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阅读期待背后的风景

2017-07-01 17:58吴甲寅
新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伯牙课文文本

吴甲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唤醒并积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激发期待心理,唤醒阅读内需

1. 设置阅读悬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多数学生对阅读教科书上的文章缺乏兴趣。尤其是一些老课文让学生如食鸡肋,嚼之无味。因为这些文章满足不了学生求新求异的阅读期待。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穷人》。对这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的文本,应当避免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另辟蹊径,设置阅读悬念,带着学生用新视角来解读作品。在这方面,许多名师做出了表率示范。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执教《穷人》一课的课前谈话中,从莫言的作品与张艺谋影片的关系切入,引导学生厘清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和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的关系。弄清课本的来龙去脉之后,张老师提出了问题:“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改写成小说?他是怎么把这首诗改写得那么精彩?”自然引入了课文的学习。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产生了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课文的欲望。教师虽然没有开始讲课文,但学生在与作品、作者、编者的对话中,聚焦于发现,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2. 音乐渲染气氛。利用音乐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可以快速带领学生进入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在一次三年级《给予树》教学研讨课上,笔者一边播放圣诞节的音乐,一边深情地述说:“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孩子们会收到自己平时最想要的礼物,得到小小的满足和大大的快乐。在充满爱的芬芳的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小姑娘金吉娅看到给予树上的心愿卡中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的愿望,她是怎么做的呢?”圣诞音乐的感染力跨越国界和时空,把学生带进了圣诞节的欢快氛围中。音乐的魅力和温情的叙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究兴趣,为接下来的阅读创造了灵动的空间,学生欣然踏上了阅读课文的旅程。

二、关注期待要求,深化文本探究

在现实中,大多数学生爱看课外书而不喜欢探究课内文本。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外阅读无拘无束,没有强制问题和答案;而课堂内的阅读有目标和任务的指向,这个阅读体验是“痛苦”的。如果能做好课内阅读的指导,将方法和经验分享到课外,必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上,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兴趣点和疑难点,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一旦學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抢着阅读,抢着去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对文本内涵的认识。特级教师闫学在执教《伯牙绝弦》时就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要求,插入了几处阅读拓展:(1)在引导学生想象伯牙对知音的渴望后,插入了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的传说;(2)阅读感悟“知音之死”内容后,插入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里描述的动人故事以及伯牙悼念钟子期的短歌;(3)理解全文内容后,简介了对《伯牙绝弦》的有关历史记载,播放古筝乐曲《高山流水》。这样,就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发了学生的感触。再读课文,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悟到伯牙与子期的深厚友情,感受到知音的深刻内涵。

三、调整期待取向,提升赏析能力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他们的阅读心理期待也在不断变更与重组。为了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与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调整学生的期待取向。

1. 情感期待。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通过鸟儿和树的对话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反映了信守承诺的可贵。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有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鸟儿“苦苦地追问与寻找”那棵大树无果后,又引导学生回到去年那“春天的约定”——带着约定,树在冬天做了最漫长的等待;带着约定,鸟儿历尽了千辛万苦……在教师描述的情境渲染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鸟儿和树去年的约定。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唱三叹”式的激情引读,反复强调春天的约定,极力渲染树与鸟儿的难舍之情,学生深切体会到文中所反映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情感期待,为深入感悟内容、品析语句做好了铺垫。

2. 个性化期待。阅读是学生自我感悟内化的行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珍视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师通过适时的启发与评价,把学生带入文本,感受居里夫人朴素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随着教学的逐层深入,教者带领学生反复读文,学生的阅读体验也逐步深刻,形成个性化阅读心理,获得层次不同的阅读体验,体会到居里夫人的容颜之美、精神之美、人格之美、贡献之美、永恒之美。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交流体会,引导学生将居里夫人美丽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四、拓宽期待视野,创新延伸空间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指出:“阅读不仅仅是手段,是技能,它还是生活,是发展,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展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阅读期待就能深入阅读探究,人的文学气质和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升。而语文素养和文学气质的提高又促进了高品位的阅读期待的形成。当学生感受到读书乐趣的时候,阅读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活动。教师应重视学生学完课文的后续阅读,把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向教材以外,这样的语文课就显得更有厚重感,透出浓郁的文化色彩。课文是作品的节选的,教师可以拓展至整部作品;也可以通过某篇作品,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还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和进度,介绍与课文相关资料,作一些指导性推荐。例如,在略读课文《桂花雨》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插入作者另一作品《乡愁》片段,或在音乐《思乡曲》的烘托中朗读《琦君漂泊的一生》,内引外联,拓展链接,延伸阅读,让学生逐步领悟作者思乡的情感,最后升华到如烟似雾,虚无缥缈“乡愁”上来。学生在文质俱美的文字中多方位地了解文本,从立体的视角拓宽了期待视野,在课外延伸空间中可以受到更为厚重的文化熏陶。

实践证明,巧用阅读期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培养阅读思维的感知力和创造力,“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要让阅读期待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也只有如此,阅读期待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猜你喜欢
伯牙课文文本
伯牙鼓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知 音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高山流水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