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7-07-03 01:22张淮南
山东林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专类杜鹃花奇石

张淮南,王 欣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一般认为,植物专类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内容,以具有相同特质类型(种类、科属、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利用价值等)的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植物搜集、展示、观赏为主,兼顾生产、研究的植物主题园[1]。无锡的植物专类园是以同一科属花卉(多为传统名花)为造园主题,具有观赏、游憩、展示等功能,部分专类园作为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园林。本文所探究的植物景观具有两层含义:①植物观赏、生态习性的自然属性,具有独特、易识别等特征;②植物的人文属性,承载着地域传统文化、历史文脉。这种典型的地域性,是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锡陆续建成了杜鹃园、吟苑、江南兰苑、樱花谷、花菖蒲园、古梅奇石圃等植物专类园,并在植物引种与繁育上做出了极大努力,使无锡也成为国内杜鹃花、兰花、菊花、梅花等花卉品种资源基因库。本文以无锡植物专类园形成的历史背景为研究线索,以杜鹃园、江南兰苑、古梅奇石圃、樱花谷和花菖蒲园为例,总结出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地域特征及其成因,最后对“人花”关系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1 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营造历史

无锡有记载的以某种主题植物为造景特色的园林始于南宋,是无锡籍状元、刑部侍郎蒋重珍(1189-1249)在绍定六年(1233年)所建的宅园“万竹亭”,即以竹为观赏主题的园子。蒋重珍《万竹亭记》云:“余已记一梅堂,复为后圃,开林为径,缚亭东偏,扁曰:万竹亭。有池,池上有梅,梅之外琅开森然,向亭而立,如众贤盍簪其清也[3]。”明代无锡广东按察司佥事冯夔竹素园亦是以竹为观赏主题的园子。明沈万三梨花庄,庄名至今仍然保留[4]。清乾隆时进士、邑人杨莲趺(1742-1806)所作竹枝词《芙蓉湖棹歌一百首》中有云:“太保墩前仙女墩,清溪溪畔白花村。杜鹃开后春难住,细雨轻风总断魂”。太保墩即现在的无锡古运河与梁溪河交汇处的西水墩,仙蠡墩俗称仙女墩。清溪即梁溪(无锡旧称),这是无锡杜鹃花景观的最早文献记载[5]。

无锡近代初建的植物专类园林多为生产性的果园,一些实业家以“既得此地,始辟果园,继增别墅”为手段建造自己的园林。1912年,中国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以“为天下布芳馨种梅花万树;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为宗旨建造梅园。从苏州引种,数年植梅3000株,每年收获大量梅子,与厂商订有合同,提供制作“三乐”陈皮梅。荣氏梅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以量取胜”,梅花配置方式多以丛植和群植为多(图1)。1917年,杨翰西向地主朱某购得鼋头渚山地六十亩,创办私人的杨氏植果试验场。其中就有菊、梅、牡丹、杜鹃、樱花、荷花等[6]。杨翰西又于1936年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玉带桥建 “长春桥”,桥畔种下了鼋头渚第一批樱花,品种为“染井吉野”,形成“长春花漪”景观(图 2)。 1928年,无锡民族工商业者陈仲言在鹿顶山东南山麓辟地70余亩,广植中西花果、树木及农作物等,后称陈家花园,又名若圃。陈家花园所建园林可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苗圃,其中观赏价值较高植物景观较少,却以古树乔柯孤植观赏而著称,如:繁花如雪的百年茶梅,拔地凌空的大王松等。近代是无锡园林的转折期,在植物景观营造手法上面还不够成熟,多为园主人“自娱自乐”的产物,但为20世纪80年代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营造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少数花卉爱好者,如:孙静安、庄衍生、沈渊如等人,蠡园主人王禹卿及其子王亢元,开始从日本邮购不同品种杜鹃花。后经过历代杜鹃花爱好者的培育,开始了杜鹃花的地栽尝试,品种也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无锡特有新种。建于30年代的蠡园,其中杜鹃花景观尤为壮观,据1948年盖绍周编的《无锡导游》对蠡园杜鹃的描写:“蠡园三月杜鹃红,人力居然竟化工”。1929年建的荣宗敬锦园,“堤长约里许,就湖滨筑成,工程颇巨。沿堤广植桃柳,每届盛夏,堤旁荷池满放红白荷花,散步堤上,清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实消夏最宜之地。”可见昔日锦园桃红柳绿,荷叶田田的壮观景象。此时,无锡艺兰名家辈出,兰蕙新品不断涌现,是无锡艺兰史上一个巅峰期。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中外花卉品种的频繁交流,使得无锡花卉品种日渐丰富,为后来的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特征

