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你咋都忽悠成影帝了?

2017-07-01 13:21崔阳
影视圈 2017年1期
关键词:卖车范伟赵本山

崔阳

4月23日,范伟凭借自己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精彩表演荣膺北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大奖。半年内,金马和北影节两个影帝。范伟在电影上的才华让许多记忆还停留在“药匣子”或者“脑袋大,脖子粗”的观众们有点措手不及。

“青年学相声,中年演小品,现在拍电影。”范伟的演绎生涯基本可以概括成这样的三个阶段。也正因为此,范伟这个名字确实显得有点复杂。

从《牛大叔提干》里面扯淡的秘书,到《红高粱模特队》里不中不洋的范师傅和《卖拐》、《卖车》里的“不是大款就伙夫”;从《耳朵大有福》里的退休职工王大耳朵,再到《道士下山》里那句猥琐的“续上”。我相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一定会对这位影帝有不同的印象。

论相声,范伟不比郭德纲差

16岁拜师,21岁进入沈阳曲艺团。1962年出生于沈阳的范伟选择了与大部分东北笑星都不同的演艺道路。更加特别的是,范伟最早学的并非是东北人人皆知的二人转,而是相声。

大家都知道,二人转的故乡在东北,而相声的沃土则是京津。可以说,范伟在职业生涯的开端就为自己挑选了一条更加艰难的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范伟的相声几乎都是自己原创的,并且很快就受到了注意。其中《一个厂长的日记》还受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关注。

但即便如此,由于师承关系以及大环境等因素,如果范伟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恐怕也不会成为多著名的相声演员。但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却改变了一切。

1990年,赵本山在姜昆的推荐下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并很快走红。也就是从那一年,整个中国的小品舞台开始刮起了一阵强劲的东北风。也几乎与此同时,范伟开始成为了赵本山的搭档。1995年,反腐讽刺小品《牛大叔提干》成为了两个人春晚搭档的首秀。小品中,范伟把一个欺上媚下的秘书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当然,真正让范伟大红大紫还要数《卖拐》和《卖车》。其实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此之前,无论是在《牛大叔提干》,还是接下来的《三鞭子》和《拜年》,亦或是电视剧《一乡之长》中的黄乡长,《男妇女主任》里的范秘书,范伟基本上出演的都是秘书、乡长这样的官僚形象。这一方面与他“脑满肠肥”的形象有关,另一方面与赵本山比起来,范伟确实是更加“洋气”的那一个。突然切换到一个傻傻憨憨的形象对于范伟,甚至整个组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所以《卖拐》和《卖车》与其说是“赵范”时代的一个新尝试,倒不如说是范伟对于自身形象的一次颠覆。而且无论是从舞台效果还是后来的风评来看,范伟的这次表演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一个成功的形象,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享受,但对于演员来说不但意味着表演感觉的调整,甚至可能是整个戏路的转变。对于范伟来说也是如此,《卖拐》和《卖车》几乎成了他演艺生涯的分水岭,顷刻之间改变了他的航向。“四十而不惑”。2002年,演完《卖车》的范伟刚好40岁,但对于他来讲,人生中的疑惑却似乎刚刚开始。

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的“范赵”关系

无论怎么说范伟,他和赵本山之间的关系都是绕不开的。

随着“赵范”之间合作的日渐默契,两人也开始逐渐尝试起了影视剧。早在1996年,范伟就与赵本山合演了电视剧《夜深人不静》,并在3年后出演了电影《男妇女主任》。

2001年,随着《卖拐》的爆红和“赵家班”的羽翼丰满,赵本山的系列电视剧也正式开播。对于范伟来说,这段时间也成为了他事业的高速发展期。无论是《刘老根》中的“药匣子”,还是《马大帅》里的“彪哥”都让他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电视荧幕上。

与此同时,范伟还逐渐接触电影。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2004年《天下无贼》中的那个愚蠢的劫匪,特别是那句“IC、IP、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以及“我要劫个色”。同时,在这短短的表演中,我们也看到了范伟的表演功底,特别是这两个近景镜头。

眼神的变化。

摸到枪之后,瞬间说不出话,汗也渗了出来。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斯坦尼的这句话向来被业界奉为圭臬。对于范伟来说,这句话的意义却并不止字面。一来,自己并非小演员;二来,自己的角色基本都是小角色。

终于,这样的情况在2008年迎来了改观。范伟主演了(虽然并非第一次)《耳朵大有福》,并借此揽下了“华语电影传媒”的影帝桂冠。

但限于影片189万的票房以及片中的又一个“老好人”形象,这部作品并没有对他的电影之路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范伟也并没有等待太久。

很快,范伟就出演了电影《南京!南京!》上映了,虽然并非男主,但陆川导演,刘烨、高圆圆主演的阵容还是让这部电影有着不错的表现,1.5亿的票房在当年也算是小小的爆款了。更重要的是,范伟摆脱了“憨傻”的形象,让自己重新变成了“文人”。范伟用自己的演技把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个委曲求全的文人从委曲求全到最后奋起反抗的形象,诠释的惟妙惟肖。

