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2017-06-30 14:06陈丹
环境与发展 2017年3期

摘要:2017年“城市双修”工作已被列入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議事议程,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住房城乡建设部安排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早在1999年我们就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分析枫溪湿地的规划与设计过程,提出源本而做生态融城、应求而为文化引领、顺势而生价值提升三个层面的生态社会效益,体现了其作为城市重要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意义。同时借鉴推广“宏观战略保护、中观管控引导、微观景观营造”三个步骤,可作为我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城市双修;绿色基础设施;枫溪湿地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3-0033-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013

Abstract: In 2017, the work of “City Shuangxiu”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main agenda of the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in China.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has arranged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urban repair work in the whole country. As early as 1999, w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analyz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of Fengxi wetla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three aspect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green infrastructure of the city. Connotation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design and design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which is the third step of the promotion of “macro strategy protection, middle view control guidance and micro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ity double repair; green infrastructure; Fengxi wetland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充满生态与环境危机的时代: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大气及水土污染严重、良田告急、栖息地破坏与物种灭绝、旧的城乡风貌丧失而新的城市病态百出。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执政理念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对当代政府和人民的呼唤; 2014年“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4月“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又被作为新时代城市工作的一个重点。但城市的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早在1999年,美国保护基金会(Conservation Fund)与农业部森林管理局联合组首次突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定义:“是国家自然生命的支持系统,即水道、湿地、林地、野生动物生境和其他自然区、公园、保护区、种植场、牧场和森林,以及维系天然物种、维护空气和水资源并对美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他空地的互通网络”[1]。期望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改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对城市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因此,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理念,探索出中国特色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回顾株洲枫溪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过程,探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方法。

1 枫溪湿地概况

枫溪湿地位于株洲东南部的枫溪生态城中部,紧靠湘江第一湾,距离市中心5公里。通过现状调研及GIS分析,对基地的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水系缓冲区及生物栖息地的设置进行数据模拟,基地特征属于河流型河谷湿地;湘江是株洲乃至湖南的龙脉,而枫溪宛如一只沉睡的凤凰,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凤舞生栖”的都市服务型湿地公园。

本次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生态新城发展问题,宜居性和株洲全域旅游体验等需求。通过截污和海绵型绿地建设来净化水体、解决内涝、涵养水源;通过去硬化、拆违章、还绿与民,还自然与山水;通过步行优先的绿道和公园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旅游体验;还公共绿地以本地乡土,修复其生态健康和丰产之美[2]。枫溪湿地公园,设计了一个以水上森林为特色的“海绵”体,来解决周边雨水的滞蓄和净化,解决内涝,同时修复被污染的湿地,将乡土物种引入城内,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湿地公园;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融入市民的日常环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态和健康之大美的欣赏,并为未来更大范围内的城市双修树立了标杆和样板。

2 规划策略

回顾枫溪湿地的规划设计过程,其主要经历了宏观战略保护,中观管控引导和微观生态设计三个重要阶段。通过生态融城,文化引领,价值提升三大定位展开我们的规划设计,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级的都市服务型城市湿地。

2.1 宏观策略:源本而做生态融城

本次规划不旨打造一个单纯的湿地公园,而是在满足国家湿地公园规范的基础上,从水系梳理,生境修复,风廊规划,生态指标这四个方面考虑,通过引入新的生态控制指标、生态技术,为城市引入更多的风廊,环境友好街区尺度,多功能的混合街区,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将枫溪湿地对于城市的生态贡献率最大化,实现城市生活功能与湿地生态功能的融合[3]。将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1)水处理——将最近区域的雨水收集到最近的净化湿地进行处理,建立由草地、绿地、林地、生态湿地、生态水沟、透水地坪、蓄水池、雨水花园为体系的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系统。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经收集——输水——净水——储存等渠道积蓄、利用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并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水系布局和湿地功能对水质要求,进行了水质分区控制,我们分为四个分区:环湖游赏区(80畝),采用引水换水+循环过滤法处理,透明度0.3m,1天一换水周期;入口服务区(45亩)是游客接待服务、餐饮、园区形象展示、园区管理服务的重点区,水景观、水质要求高,规划采用JDL景观水处理方法;生态修复区(54亩)为给滩涂生物提供优良生境,规划采用生态修复法处理,提升水体自净能力,2-3天一换水周期。鱼塘-农作体验区(110亩),采用生态修复法处理+生物法,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透明度优于湘江水质, 1天一换水周期。

