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鲁甸县水磨镇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调查

2017-07-03 17:06杨云彪陈蛟龙
青年时代 2017年16期
关键词:非遗生境保护

杨云彪+陈蛟龙

摘 要: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苗族民众的智慧结晶。本文通过长期调查,介绍了鲁甸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流传的社会自然环境,详细记录了其制作流程,并提出了传承保护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非遗;生境;技艺;流程;保护

一、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流传生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昭通境内有白苗、花苗两支,两支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流程大体相同。此次选取鲁甸县水磨镇为田野点,系花苗聚居地。鲁甸县水磨镇位于鲁甸县中部,县城西南部,全镇总面积270平方公里,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6.8℃,平均气温9.3℃,最高海拔3315米,最低海拔1555米。全镇辖1个社区,9个村民委员会。水磨镇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为全县第一。

(二)社会经济文化情况

鲁甸县水磨镇属于农业大乡,全县粮食主产区和畜牧业大镇。粮食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14981吨,居全县之首,占全县粮食产量的14%。但经济结构单一,种植业以马铃薯、玉米、荞麦为主,畜牧业以生猪、牛为主,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经济总收入4143万元,人均纯收入 838元,粮食总产量1227万公斤,人均有粮 348公斤。水磨镇苗族传统文化浓郁,保留有传统的民居和传统习俗,日常生活通用语为苗语。每年举办隆重的花山节,穿戴苗族服装,开展唱山歌、射弩等比赛。镇内有多位擅长表演苗族酒礼歌、唱苗族古歌的传人。

(三)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流传历史简况

据鲁甸县志等资料记载和访谈对象描述,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自苗族迁入昭通境内便相延传承至今。火麻等原材料和织布机等工具一直没有改变。在民俗最为不易变迁的丧葬中,苗族民众逢人去世历来必用传统麻布裹脚包身。从这一情况来看,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有久远的传承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二、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流程

(一)种麻

每年农历三月,天气转暖,就到了播撒火麻的时节。火麻适宜在阳光充足、沥水条件好、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撒麻前需要平整土地,加强施肥。苗族善养牲畜,牛羊的粪便可用作火麻地的肥料。火麻种子发芽率较高,需要的种子量不多。播撒之后的种子待到下雨时就会发芽生长。火麻生命力强,发芽后只需拔除长得过密的麻苗,铲除杂草,适当增肥,并不需要精心护养。火麻的枝叶散发一股淡淡的臭味,避免了虫害。火麻生长很快,到了农历六月就枝繁叶茂、树身高达三四米,也开始开花结子。火麻分为公麻和母麻。公麻会开花,不结果,花朵为白色,树身一般较母麻小;母麻会开花结子,树身较大,而花朵较小,花朵无公麻漂亮。公麻的麻皮韧性差,容易断裂,不能用来纺织。当辨别出公麻后,将其割死置于火麻地,待到腐烂后自然成为肥料。每块地上长出来的公麻数量不会很多,一般只会出现很少的几棵。

(二)割麻、剥麻、接麻

割麻:农历八月,火麻已经成熟。苗族将结子最多、长得最茂盛的几棵留下来作为来年的种子让它们继续成长外,把火麻割倒,削去枝叶,捆好背回家中晾晒。

剥麻:晾晒一两天后,就可以剥麻了。晾晒得半湿半干的麻杆很容易将麻皮剥下来。剥下来的麻皮需要挂在阴凉处风干,此时的麻皮切勿暴晒,否则易变色和柔韧性降低。麻皮风干后就可以接麻了。

接麻:接麻的过程较为费时,需要将每一条麻皮撕成细线,再将它们全部一根接一根的揉接在一起。苗族妇女一面接麻,一面将接好的麻线缠绕在手上,绕成一圈圈的麻线团。麻线团还要继续置于阴凉处风干,继而进行纺麻、煮麻等程序。