但也就在那个时候,范伟和赵本山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在高秀敏离世之后,铁三角之间的平衡彻底被打破了。那几年关于兩人因为经济纠纷产生不快的消息甚嚣尘上,媒体上还传出了“一场演出42万,但赵本山只给范伟7000”的消息。

事实上,2005年两人在春晚小品《功夫》之后的几年两人也就没有了合作。直到2009年,赵本山再次向范伟提出了邀约,再次被范伟婉拒。同一年,小沈阳凭借着《不差钱》爆红,赵本山的徒弟们彻底代替了范伟和高秀敏的位置,大规模的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范伟一下子从一名舞台演员被逼成了影视演员。

当然,两个人的关系很可能也并非许多媒体渲染的那样。2010年,两人共同出演了建党献礼电影《建党伟业》。在拍摄现场,这对昔日的黄金搭档共同接受了采访,赵本山一身轻松地说:“没那么多事儿,都挺好的。”说完还友好地拍了一下范伟的肩膀:“你说是不是?”范伟也坦诚:“他(赵本山)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就是心肠特好,嘴可以随便说。

无论有没有“仇”,这“相逢一笑”都是实实在在的。

从“老实人”到“双料影帝”,范伟电影的那些事儿

从那之后,范伟也彻底跳脱了舞台对他的束缚,一心一意的做起了影视演员。

对于他影视的表现,无论是和他对过戏的人,还是观众对范伟的演技都有口皆碑,这些当然离不开他对每个人物的认真思考。在拍摄《耳朵大有福》时,范伟就把王抗美分析到了极致。

“他过去可能挣一千块钱,退休之后,他就挣了五六百块钱了,就少了这几百块钱,他觉得心里就没底了。所以他(王抗美)更是能省则省,喝酒,他一口也不浪费,吃饭,买烟只选“质优价更廉”的,就连吃饭他也是将就行事。比如说吃个方便面,来包榨菜,然后还要说我这里什么都有,其实他就是老伴剩下的东西,他夹出来一根青菜,搁在嘴里头了。说什么都有,就是苦中找乐,这种是特别可爱的。”

除了分析,还有“很拼”的表演。为了《跟踪孔令学》中,为了拍一出慌忙中逃跑的戏,范伟曾经在东北零下30度的气温中反复跑了5,6公里。

这种分寸感源于范伟对角色的追根溯源。即便是在《我不是潘金莲》里演只有几个镜头的农夫,范伟也要为人物找到合理的行为逻辑。这个习惯从演小品阶段延续至今,很多时候,他自己归纳的人物小传比导演的版本还详细。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范伟饰演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厨师宋解放。对于这个角色,该片的男主角毛孩说,“和我的牛爱国、刘蓓的牛爱香相比,宋解放最讨好,最有观众缘,他稍微出挑一点,就会抢戏,模糊重点,但范老师的分寸感太好了。”

但即便如此,范伟还是认为《一句顶一万句》的成片与他的设想有差距,对自己的角色他也接近于吹毛求疵。“我提过意见,希望别把宋解放那角色弄得苦大仇深,老光棍,人纯粹一点,爱也纯粹一点,挺好。但每个人的创作方法不一样,想法我说了,怎么拍还是导演说了算。”

当然,范伟最经典的表演还是在这部让他获得“双料影帝”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中。

《不成问题的问题》导演梅峰就评价范伟,“以前只知道范伟老师的戏路宽,但没想到演得这么好。他总会先保两条,再演得重一点,淡一点,每个镜头拍10到15条,他会给出不同层次的表演。”

在一场丁主任对张超演的秦妙斋讲述自己落水的经历的戏中,范伟拿捏的就十分到位。这场戏范伟要演得模棱两可,真落水还是假落水,让观众自己琢磨。为了演出这样的效果,他在正常的讲述过程中,突然一顿,面露不易察觉的尴尬,再继续若无其事地讲下去。在实际的观影中,范伟那一顿果然就是笑点,这种尴尬不易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每个人都经历过。

对细节变态般的追求一直是范伟演戏的一大特色。对此9月2日出生的范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开玩笑说,这可能是因为自己是处女座的原因。“生活中的我,其实特别拘谨,但只要一演戏,我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然由于自身条件的原因,范伟更多的戏还是以又老又丑(甚至猥琐)的人物为主。《私人订制》里在色诱面前经不起考验的“官员”,以及《道士下山》里看到林志玲色心大起的老道就都是这一类的角色。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范伟都能用自己的演技演得毫不违和,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我觉得小人物更贴近百姓,更会引起共鸣,另外我对小人物熟悉,我身邊都是小人物,看得见、摸得着。”

“生旦净末丑,女人老虎狗”。一个演员就应该是个多面手,但举目望去,能如范伟。如今,55岁的范伟成为了双料影帝。而在他三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从相声演员、小品演员再到影视演员,他也成功的诠释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各种人物。虽然角色五花八门,但不变的是每一次他都能用全身心的投入,努力的走进人物的内心当中,把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人物演活。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范伟的话,一定还是那句。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猜你喜欢
卖车范伟赵本山
直播卖车,到底行不行?
卖一辆二手车后的思考和总结
保时捷 平稳卖车稳中有升
山也还是那座山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
范伟,深情男人不忽悠
喜剧明星范伟:爱如阳光照亮了生活的沟沟坎坎
这不是在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