2.1 古朴典雅的传统风格

传统花卉作为造园主题是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形成基础,无锡的杜鹃园、古梅奇石圃(梅园中)、江南兰苑分别以杜鹃花、梅花、兰花为植物造景主题。梅花、兰花、杜鹃花均是“中国十大名花”,梅花、兰花又是“花中四君子”,承载着我国传统花卉审美思想,自古享有盛誉。如:梅园“古梅奇石”。 《长物志》“梅篇”:“幽人花伴,梅实专房,取苔护藓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际,最古”。庭际孤植古梅,以奇石点缀,古意盎然。圃内奇石来自国内各处,并通过一梅一石、一梅多石、多梅一石、多梅多石、梅与其他植物、配石等多种形式使梅景变得格外生动活泼(图3)。江南兰苑“兰居”。室内有博古架、木屏风、红木家具,烘托了兰花王者香的高贵,咏兰诗词尽显浓厚的书卷气息,营造出一种宜静观细赏兰花的氛围(图4)。室外借山麓、瀑布、涧道、溪流、疏林、幽兰,构成了一幅幅清丽秀逸的山水图画。

图1 梅园念劬塔梅花景观旧影 ;

图2 鼋头渚“长春花漪”景观

2.2 和谐统一的自然美感

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是植物与地形、建筑、水体的绝妙融合。形成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植物景观。

植物与地形“成景得景”,“得景随形”。如:杜鹃园植物景观“醉红坡”和“沁芳涧”。地栽杜鹃以山坡冈阜为宜,结合园内“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因此在西部利用山坡种植杜鹃(图5)。“沁芳涧”则利用园中本来横亘着的一条自西向东的土沟,加以景观之上,形成观赏樱花“花海”景观的至高点,视线极佳。

植物与水体“师法自然”,“自成天趣”。园林中水体无论主次皆借植物来丰富水体景观;水体则借植物姿态、色彩形成倒影,增加了水体的美感。如:杜鹃园“鉴塘”周围杜鹃花景观;古梅奇石圃梅花临水而植,形成“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生动景象。临水种植的植物要考虑植物的生理习性,梅花不耐涝需要种植在水边地势较高的坡地上,花菖蒲园中的花改造,涧坡背阴处散栽兰花。高山种鹃,低谷植兰,形成欣赏杜鹃花、兰花的空间环境。

图3 古梅奇石圃梅石组景9

图4 兰苑兰居兰花盆景

图5 杜鹃园“醉红坡”

图6 古梅奇石圃“岁寒草堂”10

植物与建筑“相映成趣”,“巧于借景”。无锡植物专类园中的建筑多为传统建筑形式,与植物景观相互衬托,又借景得当。如:古梅奇石圃“岁寒草堂”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图 6),与梅博馆南北呼应,互为对景。《园冶》援引《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樱花谷赏樱楼建于高台菖蒲则需要长时间植于水中。

2.3 诗情画意的传神意境

中国园林追求意境的蕴涵,将自然的山水植物比赋人的美德,赋予其人格力量,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