(三)煮麻

纺好的麻叫生麻,生麻进行浸泡、煮、漂洗等程序才成白净、柔软的熟麻。煮麻前,先将纺好、晾晒干净的生麻在清水里浸泡一昼夜。煮麻时,选取白而细腻的柴灰倒入锅中,加清水将其调匀;然后将生麻放入锅里即可烧火煮麻。火候不能太旺,还要经常翻转搅动麻线使之不粘贴在锅底而煮糊。煮的时长要在六个小时左右,之后用清水将麻搓洗干净。洗干净的麻还要再煮第二道。煮第二道时需要重新换柴灰水,煮的程序跟第一道程序一样。再将煮了两道的熟麻晾晒干净便可用于纺织。

(四)纺麻

接好、晾晒干的的麻线团比较松散,柔韧度还不够高。为了提高柔韧度,接好的麻线团需要纺紧。纺麻用木制的纺车。纺车主要由支架、纺轮、踏板、四孔车头、牛皮带、“车前子”组成。纺麻前安装好踏板和皮帶,将四根“车前子”分别穿在车头的四个孔里,四个麻线团置于纺车一侧的地上,将四个麻线团的线头接到“车前子”上。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便可开始纺麻。纺麻时人坐在高凳子上,将四根线头分别穿过左手五指间,右手拿一根木棍压住靠近“车前子”一端的麻线以使麻线不脱离“车前子”,两脚一上一下踏动踏板来带动纺轮转动。当一团麻线纺完时,卸下缠绕着麻线的“车前子”,再穿插新的“车前子”纺另外的麻线团,直至纺完所有麻线团。接着,缠绕在“车前子”上的麻线还要用一个可转动的木制的转轮上分散开。转轮由两块方形木板构成,两块木板中间订在一起,木板四头各钻一孔,孔内各插入一根圆竹棍。竹棍只要稳固即可,不需要穿到木板底面。接着将转轮安装到可转动的支架上,“车前子”上的线头拴到转轮上的一根竹棍上。然后,一手拿着缠绕着麻线的“车前子”,一手转动转轮,麻线便散开缠绕到转轮上。最后将转轮上的麻线解下,结好扣子便可进行煮麻程序。经过纺麻这一程序,麻线更加柔韧,煮麻时也不易散乱。

(五)织布

织布这一流程可细分为牵经线、绕纬线、上篦子、上滚筒、装梭子、织布等工序。牵经线的方法为:在宽阔平坦的地面订上两排竹棍,将纱线环绕竹棍,每绕一周则留取一个空格,以便分出上下支,牵好的经线要挽成团。绕纬线的方法较为简单,只要将纱绕在竹筒上即可。篦子先用四根硬木制成长方形方框,框内安装成排的细竹棍。篦子上的细竹棍可将经线均匀整齐分开排列,并可将织入的纬线绷紧。上滚筒前将纱全部缠绕在滚筒上,之后安装滚筒。梭子用木料制成,形状如船,内空。装梭子即将纬线团装入梭子。织布的方法为:织布者坐在木凳上,手持梭子,脚踏踏板。一手将梭子穿入纵线提拉经线产生的空格内,一手从另一侧将梭子拿出,从梭子中牵出的纬线就被织入空格内,再将纬线绷紧。将此工序循环往复操作则织成布匹。

三、濒危状况、保护价值和保护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变迁,苗族服饰制作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苗族青年少有人会制作传统服饰。苗族传统服装也仅在花山节等传统节日上穿戴。大量苗族青年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仅有老年人,造成苗族的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无人学习和传承的状况。

苗族传统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苗族服饰上绘有长江、黄河、平原等象征物,是研究苗族迁徙史等的现实材料。苗族传统服饰有经穿耐磨、冬暖夏凉的特点。宽大的样式亦方便苗族民众进行社会生产劳动。其技艺是苗族先民世代探索、总结、传承的智慧结晶,值得苗族人民乃至整个社会积极传承。

面对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失传的境遇,可通过资料收集和档案记录,积极申报非遗名录,建立生态文化保护区,命名代表性传承人,争取资金扶持,加大宣传力度等方法进行抢救性保护。

参考文献:

[1]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昭通地区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洪林昌、周迎春主编.鲁甸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汇编[M].鲁甸县文体局,2007.

猜你喜欢
非遗生境保护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