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美”走进语文课堂

2017-07-01 10:12林晓霞
新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草塘五彩池丰碑

林晓霞

教育,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进而实现受教育者自身的美化。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用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通过各种手段,发掘美的元素,在学生心里点燃美的情趣,激发美的品质,并将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品析中感受美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些课文的语言文字不一定优美生动,但在语言意蕴深处却蕴含着“美”。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品味,才能让学生较为深刻地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美”,进而学会审美。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学生会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教师不要急于告知答案,而要抓住关键词“丰碑”,先引导学生理解“丰碑”原来的意思——高大的石碑。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被皑皑大雪覆盖着的军需处长,这形象多么像一座丰碑啊!然后再深入体会“丰碑”的另一层含义: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就像丰碑的碑文一样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通过这样逐层剖析,细细琢磨,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的内涵,既深入地感知了课文内容,理解了含义,又拓展了学生读书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学会了在品析中欣赏“美”。

又如《白杨》这篇课文,在指导理解“爸爸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一比喻句时,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你觉得这里用“卫士”来比喻白杨树,确切吗?问题抛出后,组织学生细细品读,认真讨论,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经过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比喻句表达非常确切。理由有二。其一,从外在上看:(1)白杨树就像卫士那样,挺得直,站得高;(2)白杨树和卫士都有绿色,卫士穿着绿色衣服,白杨树长着绿叶子。其二,从精神上看:(1)白杨树就像卫士那样,不择环境,不畏艰苦,听从安排,永远坚定;(2)白杨树就像卫士那样,守卫边疆,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这样,通过多角度的品析、推敲,学生对语句中诸多的“美”——用词精湛、比喻确切、歌颂边疆建设者等,便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也培养了学生在品析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朗读中体验美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便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体验审美对象的美。教科书中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描写的事清新感人,表达的情温暖细腻,如果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替代学生的朗读,肯定无趣无味,学生也难领悟美妙之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悟,边读边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才能感受文本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最后在思想深处与课文产生共鸣。

在小学教科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林海》《美丽的大兴安岭》《五彩池》《鸟的天堂》等,都运用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秀丽的自然风光。像这类语言美、意境美的课文,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才会让学生入境入情,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中草塘的美景,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有味地朗读,在读中体验草塘的大、草塘的绿、草塘的美;在读中体验草塘的美丽动人、变化多端。在反复的有感情朗读中,促使学生读出文章的形,读出文章的味,读出文章的美。

三、渗透中领悟美

1. 寓教于乐。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办法,创设令学生乐学的氛围,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丰富学生的表象认识,激发他们内心愉悦情感,促进他们形成高涨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五彩池》一文,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五彩池的瑰丽神奇,教师创设情境——说带学生们去五彩池郊游,伴随着轻音乐,播放色彩缤纷的五彩池实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地领略五彩池的瑰丽神奇。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自然在内心上就产生了“美”的愉快体验,这样的教学,学生乐学、爱学。

2. 寓德于美。在语文教学中,需寓思想教育于课文的学习之中,寓情感陶冶于知识的教授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有个学生问:“梅花明明是植物,应用‘它来指代,而课文为什么用‘她呢?”教师相机引导:“你们讨论讨论,是作者用错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真讨论后得到结论:这里用“她”没有用错,因为这“梅花”寄托着旅居国外的老华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念之情。在他心中梅花象征着祖国,是他强烈爱国情感的寄托对象。这样,在课文学习中自然地渗透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得到美的感染与陶冶。

四、漫谈中欣赏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必直接告诉答案,而要给学生一点提示,让学生自行品文,自求得之。在求解的过程,学生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见解或得到美的感悟,这都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德等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一些课文,在授课前,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漫谈: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你去赞美?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文学完后,再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漫谈学后所悟。如学完《冀中地道戰》这篇课文后,教师问:“有的人认为地道战已成为历史,这样的课文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没想到学生的讨论异常活跃,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科技成果等方面谈了许多看法。许多学生体会到:冀中人民因地制宜,创造出这种斗争方式,在当时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这种高度的创造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通过这样的漫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养成在学习中“去粗取精”的好习惯。

总之,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教育需要美,培养人才更需要美。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耕耘,播下美的种子,才能开出美的花朵,结出美的硕果。

猜你喜欢
草塘五彩池丰碑
丰碑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五彩池》说课稿
初夏
画里的草塘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丰碑
美在美的纯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