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单元教学行走在“言”“意”间

2017-07-01 21:13陈荔萍
新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龙洞桂林山水景物

陈荔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以“语用”教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时期,我们该如何走出教材的编排格局,跳出每篇课文的语言训练各自为政的局限,整合单元教学资源,既注意内容的理解,也突出语言的训练,做到“言意兼得”,走向以“‘语用核心”为统领的单元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呢?

一、整体把握教材,确定单元“语用”核心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要把一组的教学内容看成一个整体,在整体“语用”目标的指引下,对单元各种学习资源通盘把握和统筹规划。在单元“语用”核心目标的统领下,引导学生通过同一类别但又各不相同的语言材料学习,形成语文经验,提高语文能力。所以,首先要整体把握单元课文的“语用”表达特征,确定单元教学的“语用”核心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编排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精读课文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本组课文都是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实际上包含着“学习景物描写方法”的主题。通过对三篇游记类课文进行梳理、揣摩和比较,可以看出这几篇文章“语用”表达方面的特点:作者都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精心构段谋篇,并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句子更优美,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基于此,我们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与作者一起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二是初步领会布局谋篇的基本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学习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表达真情实感。三是能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课外的写景类文章,进一步感悟写景类文章的特征与“语用”奥秘;迁移运用单元表达技法,完成单元习作。

二、彼此承接贯通,凸显课文“语用”教学

1. 关注行文结构,学习言之有序。四年级下册是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时期,可让学生初步领会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三篇游记类散文,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但是因各自写作特色不同,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也不一样,表达的顺序也各异。要凭借文中的语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感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做到言之有序。《桂林山水》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侧重介绍富有特色的景物。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再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最后又把山水融合在一起,与开头互相呼应。《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按照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层层推进。透过文中表示作者游览顺序、地点变换的句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行走路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游程图,理清文序;再启发学生有顺序地连缀每一处景点,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最后整合段落内容,说说作者带着我们移步换景观赏了哪些景点。这样,学生便能感悟这类文章的写作顺序,进一步把握游记文体行文结构的一般特点。还可让学生运用“总—分—总”的构篇方式,用“重点渲染”的方法来改写《记金华的双龙洞》,写出外洞高大、孔隙狭小、内洞美丽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

2. 感悟表达技巧,学习形象表达。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排比句出现的频率最高,而最具特色的当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描写了。作者描写漓江的水,运用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的句式,从“静、清、绿”三个方面写出漓江水的静态美。而对桂林山的描写更是令人称绝,作者运用“桂林的山真奇啊,……像……像……像……”的句式,排比中套用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千姿百态、色彩明丽的山景,仿佛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教学时,要抓住精彩句段,在品出丰富意蕴的基础上,悟出表达之妙。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对身边一两处景物的描述中。如,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大榕树,发现其高大、粗壮、美丽的特点,仿照《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的描摹手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随文练笔,把大榕树写生动、写形象。

3. 领悟作者的感情,学习生动表達。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暗藏着作者的种种感受。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也参与其中。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做细细的品读。例如,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对“孔隙”的描写,细细品读“从……到……到……到……”这句话,关注文中和身体有关联的几个词语,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再通过理解“要是、准会、稍微、一点儿”,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让学生在随作者一同“历险”中,领悟作者借助感觉写孔隙窄小的写法。而《七月的天山》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句式,如,“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野花”,拉近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仿佛此景就在眼前,作者就在身边。这也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了解其表达特点。

三、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运用

1. 课外拓展阅读,学习迁移运用。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作者的写法,我们要让学生及时回顾学过的课文,通过列表、联系、比较、归纳,总结本组课文的阅读方法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在拓展阅读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将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中。如,课外阅读《趵突泉》《九寨沟》《阿里山的云雾》等,发现其经典的构段方式及行文结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迁移所习得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还可以通过“宽带网”,让学生搜集五岳或五大淡水湖的有关资料,借助画面、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

2. 进行主题习作,运用表达技法。有道是:“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本单元习作要求写校园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教学时,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校园内的景物,把握景物的主要特征,确定所要描写的方面,再选择合适的顺序进行介绍,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果选择的景物各具特色,可模仿《桂林山水》一文,采用“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如果想用游记的方式,则可以选择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范本,移步换景,欣赏一路美景。无论学生采用哪一种结构方式,都要引导他们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从景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并注意在介绍时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中,使文章更加生动。

猜你喜欢
双龙洞桂林山水景物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游金华双龙洞
四时景物皆成趣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写写冬天的景物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随着脚步看风景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