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策略促思考 细导方法成能力

2017-07-01 10:20罗秀珍
新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海鸥饼干文本

罗秀珍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016年福建省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12节教学观摩课中,薛美云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是一堂有方法、有分享、有思考的阅读教学课,最突出之处是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展开从粗到细,由浅入深,从共性到个性,由表及里的阅读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感悟能力及批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

一、问题策略:授予阅读方法

有效的课堂问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薛老师就是从问题入手,交给学生阅读较长文本的方法:将长文读成短文,再将短文读成一句话,最后将一句话读成一个词。

1. 问题引领,批注标题,厘清文脉。《老人与海鸥》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记叙文,课文总体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写海鸥送老人的感人场面。课伊始,薛老师用问题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并教给学生批注方式。她抛出两个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2)哪几个自然段写老人喂海鸥?这个环节共耗时3分钟,学生在默读中把一篇长文读成两个故事,再读成两个标题: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薛老师还要求学生将标题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小标题式的批注看似简单,着眼的却是引导学生领略文章大意、厘清文脉之法。

2. 问题质疑,追寻关系,建构篇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也是一切学习的动力。质疑是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是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源泉。《老人与海鸥》由两个看似独立的故事组成,为了让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师探问:关于老人的“喂”与海鸥的“送”,你有什么疑问?生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写两个故事?有什么联系?海鸥为什么要送老人?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师追问:哪个场景最让你意想不到?为什么呢?请到老人喂海鸥的段落中寻找答案。环环相扣的质疑不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宽度的延展。

二、批注策略:引领阅读思考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把“读、思”结合起来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触摸文本温度,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学习文本表达方式的过程,也是最大限度留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思空间的阅读方法。但需要教师把控和引导。

1. 批注之本——读。批注的前提是要研读文本,读什么、怎么读,是批注的基础,也是有效批注的关键。“老人喂海鸥”这部分作者用13个自然段来描述,薛老师为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大胆取舍教學内容,要求学生找出两处最打动人的细节,做好批注。“细节”二字,就把学生引入文中描写老人的行为和语言的关键性语句。这一环节旨在教给学生学习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2. 批注之魂——想。想,分为两个梯度:一是基础,指学生自读、自悟、自疑,同学间交流;二是点拨,指教师基于“基础”上的点拨,提升学生的想。薛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点拨学生的批注,这一环节处理相当之妙。一妙,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先品读关键句:你在什么地方做批注?为什么要在这里批注?你从老人的喂食中体会到什么?这次品读关注了“内容”。二妙,顺势而教。教师的示范是在学生自读、自解、自悟的基础上点拨:如果是“我”就想抓住饼干丁中“丁”来思考。引导学生比较饼干块、饼干丁、饼干沫的区别。学生顿悟海鸥吃起来最方便的是饼干丁,老人弄得最辛苦的也是饼干丁。三妙,入境入情。把无声的文字读出了画面感:老人在灯下为海鸥细心地、慢慢地把一块块饼干弄成饼干丁的画面就呈现在学生眼前。把冰冷的文字读出了温度感:一个个“饼干丁”就包含了老人对海鸥的细心、用心、爱心,俨然把海鸥当成了亲人。此时教师批注“老人的用心”,水到渠成。薛老师不仅关注了教学内容,更关注了表达效果,为学生的迁移运用做足了铺垫。

三、对比策略:分享阅读个性

对比教学策略的运用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薛老师先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品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习文本情感的表达方式,再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感悟体会。在交流分享中进行对比,让学生从对比中找共性,从差异中找个性,在对比中吸百家之长补己之短。对比后再次提升阅读感悟。

1. 对比批注,让思维听得见。薛老师出示两个同学的批注,分别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批注,再让其他同学关注他们批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关注一,内容。发现两个学生均抓住老人抑扬顿挫呼唤海鸥的句子来品读,再次暗示学生品读人物要抓住描写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关注二,批注。共同点:语言描写(都关注了表达);不同点:体会。阅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同的个体,感悟、体会就不同。一个学生读出了关爱,一个学生读出了细心。有对比就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感悟,在对比中发展了思维。关注三,分享。分享是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听得见,让学生在分享中学会比较,在分享中学会表达,在分享中修改批注,在分享中发展思维。

2. 对比朗读,还原精彩场景。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比朗读张扬的是个性,呈现的是自悟。薛老师先请两个学生朗读老人呼唤海鸥的句子,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分别从语调、语气、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薛老师在学生自由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要从关键词“抑扬顿挫”入手再评价。在评价中学生弄清了“抑扬顿挫”的词义,探索怎样“抑扬顿挫”地喊海鸥的名字,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亲切,还原了老人呼唤海鸥的场景。此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已非常细致、入味、深刻,再读,就读出了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情感。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薛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就是要坚持这一理念,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个性思维,提升阅读思考力,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猜你喜欢
海鸥饼干文本
霸道海鸥谁能治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挤眉弄眼吃饼干
送饼干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饼干喂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饼干拼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