杜鹃园中,陈从周先生题“醉红坡”三字于方石之上,点出“一园红艳醉坡坨”的传神意境。踯躅廊中杜鹃花诗画碑刻与附近杜鹃花景观互相呼应,借以创造出诗情画意的环境(图7)。江南兰苑以兰、竹最胜,竹径与兰花、藤萝搭配,构成“几枝修竹几枝兰”、“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清幽之趣(图8)。“香帘”瀑布自山上悬挂泻入溪池,蒙蒙水气,潺潺流水,阵阵馨香,更显出“空谷幽兰”的意境。

图7 踯躅廊

图8 江南兰苑“竹径”

3 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成因分析

3.1 地理环境

无锡山脉地质学上属天目山余脉,位于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条件极佳,境内丘陵地带为偏酸性土壤,是绝大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之地。太湖与锡惠山脉为无锡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山水条件,无锡植物专类园多分布在太湖鼋头渚、横山和锡惠山脉,如:杜鹃园基址在惠山山麓,兰苑基址在鼋头渚南犊山山麓,梅园基址在横山山麓、樱花谷基址在鹿顶山山麓,山麓环境适宜乡土植物生长,为植物景观营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 历史文化

无锡的地理位置使历史中的无锡经济、文化趋于繁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而后形成了江南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无锡先人受深厚传统文化熏陶,对我国传统花卉,如梅花、兰花、菊花、桃花、荷花、山茶等的爱好情有独钟,种植广泛,最早可追溯到古吴越国的“梅里”(梅花盛开的地方)。无锡梅花栽培历史记载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杜鹃花的栽培可见于清同治年间;清后期至民国期间,无锡兰花栽培发展迅速。

另一方面,江南园林以文人雅士的私家园林而著称,无锡植物专类园属于江南园林体系,园林植物营造追求清新雅致的意蕴。有了历史渊源,到了近代,我国时局动荡,无锡因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而率先走上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道路,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家。他们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教育而成长,一方面又深受西学影响,思想较开放,通过发展实业积累大量财富和资本。有了雄厚的资本,这些民族企业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造福桑梓”、“托物言志”,一时形成了观花、种花的植物文化。近代是无锡植物文化盛行的时代,也是植物文化大变革的时代,此时的无锡,中外交流日益频繁。20世纪20年代以来,无锡与国外交流频繁的花卉有杜鹃花、樱花、花菖蒲等。因此无锡植物专类园的植物营造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往往相互融合,互相影响,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形成是这两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植物景观亦是表现地域自然与人文差异的载体,对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

4 结语

无锡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景观承载着传统花卉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愿景,体现的是“人”与“花”的和谐关系,即孟兆祯院士所说的“花因人胜,人因花荣”。我国自古“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文化思想深入人心,“人与花”的和谐关系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应是地域生态、生活、文化的有机体。因此,当下城市植物景观建设不顾城市自身条件,以量取胜,盲目模仿、引种是绝对不可取的。从深远来看,标志性植物景观是城市的代表符号,城市的“活化石”,承载着多种社会功能,记录着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演绎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底蕴。对于创造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形成历史、地域特征,试图探讨了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地域特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以期对现今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有益参考。

[1]汤珏,包志毅.植物专类园的类别和应用[J].风景园林,2005(1),61.

[2]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 [J].中国园林,2005,6:16.

[3]吴惠良,李正,沙无垢.无锡专类园:三春芳草聚梁溪[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4]常荣初.无锡园林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5]沙无垢.梁溪屐痕:无锡近代风土游览著作辑录[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6]黄茂如.无锡市花:杜鹃花栽培发展史[J].中国园林,1992,8(4):13-16.

[7]王文姬,无锡市植物专类园建设[J].中国园林,2008,12:39-44.

[8]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9]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10]李正.造园意匠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专类杜鹃花奇石
关于《植物专类园设计规范》制订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杜鹃花开
美国南部植物园专类园主题设计∗
待到杜鹃花开时
奇石共欣赏,雅石相与识——黄岩博物馆馆藏奇石赏鉴
国内首个汽车再制造专类展“亚洲再制造展览会”在广州举办
杜鹃花
哦,杜鹃花!
专类植物园中植物景观营造分析——以南昌滨江月季园为例
奇石欣赏