(2)生境的修复——构建六种生境;①水上森林密植区,考虑到万寿山的视线隔离需要,以针叶林为主,作为鸟类栖息之所。②芦苇浅滩,种植大量的芦苇,为鸟类鱼类提供大量食物,作为饮食之所。③开阔水域,主要是环湖游览区,为市民提供滨水的生态空间,作为鸟类的玩耍之所,嬉戏之所。④溪流净化,保留原有枫溪老港的河道肌理,河岸及水下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水下森林景观,对河流进行净化。⑤带水沼泽,利用现有的水塘或成块的荒地形成带水沼泽区,提高生物多样性;⑥农耕涵养,保留场地内原有农田较好的区域,形成农耕涵养区。在时间与空间上通过从山到江的生境断面分布,引入生物的活动。如鹭鸟白天是在湖边玩耍,在芦苇中觅食,晚上在水上森林树梢睡觉。野鸭白天在树下玩耍觅食,晚上在芦苇睡觉。大自然的生物各取所需,和谐共生。植物为营造这六大生境非常重要,对植物进行梳理补充及调整,结合分区设置不同的主体风格,例如中央环湖区域,设置大尺度的花庭,净化湿地,体现悠然野趣的主体风格。

(3)风廊规划及生态指标。根据株洲主导风向,利用万寿山及湘江的冷源来改善规划区的热环境,通过设置通风廊道,达到利用下坡风和水路风的目的。规划了5条风廊,并用CFD对风廊的通风效果进行了模拟。规划开展了微气候模拟,根据评估结果,沿盛行风向规划主次风廊,主风廊宽度不小于80m,次风廊不小于40m,改善建筑微气候环境,以降低制冷能耗。并对上风向的开敞度进行分析,得出点式布局更利于风廊的形成。我们主要是对湿地内16项生态指标体系进行阐述,包括湿地率,水环境质量,土壤的质量,乡土物种指数等。在城市中心区建设湿地,仅对湿地进行指标控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周边城区建设予以生态指标的控制,才能真正体现株洲枫溪生态城的内涵。这种面向管理与实施的低碳城市设计指引纳入到控规中。

2.2 中观策略:应求而为文化引领

规划挖掘深厚的神农文化资源,找到高端旅游与城市功能的结合点,宜居宜游,并策划引入旅游、休闲、绿道等项目,丰富枫溪湿地的功能内涵,引领枫溪新城新的生活方式,打造长株潭地区唯一具有文化气质的生态湿地典范[4]。(1)场地文化——枫溪古称凤栖,隐喻枫溪湿地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与湘江龙脉,龙凤呈祥,我们保留了古港,村落,山林,田垄,池塘,墓地六种场地记忆。(2)生态文化——有了凤舞,就能带来生栖,栖取鸟禽歇宿之意,隐喻枫溪湿地为大自然生物提供一个歇宿生长的环境,开创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3)炎帝文化——株洲以炎帝的故乡为荣,株洲人民以炎帝子孙为傲,设计中我们要发扬炎帝文化农耕文化,将基地内现状村落改造为神农文化艺术村。

2.3微观策略:顺势而生价值提升

该项目力图打造全面提升的“复合价值”,规划除了保证湿地的基本生态价值外,还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对枫溪湿地用地进行整理优化、设施完善,力求全面提升枫溪新城的复合价值包括土地价值、空间品质、生态基质,使枫溪湿地成为地区发展的价值高地,加快枫溪新城的发展建设。通过对现有控规微调,如堤顶路改造、增加街区尺度及商业用地路网、降低湿地内多条路网降低等级但不改变道路红线、为预留生物迁徙廊道道路局部改桥、现有村落改为艺术村、停车及市政配套用地调整等,做到真正的提基质,提品质,提价值。

3 效益评估

通过对枫溪湿地效益评估,发现海珠湿地在生态修复、弹性效益、功能复合,以及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5]。生境物种由10种增加到100种、水系从单条的河道恢复自然网状水系湿地率大于50%、植被由单一变为多元化植被修复能力增强10倍、建设用地规模不变,湿地控制区建设规模增加3万方,游客由年5万人增加到50万人。

4 结论

通过枫溪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以湿地带动新城开发,将枫溪湿地对于城市的生态贡献率最大化,实现城市生活功能与湿地生态功能的融合,也成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Beatley, T.. Green Urbanism: Learning from European Citie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0.

[2]Yu, K.J., Li D.H.. The Growth Pattern of Taizhou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n: Padua, M.. The Art of Survival[M]. Victoria: 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2006.

[3]仇保兴. 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走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之路[J]. 中国园林, 2010,(7): 1-5.

[4]俞孔坚, 张媛, 刘云千. 生态基础设施先行:武汉五里界生态城设计案例探析[J].规划师, 2012,(10): 26-29.

[5]陈丹, 曹靖.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背景下的城市湿地规划探索:与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对比研究[J]. 中外建筑, 2012,(4): 64-67.

收稿日期:2017-04-27

作者简介:陈丹(1979-),女,硕士研究生,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