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阅读指津

2017-07-03 23:19陈海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祖训老道神力

陈海峰

这篇小说叙写了一个家族二百多年间坚守一座三孔桥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主题却清晰又模糊,单纯又复杂,显明又深邃,令人遐思。不过有时候文中的一句话也许就是作品的突破口,本文试着从这句话入手来探寻作品意蕴,以期能撩开作品神秘面纱,一窥作品摇曳多姿的容颜。

“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这句话在小说中先后三次出现,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

一、话里思祖训:

老弥的祖上曾经讲过关公用鸭毛考验周仓的故事,故事耐人寻味。一是表明关公充满智慧,二是说出“越轻越要力气”的道理,三是激励后人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可放弃守桥这件“看起来很轻”的事情。这个祖训中饱含着激励和警醒,当然更多的是善念和智慧。

二、话中品神力:

老弥说:“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

“一脚踢死一只蚊子,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一脚踢死一只蚊子,就很不简单,那是需要神力的。”

神力,不是“力气大”,也不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玲珑,也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猛无敌,而是“越轻越要力气”的领悟担当!

老弥反复说“我一脚踢死一只蚊子”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显示牢记祖训的信心,更是宣示誓守的决心。

一座不大的三孔桥绵延了两百多年,其中凝聚了这个家族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这种坚守一座桥的善行不是力气大就能做到的,它需要神力!

三、话外悟人心:

1.“轻与重”的担当:

开头老弥说这句话时“含着一种不动声色的骄傲”,第二次说时老弥“只能自言自语”,第三次老弥说时“会自言自语”,从中看出老弥内心由起初的笃定、自豪变成后来的无奈、落寞再到最后的孤独、苍凉。

作品反复写这样一句话,隐喻时代变迁中守桥人恪守祖训的精诚执着和苦涩苍凉!

老弥这个守桥人是绵延两百多年的一个家族的缩影。老弥的复杂心情正是多少代守桥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个故事实质是在讲如何把细小的善事做到极致的思索,老弥家族做到了,那我们呢?

作者的隐忧令人深思!

守善守到“地老天荒”的执着精诚,终于让人约略体会到作品内核之一。

“轻”的小事,“重”的仁义,掂量出一个家族坚守善举的气魄和担当!

2.“立与守”的传承:

家族立的是桥,守的是善;立的是祖训,守的是承诺;立的是人心,守的是责任。如果光立不守,只能如老道所说:“这桥要倒了!”。

一座三孔桥算不上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可是他考验人心,锤炼人性。

一诺千金,代代相传,这是不是神州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作品背后的浩叹引人回望。

3.“信与疑”的敬畏:

老弥祖上立下遗嘱的那一刻,这个家族就一路颠簸、一路坎坷走上了两百多年的守桥路。这样的“谨小慎微”是源于对德行的敬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惡小而为之”,秉承这样“居安思危”的考虑,一个家族不由分说走上漫漫守桥路,令人感动和唏嘘。

所以直到三孔桥完成历史使命而且与大地同在屹立不倒的那一刻老弥家族不知是“庆幸还是绝望”是需要仔细体会其中深意的。

他们庆幸的也许是祖上造的桥“固若金汤”,老道的话没有应验;也许是没有人放弃祖训;也许是没有人丢弃使命和尊严。

人在,桥在,善哉!

可是绝望又是为何?是族人对老道的痛恨?还是一直都未见桥轰然倒地的一种失落?亦或是对祖祖辈辈恪守祖训、倾其所有的不甘?还是对坚守有无必要的怀疑?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绝望,我认为都是守桥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恰恰体现这个家族对祖训及信义坚定不移的敬畏之心以及人性中无法抹去的生命共憾:如此坚守是为哪般?!

人在,桥在,壮哉!

最后一个守桥人即使对那个老道的话产生质疑但依然恪守职责。这份对仁义、信义、道义的敬畏和恪守之心,镌刻在家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这才是超越一切的瑰宝,也是几千年来中华传统美德没有消亡的明证!

坚守的艰辛、血泪、沧桑只有依然坚守的人们明白!作品背后的呼唤力透纸背。

猜你喜欢
祖训老道神力
祖训,一件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筷子的神力
书法欣赏
祖训家规重传承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五回孙老道创新“辟瘟散”闻香药击败东洋丹
筷子的神力
王丰摄影——惜别老道外
纸片的神力
延续孔老道脉 光大中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