定了文艺作品必将具有不同的叙事风格,而每一种风格都会代表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所处的时空环境。因此,只有加强对它们的感知,才能真正找到与文艺作品的沟通渠道。

3.追溯背景的方法

明清时期很多学者开展了对某一文艺作品追本溯源的研究,如“毛批三国”、“金批水浒”等等,而鲁迅也曾发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这充分说明了人与文艺作品之间产生的沟通和共鸣不仅仅在于“人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读者与作品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共鸣,即追溯背景,而这种方法也是提高读者对作品认识的重要手段。严格来说,大多数文艺作品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文艺作品构建中的场景来源于作者的真实遭遇;其二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人物角色大多有着生活原型;其三是作者用世俗化的文本语言来突出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立体感。由此,这也决定了读者在文艺欣赏时必须要用追溯背景的方法,来了解文艺作品的年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只有这样,才能透过作品本身了解作者的价值观,进而了解作品的内涵和传达的思想态度,从而通过沟通和共鸣来透析作品的全貌。

结语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取材于生活,通过夸张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事件或社会现象按照其原本的架构进行加工和浓缩,最后以较为短小的篇幅展現出来,使其具有审美价值,同时又能揭示生活的本质。因此,将共鸣与沟通作为文艺欣赏的媒介,通过共鸣来树立与作品的统一价值观,继而通过沟通来加深对文艺作品的了解,既是提高文艺欣赏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了解文艺作品艺术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晓亮. 由”畅神”说看文艺欣赏中的感觉、联想与共鸣[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3(3):65-67.

[2] 余芳. 舞蹈语言无国界——从欣赏者角度论“舞蹈”是人类通用的语言[J]. 大舞台, 2011(9):114-115.

[3] 刘启娜. 文艺学视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D]. 济南大学, 2011.

[4] 刘燕. 感受与欣赏——浅谈艺术欣赏学习中的误区[J]. 西部法学评论, 2008(s1):132-133.

猜你喜欢
共鸣文艺作品沟通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