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尘:抢救吉林“缸窑文化”的艺术家

2017-07-03 22:09李瑾历
东西南北 2017年12期
关键词:黏土景德镇长春

李瑾历

古尘绝对是伴随着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诸多民间艺术家的一个代表。他一直致力于吉林省民间艺术的挖掘、抢救工作,率近百名艺术家为吉林“缸窑文化”与景德镇“千年瓷都”文化的融合努力工作,学习先进的陶瓷烧制工艺,先后请国内四十多名陶瓷艺术大师到长春传授陶瓷烧制技术。

“墨情瓷韵”传递浓浓艺趣

“缸窑文化”特指吉林特色的陶窑文化。长春的兴隆山和吉林永吉缸窑镇,历史上就是出窑土、烧瓷器的重镇。缸窑鎮从明代即开始烧制大缸,清朝已经非常有名并成为皇家贡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缸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长春、吉林等地的窑土资源丰富,一直大量供往景德镇等地。

几年前,吉林民间艺术家古尘等人开始致力于抢救“缸窑文化”,多次前往景德镇与当地艺术家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并在景德镇设立了东北艺术家创作基地,同时也把大批景德镇艺术家请到东北传授技艺。“我们的想法是与缸窑文化结合,烧制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加速陶瓷文化北移,并不是再复制一个景德镇。”古尘说。吉林不仅黏土资源丰富,还有一批具有独特表现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语言。

艺术家们“抢救缸窑文化”的行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一个具有关东特色的陶瓷文化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古尘创办了“吉林省中国当代艺术瓷器陈列馆”、“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东北艺术家创作基地”。今天古尘艺术公司已经拥有木艺、瓷艺、生产、创作为一条龙的文化产业综合体。

古尘为陶瓷文化付出的心是炙热的,满腔的热情与全力以赴的决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钦佩。他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陶瓷文化稳步的发展和与时代的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抢救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件瓷器而已,更是拯救了一种文化,一种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

“球磨黏土”不只是“供应”

吉林省缸窑镇产“球磨黏土”,且大量原材料供应给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全国各大制瓷地。吉林省能否摆脱用黏土只能做日用品、酸菜缸的窘境,推出陶瓷艺术品的“吉林制造”?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缸窑文化”的艺术家古尘说,景德镇有千余年的烧瓷历史,而工业、建筑、生活用瓷造成对当地高岭土的无序开采,使得各产瓷区原料日渐枯竭。高岭村的全面封矿禁采,让吉林省“球磨黏土”派上大用场。同时,在“古尘们”的努力下,吉林省已然参与到陶瓷产业大潮中,不再只是“供应商”。

在成果展上展出的400余件作品中,既有周国祯、李菊生、王彩等40余位陶瓷大师的作品,更有吉林省的王淮、许占志等近百名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吉林省的刀画、东北民俗画、京剧脸谱、萨满艺术等,在陶瓷作品上活灵活现。

如果提及缸窑文化,可能东北人知道的不会太多,但是提到腌酸菜的水缸,就像提及景德镇的瓷器一样,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很多人不会知道,景德镇烧制窑瓷的部分土是长春运出去的,更多的人不会知道,缸窑就是东北本土的。而且,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湘西人——颜朴,更多的人称他为古尘老师。正是由于他的坚持,才有了南瓷北移,也将缸窑文化保留下来。

异乡人在长春创业

古尘出生在湘西乌龙山,出身农民家庭,没有上过一天的学,当时家里很困难,甚至还当了几年的流浪儿。由于家庭的原因古尘5岁的时候就跟随家人到了东北,1968年又回到了湘西,后又跟着父亲劳改了5年,被平反后已经17岁,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古尘开始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缅甸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1973年回到东北,古尘开始到工厂做电表,后来参加考试被录取,到了税务局,又到了长春税务学院开始学习,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业余的时间古尘还做雕刻,然后拜访老师继续学习。

提到古尘,更多的都知道他的古法木艺。他在创业之初,先后两次到木雕之乡东阳学习,三次去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学习木雕技术,采购原材料。由于最初没有科学地掌握南北木材湿度和含水差异,从缅甸采购的第一批优秀木材全部开裂。首战失利后,此时的古尘抱着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的信念,又一次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走遍武夷山、西双版纳、缅甸和越南,找到了解决裂缝问题的方法,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推出了“古尘”品牌。

长春市第一届民间艺术博览会的召开,为民间艺术品搭建了展示平台。也就是在这届博览会上,爱玩木制工艺品的古尘将公司的部分产品拿到现场参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尘木艺竟大受欢迎,现场有很多人前来咨询和预订,并有人提出要与古尘合作,共同进行仿古工艺品的开发制作。

为第二故乡文化贡献力量

在第九届民博会召开时,他已经从木艺发展到珠宝,更重要的是为了抢救缸窑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也正是因为民博会,古尘发现景德镇烧制陶瓷的部分土是从长春获取的,当时被称作北土南移。他便对东北的土窑进行研究。后来发现在清朝时期,东北一共有53座窑在烧瓷,后仅存留了3座窑。10年前,为了抢救缸窑文化,加速南瓷北移,在北方建立瓷都。他于2002年去景德镇学习烧瓷,在一年多的学习过程中,他学会了各种土的配比,融合南北方的烧制工艺,针对瓷的强度,以及白如玉的对比度,终于烧制成高仿的鸡缸等作品。

他现在开始寻求与社会资源合作,除了观赏性外,还要进一步增加它的实用性,为了将缸窑文化发扬光大,能更好的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

古尘早在5年前就第一个提出了抢救“缸窑文化”。古尘说,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瓷土矿产,一直支持着我国七大产瓷区的瓷土供应。多年来,他通过一双脚、一张嘴,为抢救“缸窑文化”做了大量工作。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不但实现了东北书画艺术家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的“南北融合”,更开创性地在景德镇建立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东北艺术家创作基地,并为吉林省引进了不少景德镇老中青优秀陶艺工作者,为抢救“缸窑文化”、推动发展陶瓷艺术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猜你喜欢
黏土景德镇长春
富翁借伞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安全无毒版史莱姆水黏土这样做!
蛇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我的家乡景德镇
报纸“黏土”等
物品要放好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